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7日报道 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1月2日刊发题为《中国2024年的长期趋势及经济表现:中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的文章,作者是维克托·皮罗仁科。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通常会在每年12月总结一年的经济成果,并大致勾勒来年的经济发展方向。这通常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2024年的会议已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而经济目标将在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变得清晰起来。
今年对国家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恰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近日出炉,普查揭示过去五年(2018年以来)这一相对较长时间段内长期经济走势的特点。经济普查是中国相当重要的全国性调研之一,能够全面摸清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家底,为了解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参考。
此次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继续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继续强劲增长。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56.3%,比2018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3亿人,比2018年末增长11.9%。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靠两大因素推动:一是高科技产品、与“绿色”转型相关的新能源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的快速增长,房地产和建筑业比重的下降;二是出口收入下降,国内市场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
2023年末,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19.1%,比2018年提高2.4个百分点。此外,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资也有显著增长。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增长61.9%。据估算,中国的研发投入水平正迅速接近经合组织38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9年居全球首位。2023年,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产量比2018年分别增长了4.9倍、7.4倍。
此次普查首次将数字经济纳入其中。2023年末,全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从业人员3615.9万人。
从中不难理解近三年来中国经济的战略方向:通过高科技生产和出口的增长来弥补建筑行业(房地产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放缓。后者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占GDP的份额较大。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这一结构调整是成功的,尽管也存在风险。首先是新兴领域高科技产品产量过剩的势头可能引发风险,它或将导致产量下降,电动汽车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其产量正在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
第二大风险在于,此类产品先前出口至欧盟和美国,占据对方市场,在布鲁塞尔于2024年通过保护性措施后,相关出口或将出现困难。不过,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局面。
中国2024年的经济成果与上述趋势完全契合,总体上对北京来说是有利的。
2024年前三季度,房地产行业的困境与消费者信心的低迷并未影响中国经济达到4.8%的年增长率(初步估算),远高于预期的全球平均增幅。世界银行已将中国2024年的GDP增长预期上调至4.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中国2025年经济议程中的优先事项。会议特别关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会议有关继续开放中国经济的呼吁也引人关注。欧盟及美国采取了加征关税等保护性措施,增大了全球供应链中的货物流通难度,拉高了制造成本。在此背景下,中国取消外国公司面临的壁垒,会鼓励西方公司投资中国经济。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定中可以看出,中国在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以实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目标与任务,并为“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的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编译/童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