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瓦黛的院落清新雅致、古韵悠长。展馆里,古朴的漆箱、精美的印章、气韵生动的书画,品类众多的珍贵藏品静静诉说着阳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待游人驻足、细细聆听……近日,阳江市区濂溪坊文博园正式试营业,以其丰富的藏品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交流平台,促进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博园位于江城区南恩街道甜酒社区盐场衙36号,占地3800平方米,原是城西粮仓,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不再作为粮仓使用,渐渐便空置出来了。去年9月,趁着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的东风,几位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将此处租下来,通过对老旧建筑的活化利用,将其改造成为一个集文化交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博物园。
改造保留了老建筑原有风貌,漫步于园内,一砖一瓦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园内展馆展出了众多难得一见的收藏珍品,包含漆器、印章、古籍、拓本、名人书画等多个类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中,收藏馆展出的是钟元照和蔡秀清两位收藏家历年来珍藏的部分藏品,都与阳江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年近70的钟元照拥有长达半个世纪的丰富收藏经历,谈及这些珍贵的藏品,他精神焕发。一直热爱阳江文化的蔡秀清,受到前辈收藏家的影响,也从8年前开始收藏之路。跟随着两位收藏家的脚步,记者一边欣赏珍贵藏品,一边听他们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
展馆中,几只叠放整齐、古色古香的漆皮箱格外引人注意。钟元照指着其中一只贴有“裕和造”字样的漆皮箱介绍道,1910年,我国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世界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历时半年,吸引了全国22个行省和14个国家及地区参展,展品约达百万件。“阳江裕和号这只漆皮箱在百万件展品中脱颖而出,获三等奖,何德丰义和昌的金花漆皮匣获四等奖,这是阳江史上第一次获得这些荣誉。”
现场展出的一批旧票据中,有一张1932年的群众卖地收据,见证着阳江古城墙拆除和古城建设这段历史。由于阳江古城墙的防御作用持续减弱,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通和城市发展,1929年时任县长姚芝荣下令开始拆除城墙、城楼,阳江古城也迎来了一波城市建设的热潮。1931年李伯振接任阳江县长后继续大力推动建设,短短几年间,南恩路、河堤路、太傅路、渔洲路等相继建成,南恩路、河堤路等沿街“风雨廊”骑楼建筑也一栋栋拔地而起。
记者在展馆中还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阳江首张报纸《公论报》亲笔题写的“主持公论”,有“不用项家印章不开铺”美誉的绍文堂印章,还有隔山派书画在阳江的发展历史,以及关山月和关保民合作的书画作品等等。“每一幅字画,每一张票据,每一只漆箱,每一个牌匾,它们的背后都蕴含着阳江丰厚的历史文化,其中有些甚至鲜为人知,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了解。”钟元照动情地说道。蔡秀清也表示,收藏馆设置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市民群众通过这些珍贵的收藏,深入了解阳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推动本土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
濂溪坊文博园的开放,既承载着阳江老城区的历史记忆,又赋予了新的保护传承意义;既盘活了空置资源,又营造了更多共享空间。除展馆外,文博园还设有书画培训班、休闲茶吧,接下来将继续改造,丰富文旅体验项目,为市民提供一个既能品味阳江历史文化韵味,又能享受闲适时光的独特场所。
文 | 记者 戴灵敏 通讯员 曾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