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招聘博士层次员额制教师50名,引发对事业编制逐渐消失的解读。
2.员额制在等级上比事业编制低,收入来源与事业编制相近,但员额制员工不能在不同事业单位之间流动。
3.由于编制的溢价或“经济租”,内部人倾向于为子弟分配编制,导致编制异化,效率低下。
4.员额制作为一种柔性改革,应在保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取消过度管制、不当管制。
5.事业单位真正的改革是令编制的经济租归零,缩小事业单位规模,释放市场活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不久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公告,计划招聘博士层次员额制教师50名,引发一些解读,如认为这表明传统事业编制正在趋于消失、铁饭碗正在被打破。
其实在此之前,已有多所高校实施“员额制”,如信阳师范大学与河南师范大学,均在2024年发布了公开招聘员额制工作人员(硕士)方案;河南大学于2023年发布招聘方案,表示“经公示无异议的人员,博士研究生纳入事业编制、硕士研究生纳入员额制管理”,这表明,员额制在等级上比事业编制要低一些。
从收入来源看,事业单位又可细分为全额财政拨款、差额财政拨款与自收自支。某些事业单位拥有行政权力;某些像企业一样运作,不过承接的是政府垄断性业务,如车牌、身份证制作单位,共同点是公权力的附属机构,并不需要像自由竞争行业中的企业那样在市场搏杀中求生存,或若经营不善有破产关门的风险。
事业编制被普遍认为是铁饭碗,有编人员社会地位高、职业稳定性好,实质上等同于终身雇用。事业单位另有一种无编的用工形态,如合同工、临时工等。这两种的差别是前者要通过统一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所谓“考编”),后者具体的单位可以自主用工。
所谓员额制,其实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员额,顾名思义是有“用工总额控制”,这个的最终决定权不在具体的单位,但具体的单位可以自主招聘。严格讲,员额制员工也是一种有编形态,与传统编制的共同点是:一旦达到规定的编制/员额上限,只能一个人通过退休或离职等方式出编,腾出编制/员额之后,新人才能获得编制/员额。
员额制与传统编制的差别在于:员额完全与岗位绑定,一个人出了员额之后,就失去“编制”,这种“编制”在事业单位之间完全没有流通性;传统编制理论上也与岗位绑定,属于具体的单位,但一个有编的人可以在不同的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只要新的单位有空余编制,就可以做到保留编制,实质上意味着传统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随人走或具有流通性。
问题来了:为什么在传统编制与编外之间又搞出一个员额制?
理论上,事业编制也不是铁饭碗。2023年施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第30条更是明确:被确定为不合格档次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合格档次的,可以按规定解除聘用(任)合同。
但是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在体制内,要裁汰一个有编人员没有那么容易的。如果领导招了一个新人进来,有编,但连续两年年度考核给不合格,然后将其解聘,这岂不是说明当初领导招聘时识人不明?
当然,领导也是凡人,不免会有看走眼的时候,或者应聘者伪装得太好,入职前与试用期装出很勤勉的样子,转正后躺平摆烂,这样的人年度考核给不合格或解聘,这人可能会闹事,或者反问凭什么那些关系户为什么不干活还拿钱多、年度考核优秀?想到这些潜在的麻烦,某些单位的领导决定解聘员工前也会很谨慎。毕竟,养这些低效率的员工,花的也是公帑,并不是领导自己的钱。
考虑这些实际问题意味着事业编制往往成了变相的铁饭碗,虽然没有承诺终身雇用,但是实质上就是。这就是编制的异化。
编制与预算的初衷就是限制公营单位的人员与开支规模,如果任由具体的单位放手招聘,那人员与开支规模都可能出现失控,这是“花别人的钱”所难以避免的。这种限制,令编制产生一种溢价或“经济租”,某地出现过有编的清洁工雇用别人给自己干活,自己赚取差价,这差价就是编制的“经济租”。
既然有“经济租”,就会有人想要吃,内部人近水楼台先得月,给自己的子弟分配好位子,这就是内部繁殖或“萝卜招聘”。事业单位统一考试,其实是为了约束内部人给子弟划分编制而施舍的,但还是杜绝不了。这构成有编人员难以解聘的又一个原因,向自己的子弟或关系户开刀是很难的。这种情势导致效率低下,满编之下干活的人手不够。
然后,单位就不得不招聘编外人员来干活,当然,编外人员也不全是干活的,也有用来暂时安置关系户的。最终一部分无背景的编外人员干活,干脏活累活麻烦活,甚至出事后用来背锅;有编人员普遍活少、活轻松、拿钱多、福利好、各种机会多、实质上终身雇用。前者恰恰是市场之价,后者高于前者的部分就是编制的“经济租”。
因为人浮于事,不少地方在搞清退编外人员,但实际上首先被清退的可能是无背景、任劳任怨的编外人员。也有人主张对有编无编人员一律搞末位淘汰,同样的问题:被淘汰的未必是效率低或不干活的,而是无背景的老实人。
在这样的发生逻辑之下,员额制是一种柔性的改革。肯定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有传统编制的老人不会改为员额制,只是对新人做增量改革。又,员额也是一种有编状态,单位招聘的自主权又比较大,不免为一些关系户打开方便之门,这是应该警惕与防范的。编外人员都不乏关系户,更何况比编外人员强很多、仅比传统编制稍逊的员额?
理解了上述逻辑,不难发现,事业单位真正的改革是如何令编制的经济租归零,同时尽可能取消过度管制、不当管制,从而缩小事业单位的规模,释放市场活力。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某种程度上,政府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