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海读画|曾与梅花醉几场

潮新闻客户端 那海

图片

01

那日在朱墙边,见宫檐一角,有白梅凌寒而开。倘若有一只绣眼俏立枝头,分明就是宋徽宗赵佶的《梅花绣眼图》。

图片

北宋 赵佶 《梅花绣眼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所绘梅花为宫梅,精细中自有富贵之气。在他看来,扬无咎之墨梅,为“村梅”。

据记载,扬无咎居住萧洲时,边上有梅树,枝叶茂盛,有几间屋那么大,苍翠的树皮上苔藓斑斑,花开如簇。扬无咎时常临摹画之,呈给宋徽宗看。宋徽宗说:“这是村野之梅。”

扬无咎也是有趣的人。他便自署“奉敕村梅”,意为奉皇帝旨意所画的村梅。

宋朝南渡后,宫人将这幅梅花图挂在壁间,时有蜂蝶集其上,大家这才惊叹,找扬无咎,斯人已故矣。

能吸引蜜蜂和蝴蝶的“村梅”,使得扬无咎的梅花图区别于宫梅,独步一时。

扬无咎留存于世的《四梅花图》,以水墨绘成,有“冷蕊缀疏枝,元气自融结”之誉。

图片

北宋 扬无咎 《四梅花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同治《临江府志》称:“赏鉴家至今宝贵。”

此卷得吴镇、沈周、文徵明等人收藏印记前后多达三百余方,经历颇为传奇。它在嘉庆初年曾被收藏家陆恭所得,陆恭专门筑“四梅花阁”藏之。后此卷流落外邦,又被程桢义用“番钱三百枚”购回。此后兜兜转转,一幅“墨梅”图,让人深信人在天地间,与草木、与一些事物发生联系,是难以割舍的宿命。

02

提及墨梅,总会提到元人王冕的《墨梅图》,白色的梅花缀满偃仰有姿的枝头,幽香四溢。

图片

元 王冕 《墨梅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墨梅始祖其实是北宋僧人仲仁。他于元祐年间来到衡州,寄居于华光寺。后移居衡州南郊花光山花光寺,终老于梅林之中。

仲仁于月夜见梅影映窗,疏影摇曳,终有体悟,成就一艺。

仲仁的墨梅,在好友僧人惠洪看来:“华光作此梅,如西湖篱落间烟重雨昏时节。”被这“西湖篱落间,烟重雨昏时节”的表述迷倒了。

黄庭坚睹其墨梅,赞其“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又叹曰:“但欠香耳。”

不知黄庭坚是否画有梅花,据说他是最懂香气的人。多年后,追思老友,黄庭坚写下“雅闻花光能画梅,更乞一枝洗烦恼”的诗句,想必诗思也来自这花光寺的一枝墨梅吧。

而华光和尚的“欠香”之梅,又该有怎样的香气。

倒是读过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她写的山梅花之香:

那山梅花的香气

正飘过窗子。

我怎能入睡?

我怎能满足,

当这个世界上

还有这种香气?

03

岁暮,友人寄来蜀地的蜡梅花。嫩黄色的花骨朵,夹在书中,跋涉山水而来,依稀还有清香。

图片

“寻常甲子无心记,看到梅花又一年。”这是元末明初隐士吕徽之的诗句。

吕徽之是台州人,长年隐居万山之中,耕渔为生。冬日雪晴,有人前往他住处拜访,见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只觉米桶中有人,原来是先生妻,因天寒,坐于其中。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专辟一章,以《吾乡吕徽之先生》为题,记录了这位高格之士。

此刻,我亦在这岁暮张望,见“吾乡”两字,想起了台州。

曾在壬辰岁末,于台州东山上见过一树蜡梅,结满黄色的花骨朵,梅香暗盈。

就如一日看乌目山人的《溪山红树图》,苍浑朴丽,一时惊艳。

如今回首,人事已非,却还牵记着它盛放时的模样。

蒲华携笔砚出游四方,来到台州,是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

这年蒲华三十二岁。他生性嗜酒,率然不拘,做幕僚而屡被辞退,一度寄居寺庙,卖画为生,却不矜惜笔墨,有索辄应。这个山海之地,也给了自称“生前知己许寒梅”的蒲华极大的创作灵感。

我在旧称太平的温岭读书时,去过新河三官堂。这是蒲华以前住的地方,房子破旧不堪。

听闻城郊花山梅花庵,庵壁上曾有蒲华所题诗:“空山春尽忆梅花,呼伴登楼日已斜。一勺清泉消酒渴,顽僧为煮雨前茶。”

于是在腊月时前往,梅花与题诗早已荡然无存,大失所望而归。

倒是有一年在台州黄岩一位藏家处,见一幅裱边破旧款署“作英己卯年作”的蒲华《虬枝老梅图》,虬枝墨梅,满纸生机烂漫,在书卷气中透出几分山野之气。繁花疏影离离,清香扑面而来。

04

看武侠小说,被金庸《侠客行》中雪山派剑法吸引。

雪山派所居凌霄城内外遍植梅花,当年创制雪山剑法的雪山派祖师又生性爱梅,是以剑法中夹杂了不少梅花、梅萼、梅枝、梅干的形态,兼而有之,古朴飘逸。

图片

明 陈洪绶 《梅石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梅树枝干以枯残丑拙为贵,梅花梅萼以繁密浓聚为尚,因而雪山剑法有时招式古朴,有时剑点密集,剑法一转,便见雪花飞舞之姿,朔风呼号之势,出招迅捷,宛若梅树在风中摇曳不定。

也曾沉浸在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李寻欢与阿飞数梅花一节,好久走不出来: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阿飞道:嗯。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阿飞道:十七朵。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随园主人袁枚曾言,余不喜佛法,而独取“因缘”二字,以为是补圣经贤传之缺。

那些赴山中探梅,在家里院落植梅,因路边一树梅花而突然驻足的人……是与梅有怎样的缘分……是怎样的人呢。

05

曾赴嵊州金庭,参拜王右军。墓前梅花疏离,行迹荒凉。

当年智永和尚之弟子尚杲说右军墓:“升平去大业才二百五十余年,而荒湮若此,则千载之后,将何如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让人感叹。

冬日不宜感伤。不然,总会在岁忽终时,记起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

我的冬日之书是《游居杮录》。这是袁中道的日记。漫长的科举考试,功名不遇,袁中道“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冬,袁中道三十八岁。这年,袁中道买舟,装上干粮、书籍、字画,顺长江而下,开始他的舟行游历。

他写下这样一则日记:“(这一日)发舟回公安,两岸人家,皆在雪中。风顺,飞帆甚驶。时园中蜡梅盛开,古梅正吐萼。”

我其实是停留在“园中蜡梅盛开,古梅正吐萼”中好久……

图片

明 唐寅 《墨梅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每个人都有浪迹天涯的梦想。这种亦狂亦侠的生活方式,穷尽了生命的许多可能。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除夕之夜,袁中道的日记:“除夕日,归园度岁,亲友寥落,无可晤言者,唯时向梅花树下徘徊也。”

这一年,“公安三袁”中,长兄袁宗道离世十三年,二兄袁宏道已离世三年,只剩下袁中道,在梅花树下徘徊,所有的沉思孤往,沉郁凄声,都已幻化成性灵之文。

也曾读过叶绍袁的日记。隐遁为僧的叶绍袁,记录了自己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直到顺治五年(1648年)生命最后四年的行踪与心迹。这个经历了丧妻女之痛,又目睹甲申之变,“昔日繁华鼎盛之处,皆成瓦砾”之人,在日记中记道:

“十五日,丁巳。晴,暖。往旧馆折梅花一大枝,奇峭古拙;崇孙又觅得红梅花、水仙花,同插瓶中。空山萧寂,晚步庭阶,深负明月。”(《甲行日注》卷五)

梅花本是寻常之物,却因与无常、与日常相伴,意味深长。

06

紫禁城有梅正开……

在《胤禛行乐图》册之围炉观书页中,雍正皇帝围着火炉读书,神情专注。透过隔扇隐约可见梅花悄然绽放。梅花敷色厚重,充盈着对时光的美意与祈愿。

图片

清 佚名 《胤禛行乐图》册之围炉观书页 故宫博物院藏

多年前,也曾有这样一枝白梅,开在乾隆帝至宝、三希堂之珍——王献之《中秋帖》中。乾隆帝在此帖正文左边绘有一枝白梅。

图片

晋 王献之(传)《中秋帖》及清乾隆帝所绘白梅 故宫博物院藏

很少见到乾隆帝画的梅,尤其是白梅。对于习惯在珍藏书画中题字作诗盖印的乾隆帝而言,他以白梅来表达自己珍重的心意不言而喻。

多年前,也曾有这样一枝白梅,开在陈洪绶《歌诗图》中案头的花器中。

《歌诗图》是陈洪绶晚年力作,“天下尤物”的梅,就在案头。我被这白色的蜡梅花吸引。

它在案头的花器中,姿态婀娜,似是试探,或是吸引,暗香浮动,在清冽中隐约而来。

这三百多年前的梅花,它的一生就这样定格,它的一秒,在每个注视者的目光中,都已经是日久月长(拙作《溪山可行旅》)。

07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947年,印顺法师向太虚大师告假去杭州。

太虚大师云:归时,折枝梅吧。

到了杭州,数日后,印顺法师就听到太虚大师圆寂的消息,他折了几枝梅花立即返回上海。

图片

清 金农 《墨梅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在《太虚大师年谱》中,印顺法师这样记道:奉梅花为最后供养。

庚子年春日,在孤山林逋墓前,见几树红梅盛开,又有一树绿萼梅,花儿开得正好,却都是纤纤巧巧,种植时间应不长,梅妻鹤子的林逋终归有梅花在供养。

供养的梅花,总想到汪曾祺提到他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诗曰,“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过年时,在施铮铮老师黄岩老家的旧屋里,看到大陶罐里清水插供大枝的绿萼梅,瓶梅俱佳,色香俱佳。这是一幕清香四溢的对来年的祈福。也很难忘。

说起来,梅花与文人也总有宿命般的相遇。

“梅花和尚”“梅道人”吴镇,“苦铁道人梅知己”吴昌硕,“梅妻鹤子”林逋,“一生知己是梅花”的姚燮,“尚留一目看梅花”的汪士慎,“晚香冷艳尚在我毫端也”的金农,还有白居易,不知在怎样的心境下,他写下了“曾与梅花醉几场”……

人们在梅花身上得到的清香而又安静的爱,总能安慰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吧。

08

进入十二月,武英殿东边的槐树叶子早已落了一地。季节更迭,万物却又有各自之情趣。流水寒烟,静谧荡漾,冬枯之景色几乎不劣于秋色。

想到一首民谣:一生都在半途而废,一生都在怀抱热望。

许多年后,让你更觉难过的,一定不是半途而废,而是你不再怀抱热望。

这样的时候,突然看到故宫右翼门的梅花花苞鼓胀起来。

从阔石板走到丝绸博物馆的晓风书屋,沿途也会遇见两株含苞的绿萼梅,在萧瑟的水塘边上,疏落有致。

在永福寺,见一个旧禅房门口有一株绿萼梅。阳光照着,淡淡的绿,冷香馥郁,梅枝清冽,就是一幅古画。

也曾在靠近章太炎故居的地方见到两株高大的蜡梅,枝叶纷披,黄色的花朵,有着浮光跃金的质感,应该是好多年前种的吧。

玛瑙寺有棵蜡梅,去的时候,很寂静,花儿也自顾自地开着,夺目的黄,置身其中,被清香所包围。

据说蜡梅是蜡梅科,梅花是蔷薇科,蜡梅并不是梅花。蜡梅因开在腊月,又叫“腊梅”。可是,只要梅花就好。管不了这么多植物学知识了。

09

一日午后,外面下着雨,阴冷。突然想起那日所见红墙边的白梅。

图片

清 余穉 《花鸟图》册之梅花页 故宫博物院藏

寒梅著花未?

梅花总有让人动容的时刻。

董桥曾在书中提到《访书记》的记载,说见过清朝的一帧绘绣红梅,题了诗,又有识云:

“窗外红梅方垂垂着花,乃买丝为花写生,半月而成,落英满地矣。”

未署款,只钤一“娟”字印,押角是“心血一缕”之章。

这绘梅的,是怎样的女子。

我不敢细想。

10

那年在天台国清寺,见隋梅盛开。明明是几朵白梅,却是奇花芬芳,光色晃曜。

分明是《无量寿经》中的经句:流布万种温雅德香。

此后每每隋梅盛开时,总想着去国清寺。

这也是我的执念吧。

就如风寒雪紧时,却有梅正开。

图片

清 郎世宁 《花鸟图》 册之梅花页 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冬夜,一壶绍兴黄酒,放上桂花、红糖小火温下。

或可与梅花醉一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