2024年12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6674.8亿元,同比下降4.7%。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20387.7亿元,同比下降8.4%;私营企业利润总额19649.1亿元,下降1.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总额16062.9亿元,下降0.8%。
全国规上工业企业收入仍保持增长,但利润在下降。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3.48万亿元,同比增长1.8%;营业收入利润率5.40%,同比下降0.37个百分点。
利润增长最快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20.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3.5%。
值得注意的是,规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及存货均同比增长。11月末,应收账款26.92万亿元,同比增长8.5%;产成品存货6.57万亿元,增长3.3%。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1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7.3%,降幅较前值收窄了2.7个百分点,影响企业利润的量、价、利润率等方面均传递出一定的积极信号。
“尽管工业企业利润延续下降,但近期下降的速度有所放缓。”随着增量政策的持续出台,以及经济内生动能的恢复,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有望进一步改善。
当日发布的另一个重要数据,是1-11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748971亿元,同比增长1.3%;国有企业利润总额38485.9亿元,同比下降0.1%。
明明介绍,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表明国有企业营收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中,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使得应交税费同比下降了0.3%;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国有企业在拓市增收、降本节支等方面的努力。
同期利润总额同比下降,反映了国有企业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
本周其它值得关注的政经新闻如下。
【11月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5%】
12月27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撰文表示,1-11月,汽车行业收入94561亿元,同比增加3%;成本82950亿元,同比增加4%;利润4132亿元,同比下降7.3%;
其中11月,汽车行业收入同比增加9%;成本同比增加11%;利润374亿元,同比下降35%。
解读(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1-11月,汽车行业产销改善,但利润剧烈下滑。由于竞争压力大,企业主要靠出口和上游产业链利润,电池企业利润丰厚,其它大部分企业盈利下滑剧烈。
燃油车前期仍有微薄盈利,但萎缩较快,部分企业严重亏损;新能源车高增长,但亏损较大,电池高利润与整车亏损的矛盾突出。
虽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仍处下降区间,但随着政策组合效应持续显现,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效益状况有所改善,下一阶段需要更有效地降本增效。
【公务用车采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
12月30日,财政部下发通知,年度公务用车采购总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0%。其中,对于路线相对固定、使用场景单一、主要在城区行驶的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原则上100%采购新能源汽车。采购车辆租赁服务的,应当优先租赁使用新能源汽车。
解读(汽车分析师、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超过了燃油车。但从整体保有量来看,燃油车仍占主导地位。财政部的通知,能够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目前,新能源汽车价格总体较低,但用车成本仍居高不下,维修、保养和售后费用普遍高于燃油车。政府大量采购新能源汽车后,能扩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降低整体用车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12月制造业PMI为50.1%,环比下降0.2%】
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均为52.2%,分别比上月上升2.2和1.4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快。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保持在临界点以上。
解读(光大银行宏观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近三个月制造业景气度持续改善,反映国内宏观政策支持下,四季度经济复苏动能明显增强。
但从分项指标看,国内制造业需求表现偏弱,制造业出厂价格整体仍在收缩。价格低迷可能对部分行业企业盈利构成挤压,影响其扩张生产及投资意愿。
未来一两个月,制造业受传统节日等影响存在波动,但预计整体会延续复苏走势。
【央行处罚三家机构,罚没6880万元】
12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显示,因“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三家机构被行政处罚,罚没金额合计约6880万元。
央视新闻披露,涉案机构均存在内控机制、公司治理缺失或失效问题,并存在出借债券账户等方式开展利益输送、为他人规避监管和内控规定等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规定的若干行为。
解读(债券研究机构信堡投研创始人裴武):利率下行带来了债券牛市,部分金融机构内控缺位,给违规交易带来可能。监管机构的处罚聚焦在:出借账户、扰乱市场价格、利益输送。
出借账户是不被允许的,容易放大金融机构风险。债券市场火热时,金融机构可能会利用信息优势诱导客户,助长债券市场的“疯狂”状态,这可能是部分机构踩雷的原因。
此外,债券的牛市容易确认,抢到就是赚到,这也为利益输送带来可能。债券牛市中,将波动幅度0.5BP的确定性利益输送到指定账户并不难。假设1000亿元的交易量,倒腾0.5BP,就输送了500万元资金。
【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
12月31日,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中国实施水利项目4.7万个、完成投资1.3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此外,吸纳就业314.7万人,有效发挥稳增长、促就业重要作用。
解读(长沙理工大学智能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院院长卢毅):水利投资将带来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当前,水利建设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加速器”。重大水利工程有吸纳投资大、产业链条长、创造就业多的优势。据估算,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并有力拉动水泥钢筋、机电装备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2%】
12月31日商务部发布数据,1-11月,中国服务贸易继续快速增长,服务进出口总额67277.6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出口28208.9亿元,增长17.2%;进口39068.7亿元,增长12.2%;服务贸易逆差10859.8亿元。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增长明显,进出口额增长6.2%。其中,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出口增幅33.8%,进口增幅31%。
【低空经济发展司成立】
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显示,新增了低空经济发展司。该司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但该司负责人暂未公布。
【2024年入境澳门旅客内地占比超七成】
1月1日,澳门特区政府治安警察局公布数据,2024年入境澳门的旅客达3493万人次,同比上升23.6%。其中,内地旅客占比达70.1%,同比增长28.6%。
2024年澳门各口岸累计年度出入境总人次约2.1亿,同比增长17.5%,创历史新高。澳门各口岸单日最高出入境客流总量、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和横琴口岸的单日出入境客流量等也都创下历史新高。
【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零关税待遇】
12月28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2025年关税调整方案》,自1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和税目。
2025年将对935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为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继续给予43个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目前,中国关税总水平保持在7.3%,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
据《经济日报》报道,此次调整降低了部分原材料、药品、设备及零部件等进口关税,并对协定税率、税则税目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