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述评丨非遗文创 老手艺焕发新颜

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作为北疆文化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底蕴深厚。如今,“非遗+文创”,不仅让古老非遗“潮起来”“走出去”,撬动新消费的大市场,同时也让非遗保护和传承找到了新的路径,令非遗焕发新的光彩。新闻述评《非遗文创 老手艺焕发新颜》

图片

“您好,请问您要蒸烧麦还是煎烧麦?我们的烧麦馅用的是毕克齐的大葱,苏尼特的羊肉,做好了,我再给您煎一下。”
这样的对话,不是发生在餐馆,而是在“nia麦麦”游牧快闪乐园的展台。烧麦是呼和浩特市颇具代表性的美食。但这盘烧麦不是热气腾腾的食物,是只能看、不能吃的毛绒玩具。除了油滋滋的烧麦,还有白白糯糯的奶豆腐、弹嫩鲜香的肚包肉等,同样以毛绒玩具的姿态,一起出现在店里。

图片

刘畅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nia麦麦”刚出炉的时候,她就很喜欢这些特色文创玩偶,“nia麦麦”改造升级后,她又来购买了新的文创产品。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 刘畅:这是我买的一个肚包肉,还有一个“精神小粿”,我觉得它们很可爱,我还特意挑了一个脸最圆,表情最端正的,我觉得这儿很好,我有很多朋友是因为看到这个文创,来呼和浩特市玩,他们也是特意托我,让我帮他们多买几个,帮他们邮寄过去。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nia麦麦”生产团队是由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爱立方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31位残障人士组成。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每一套烧麦文创产品都必须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他们凭借一双巧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赋予了这些文创产品独一无二的生命力与艺术价值。
呼和浩特市关爱品牌联合发起人 朱宵漫:这次整个是从文化的视角,我们是放眼内蒙古,同时在制作上面,因为我们的产品线扩大了,所以我们是帮助到了更多残疾群体和残障人士,更多地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图片

据了解,除了现有的“nia麦麦”游牧乐园外,还将继续升级版本,展现农耕乐园、现代乐园等,更多特色也将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进行巡展。
呼和浩特市关爱品牌联合发起人 朱宵漫: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平行时空的概念,让大家通过小小的文创,去见证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的驿站的开始,以及到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去进行不断交融,出现商业的综合体,然后一直延展到现代都市化的呼和浩特。

图片

文创产品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其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的有力抓手。在自治区级非遗特色街区包头金街上,温永华六合枕手工坊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参观。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枕外形独特,六个面、六个孔、六朵花,寓意孔孔相通、天地人和,路路畅通、汇通天下。每一个枕头都经过36道缝制工艺,手工缝制2600多针而成。

图片

“保留传统技艺 融合现代生活”,这是传承人温永华制作六合枕的宗旨。近年来,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她几经改良,把六合枕从六孔发展到了一孔、十孔以及十四孔,工艺制作难度逐渐加大,使用场景更为多元。结合现代生活的观赏性、实用性和独特性,温永华开发出多种文创产品,并先后获得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和铜奖,进一步拓宽了展示和销售平台。
六合枕手工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温永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和现代生活结合,一定要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的人接受。把非遗和文创结合起来,让这项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图片

温永华还积极开展六合枕非遗展示和传承活动。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遗所带来的魅力。
六合枕手工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温永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是让更多人知道、了解。我们每年至少举办一届六合枕技艺的培训班。还坚持进校园,带上我们的枕头、带上我们的技艺,让孩子们从小能接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

图片

回观很多融入现代社会的非遗技艺,无不像六合枕一样,紧跟时代,汲取现代滋养,不断茁壮成长,古老非遗与时俱进,正在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在2024年11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娜仁高娃,带着自己的刺绣作品参展,不仅收获了很多国际订单,也让乌拉特刺绣这一独具魅力的非遗技艺再次出圈。
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娜仁高娃:虽然我们在语言上无法很好地沟通,但是看到他们给我们竖大拇指的动作和表情,我们就能明白,他们真的非常喜欢我们的刺绣作品。

图片

乌拉特刺绣有着300多年历史,是一项集手工、绘画、刺染等工艺为一体的非遗项目。其作品以立体感强烈的花纹、清晰可见的肌理以及生动活泼的图案著称。在保护传承乌拉特刺绣技艺的基础上,娜仁高娃创造性地将刺绣与皮革、银饰等元素结合,赋予传统手工艺现代气息。

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娜仁高娃:我们的文创产品不仅包括已有的乌拉特系列纯银配饰,还包括胸针、发簪、书签、摆件以及包饰挂等。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结合现代技术和设计理念,使刺绣作品更贴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为了将乌拉特刺绣更好地传承下去,娜仁高娃研发了三款材料包。拿着材料包,即便没有刺绣功底的人,在两至三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一个乌拉特刺绣作品。娜仁高娃成立的公司先后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民间团体、社区合作,教授培训了1600多位刺绣爱好者。

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娜仁高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希望能够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行列。通过展示乌拉特刺绣的独特技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北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在内蒙古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国北疆地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图片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尧晔认为,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就要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推出更多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彰显北疆文化风采、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非遗文创产品,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刘尧晔: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内蒙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蒙古族长调民歌”及“蒙古族呼麦”2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桦树皮制作技艺”等9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刺绣”等719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传承保护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遗保护理念也在不断前进,其中“生产性保护”便是一个重要变化,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非遗+文创”便是实现生产性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应用于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两个领域,如新闻中提到的烧麦制作、六合枕制作、乌拉特刺绣等,在文创开发中重视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增加实践频次、壮大传承队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北疆大地上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内蒙古非遗资源的高质量传承发展。

日前,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个行动”,其中一项便是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实施北疆文化品牌战略,加快打造一批有代表性、影响力、竞争力的北疆文化产品品牌,大力培育文化创新要素,支持文化创意企业深度开发北疆文化资源,推出更多“nia麦麦”这样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彰显北疆文化风采、符合现代审美取向和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让北疆文化生动形象地落到内蒙古大地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内蒙古文旅业发展全过程。

记者:武   婧、孙雪梅

编辑:赵书冉

审核:孙雪梅

监制:和   岩
总监制:山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