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新书25种

2025新年好书看哪些?
快来收藏商务印书馆1月重点新书25种,开启你的新年读书之旅!

图片



图片


1.《鲁迅诗传》: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原常务副馆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黄乔生新作;以鲁迅诗作诠注其生平思想,是一部构思巧妙又斐然可观的鲁迅传记。

鲁迅一生创作了新旧体诗七十余首、散文诗二十余篇,另有译诗若干。他的诗作十分精粹,有些名句甚至成为其一生学问文章的总纲和写照,至今传颂众口,如“横眉俯首”联、“度尽相逢”联。

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志向,以“梦里依稀慈母泪”抒写亲情,以“于无声处听惊雷”凝聚期待。

鲁迅的一生是诗意的,毋宁说,他将生命活成诗。他的散文乃至小说也饱含诗意,即便是有投枪匕首之称的杂文,也像一首首讽刺诗。

他浸润了温柔敦厚的诗教,彷徨于荆棘满地的路途,呐喊于荒芜寒凝的旷野,发而为诗,显示了“兴观群怨”的博大和深广,给人以警醒、鼓舞和鞭策。



2.《骆驼船长: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校史上任期最长(1931—1948)的校长,蒋梦麟称赞梅贻琦为负重前行的骆驼。梅贻琦也自比为于惊涛骇浪之中驾驶清华这艘大船的船长。

梅贻琦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领导学校积极参与爱国运动。他经常提醒师生“紧记住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刻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

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既有针对直接服务于抗日战场的烟幕弹、防毒面具等有组织的应用开发,也有国情课程、航空工程、水工研究、工业化学设备等“今日于国防与民生皆应特别注重”的基础研究,还通过发表通电、形势报告、学生军训、校庆阅兵等多种形式将抗日救亡融于学校日常工作之中。

本书考察了梅贻琦清华大学校务管理、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国际交流、抗日救亡等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优良品格和办学风格。将人物活动置于特定的时空之中,澄清了一些长期流传的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使梅贻琦形象更饱满鲜活、接近真实。



3.《逛书店:从北京到巴黎》:一位爱书人的书店探访随笔,北京十家书店和巴黎十家书店,北京巴黎两座城市的深度对话。
逛书店所感皆为即景,书店每日都在变化,书籍、场景皆显不同,无法成为永恒,也因此每日都是瞬间,所写即为永恒,如同禅语。
涵芬楼书店、韬奋书店、伯鸿书店、王府井书店等在北京的书店,爱书人大多熟悉,由书及人,由店及史,由场景及心情,作者努力写出背后的故事和个性化风格。
对于爱逛书店的读者而言,也是一种分享和交流,或有兴趣或有共鸣。作者杨小洲是个爱书人,藏书、读书,也写书评书话,本书是个人探访经历,也是两座世界名城的文化记忆。

4.《我们的世界叙事:12位中国人访谈录》:他们讲述世界,以中国人的方式。他们影响世界,以普通个体的身份。

12位受访者,跨越了60后、70后、80后和90后四个代际,他们身份多元,有在非洲生活和工作的80后,英国留学生组成的摄影爱好者团体,从事音乐和影视创作的优秀女性群体,曾经的战地记者,等等。

他们是一群不安分的人,努力摆脱传统定义,在世界大舞台上寻找和构建身份认同,并在各自领域都做出了亮点和成绩。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个体叙事,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正是他们持续的思考、内省、行动,实现了个体和时代在世界化过程中的同步演化。

他们的精彩故事,他们观看世界的独特视角,代表了中国人未来的“世界观”。



5.《牛津全球书籍史》(插图本);一本书看尽五千年来书籍的前世今生,爱书人必入,书架上不可缺少的好书,牛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联袂巨献。

王强、胡洪侠、林道群、贝小戎、许金晶、绿茶联袂推荐

160余幅珍贵插图,呈现5000余年的书籍发展史,爱书人必读好书

16位来自哈佛、剑桥、牛津、普林斯顿等名校的顶尖学者联袂撰写,知名译者李家真倾情翻译

书籍的历史是文字与图画的历史,也是印刷和制造的历史;是发行与传播的历史,更是阅读与接受的历史。

阅读《牛津全球书籍史》,我们会发现,从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到承载数码图文的电子书,书籍五千余年的历史画卷波澜壮阔、异彩纷呈,成就了人类文明,其中蕴含的关于书籍史的新鲜视角会让我们大开眼界。



6.《黑白镜像——<野草>讲稿》:分析析鲁迅创作过程中在写作手法和心态上的变化,对《野草》从细部到整体做了全面的解读。
本书特别之处在于虽是专业学者对《野草》的研究解读,却并不选择以“学术语言”写就,而是采用类似散文的形式,将专业的文学分析阐释融入到诗意的语言中。

7.《儿童发展基石丛书》:好的教育从理解孩子开始;情绪健康和幸福感知力如何促进儿童的学习?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系列翻译成果,附2024年版《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

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情商”概念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智商天生决定论,情商是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决定了儿童其他心智能力的表现,是让孩子一生受用的软实力。

分享了众多有关情商的科学研究结果,挑战了传统认知误区,传播了情商培养科学理念。

图文并茂,乔治大叔为本书提供富含哲理的温馨插画。

这套丛书详细地介绍了儿童发展的四条主线——身体发育、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

每本书围绕一条主线,清晰地将理论与日常实践联系起来,解释了儿童早期教育工作具有独特教学方式的缘由,以及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向儿童提供学习经验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帮助孩子们成为有能力、有热情的主动学习者。

希望儿童心理与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和家长读到这套书,助力他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并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而让儿童喜欢上幼儿园和学校,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奠定基础、提供抓手。

——刘文(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早期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儿童发展的基石丛书”主要译者)


图片



8.《反思社会学导引》:“布尔迪厄基本思想手册”,旨在阐明支撑布尔迪厄科学实践的原则,为读者提供理解其思想的内在理路和广博体系的钥匙。


9.《分析论文集》:收录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1904年至1913年间发表的一些重要的论文,反映了罗素哲学思想发展十分关键的节点,是其对分析哲学做的重要贡献之一。


10.《西方道德哲学通史(近代卷I):启蒙伦理与古典功利主义》:历史视野下,破解现代伦理何以可能成为人类文明之道。

经历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为什么西方文化在各种意见纷争、残酷战争、激进革命和保守复辟的拉锯战中最终还是坚定而永不回头地走向了现代性这一文明形态?我们的结论是:这是现代伦理的功劳。

本书在历史文化进程与现代伦理机制确立的互动进程中考察各种形态的伦理思想之形成和演变。



11.《沙海浮图:中古时期西域南道佛典与图像》:图像里的中古佛教,视觉中的丝路文化。展现了佛教与佛教艺术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展示出西域南道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该书稿的整体视域具有历史流动脉络和文明交往动线的完整观察,既符合中古时期文化文化传播的路径走向,也和今天历史遗存的布局直接呼应。

——李松教授(北京大学)

本书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散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的西域南道佛教文物(主要为写本与艺术品),配合相关历史遗址的调查,从中解读出从犍陀罗至疏勒、于阗、鄯善、敦煌这条丝绸之路西域南道上佛教艺术传播和流行的历史实况。

图片



12.《理性与战争:国际政治实证研究精选》:在美国国际关系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国际政治实证研究论文汇编。

“国际冲突和安全”是国际政治领域重要的议题之一,没有对冲突根源的深刻理解,便无法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实现安全。

本书收录了八篇在美国国际关系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文。这些论文运用博弈论模型,或基于博弈论逻辑的数据和案例分析,对“国际冲突和安全”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3.《基督教真相:对十八世纪的回忆兼论十九世纪的危机》:“大胆、尖锐、机智、透彻”,看鲍威尔以妙笔用哲学解宗教,反对人的异化,追寻人之自由。

青年黑格尔派领军人物布鲁诺·鲍威尔的代表作《基督教真相:对十八世纪的回忆兼论十九世纪的危机》于1843年出版。全书从不同方面揭示基督教造成的异化和虚假的普遍性。

鲍威尔在承认基督教的积极性的同时,深刻地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排他性,而这种排他性给宗教和信徒都带来了无法磨灭的斗争与苦难。本书表面上是批判基督教,其实质是反对十九世纪普鲁士国王正在推行的“基督教国家”原则,反对人的自我异化,促进人的自由。



14.《高桥和巳:我的文学观》:全面地勾勒了战后日本文坛的思想脉络,详细分析了日本战后文学家们的“转向”过程,阐释了鲁迅思想对日本文坛的影响力。

要了解日本的中国学史,高桥和巳就不应该被轻轻放过,不但因为他曾经在京都大学这一中国研究的重镇、他在中国文学专业上有过承上启下之功,更是因为他丰富多彩的著述呈现了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一种观看,呈现了中日双方在学术思想上如何互为背景、互为资源。

――戴燕 复旦大学教授



15.《文学的温度》:伊藤整文学评论在中国的首次译介,本书精选颇能体现其核心思想的31篇文论,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新且温暖的文学地图。

文学为什么能够打动人?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儿童写作?如何阅读、如何评价文学作品?如何解读川端康成、志贺直哉的作品风格?为什么会出现私小说、“纯文学”、写实主义?日本近现代文坛作家都经历了怎样的精神阵痛?……《文学的温度》给出了答案。



16.《王晓波文集》:"在我心目中,有三个王晓波:一个是具有家国情怀的王晓波,一个是法家哲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王晓波,一个是台湾史及台湾问题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王晓波。"——陈鼓应

我与王晓波教授相识相知五十余年。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同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师,我研究道家,晓波研究法家,我们都曾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而遭到当时台湾当局的调查,并最终遭到解聘,这就是台湾历史上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

晓波是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爱国人士。晓波于20世纪70年代取得台湾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任教期间,他积极参与“保钓运动”,是台湾岛内最早的“保钓运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之一。

晓波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在法家研究领域、台湾史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在两岸三地的学界甚至国际学界享有盛誉。晓波具有深厚的中西方哲学素养和逻辑分析能力,对于先秦文献非常熟悉,能够信手拈来,可以大段地背诵经典名篇。他在法家哲学及先秦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儒法关系、道法关系以及黄老哲学都有深入研究。

——陈鼓应



17.《陈祖武学术文集》:历时五年出版问世!

生也有涯,学无止境,读书为学一生,不觉已届桑榆景迫。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我生在贵州,长在贵州,是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新中国学人。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我在家乡接受了系统的学校教育。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各民族父老乡亲的养育,赋予我坚定不渝的家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一九六五年七月,由贵州大学历史系毕业,从此告别故乡。始而昆明,继之北京,负笈南北,兼师多益,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行。

晚近以来,病痛缠身,几同废物。回过头去看一看艰难跋涉的足迹,无间寒暑,朝夕以之,数十年功课皆在伏案恭读清儒学术文献之中。恪遵前辈师长教诲,历年读书为学,每有所得,则只言片语,随手札记。日积月累,由少而多,居然亦能自成片段。承出版界诸多师友厚爱,从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约撰《中国历史小丛书》之《顾炎武》,到二〇二二年商务印书馆刊行之《中国学案史》和《感恩师友录》,四十年间,读书所得幸获十余次结集。

——陈祖武



18.《林穗芳自选集》:编辑出版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新中国 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中国出版学与编辑学的主要奠基人林穗芳先生论文自选集。


19.《理雅各文集》:英语世界唯一完整翻译“四书”“五经”的学者,为西方汉学发展以及中国典籍西传做出重要贡献。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英国著名汉学家,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儒莲奖”首位获得者(1875),曾在香港工作生活三十年时间,其中国典籍译著在西方汉学界久负盛名,他的《易经》英译本不仅在其生活的时代开创了西方关注中国文化的新纪元,而且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被西方世界奉为《易经》翻译的母本,受到汉学界的高度崇尚和广泛阅读。



20.《抗日战争研究论集》:全景式历史解读,从宏观层面全面论述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历史。



21.《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胡绳先生的成名作。以宏大的叙事手法,全面深入地研讨了1840年鸦片战争到20世纪20大革命前夜的中国政治。
作者在本书中所要说明的主题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在中国寻找和制造他们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中国人民对待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一切政治改良主义者对于帝国主义者的幻想曾怎样损害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等等。



22.《金融文化:中国式金融现代化的文化奠基》:本书秉持“金融即人”的基本理念,探究金融文化演进中金融业“集体人格”之化育及其对金融业健康成长的影响。


23.《罗马:永恒之城早期的空间结构》:研究罗马古城的考古学著作、赴罗马旅游攻略的重要导览。
罗马是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市,是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早期罗马帝国时代的都城,今天依然是意大利的首都。由于帝国时期的罗马城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又因其在历史上和宗教上的特殊地位而具有“纪念性”特征,因此城市景观保存良好。



24.《奥运史诗: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了解百年奥运发展历程的好书。
从远古奥运梳理到现代奥运,以“奥运精神”为线索,阐释了奥运精神的本质,强调团结、友谊和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系统性地剖析了奥运会的起源、发展、变革和影响,以及奥运精神的内涵、表现与价值。


25.《汉英成语大辞典》:迄今为止国内出版最大规模的汉英成语词典,也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参考书。

始于成语,不止于成语;旨在翻译,超越乎翻译。

本词典是大型汉英成语工具书,对包含成语、熟语、俚语、俗语的宽泛意义的“成语词汇”进行整理、挖掘、阐释、翻译,是截至目前最为系统、规模最大的汉语成语整理及翻译项目,也是对成语双语语料库建设的首次尝试。

本词典收编成语词目5万余条,总篇幅约700万字。按照以下体例进行编纂:词条,汉语拼音,语体信息,英语释文,汉英对照的词源(不是所有词条都有词源信息,有则给出)和例句。



图片


1月8日晚上19点

欢迎预约商务印书馆直播间

和编辑一起聊聊开年好书









每日一书


《罗马盛衰原因论》

图片



每日一词


《新华语典》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