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葛姆雷的人体诗学和静默绿洲 |大艺术家访谈

图片



出生于1950年的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以其独特的雕塑、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在当代艺术界享有盛誉。他的创作将人体作为探索世界与自我的切入点,试图通过雕塑这一媒介重新定义人与空间的关系。他的作品不仅是形态上的视觉呈现,更是精神上的感知实验,邀请观众在与作品互动的过程中重新思考身体、空间与存在的意义。



图片

安东尼·葛姆雷

摄影:John O’Rourke,©Antony Gormley




人体如何在空间中存在?葛姆雷的艺术创作始终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在他看来,身体不仅是一个物理实体,更是感知与记忆的容器,是人与世界互动的媒介。他的雕塑作品通过抽象或具象的方式,将人体的形态与空间相结合,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紧密关联。


在材料选择上,葛姆雷倾向于使用具有历史和地方特色的材料,如黏土、铸铁等,通过这些材料的质地与色彩,他的作品传递出了强烈的在地性与手工痕迹。例如,葛姆雷于1989年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土地》,曾踏足澳大利亚、北美、南美、英国和欧洲。于2003年创作的《亚洲土地》(Asian Field)中,他与数百名广州市花东镇的参与者合作,用当地的泥土制作了约20万小型人像,展现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微妙联系,同时也表达了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这种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使他的作品能够自然地融入不同的文化语境,并与观众产生共鸣。


图片

《 亚洲土地 》 2003年黏土

图源:M+博物馆;摄影:梁誉聪




葛姆雷的雕塑作品不仅存在于美术馆或画廊中,它们也被广泛地置于公共空间。他认为,公共艺术具有激发对话与思考的独特力量。在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的对谈中,葛姆雷强调,艺术的核心意义就在于与观众建立深层次的互动,创造出一个供人们反思的空间。他的艺术实践强调了观众在作品中的参与性,雕塑不再是孤立的物体,而是一种可触发感知的媒介。


2014年,葛姆雷于香港的展览《状态与状况》中,他通过重新构造画廊空间,引导观众感受城市环境的局促与人与空间之间的张力。观众穿梭于这些雕塑之间,不仅身体感受到了空间的压迫与释放,也在心理层面上得以反思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身体经验与空间体验。


图片

《短暂》

2022铸铁157.9 x 65 x 45.5 厘米

摄影:Stephan White & Co.




近年来,葛姆雷持续探索与推动雕塑的可能性。他的作品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静止与永恒,使观众能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来,与内心对话。他善于通过材料与空间的巧妙结合,唤起人们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关注。如今正在北京798常青画廊展出的个展《栖息之所》中,他以简单的砖块堆叠出大量人体形态,这些形态既显得沉重又具有某种超然的轻盈感。


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随意穿行于这些雕塑之间,甚至可以坐下或躺在它们旁边,自由地与空间互动。这种形式既打破了传统展览的距离感,也激发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即时对话。这场展览是葛姆雷继《另一个奇异》(2009)和《屯蒙》(2016)后,在北京的第三次个展,这场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14日。


图片

《休憩之所II》

2024132具红砖人形雕塑,尺寸可变

摄影:黄少丽

摄影:黄少丽







摄影:黄少丽




摄影:黄少丽






撰文、编辑:CATHE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