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生“不务正业”,却有600万粉丝

AI划重点 · 全文约2557字,阅读需8分钟

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关节与骨病外科医生王健,通过21年的医学科普,吸引了600多万粉丝,内容阅读量超21亿。

2.王健认为,做科普并非不务正业,而是治病救人的另一种方式,他希望有更多医生参与医学科普创作。

3.然而,王健在医学科普过程中也面临着时间和精力的挑战,以及平台算法的影响。

4.为了保持科普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王健坚持一个人完成视频拍摄剪辑,拒绝与第三方合作。

5.王健希望患者不要被错误的医学信息诱导,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为此他编撰了《股骨头坏死一本通——诊断·治疗·康复》和《膝骨关节炎养护指南》等科普书籍。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做了21年医学科普,王健医生说这并非不务正业,而是治病救人的另一种方式



撰文 | 黄思宇
责编丨汪   航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王健医生有两个身份:主任医师和医疗大V。

作为关节与骨病外科医生,他曾完成全国首例“修心”又换关节手术,是华南地区首位“骨科机器人手术”资质获得者,每年要做500多台复杂的骨科手术。

身为医疗大V,王健在全网有600多万粉丝,内容阅读量超21亿。2024年7月,他当选广东省医师协会健康传媒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做了21年医学科普,王健被同行质疑过“不务正业”,也曾打造出多个10w+、100w+的作品。他希望,能有更多医生参与医学科普创作,向公众传递正确的医疗信息。

图片

王健/图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为了“偷懒”开始做科普


王健是国内最早做科普的医生之一。2004年,他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本硕连读毕业后进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工作,当年就开始做医学科普。

“刚开始做科普是为了‘偷懒’,想早点把门诊看完。”王健向“医学界”坦言,他所在的科室,股骨头坏死和膝关节炎是最常见的疾病,占患者的一大半。同样的医嘱,自己出一次门诊要讲上几十遍,效率太低。

怎样才能高效地把门诊看完?如何省出时间看更多病人、做更多手术?科普就这样走进了王健的视野。

与如今的短视频、公众号等形式不同,在王健最初接触医学科普的那个年代,3G手机都还没出现,更没有人知道公众号是什么。

他和同事们想到的办法是制作科普小册子,在上面印上骨科常见病的治疗方案、日常注意事项、预防措施等,遇到对症的患者就发一本,其他感兴趣的患者也能按需自取。

好消息是,王健的门诊效率提高了,一些疾病不用再重复向患者介绍。不过,随着小册子越发越多,科室患者也多了起来,“早点看完门诊”的目标依然没能实现。

“病人把小册子拿给亲戚、朋友和小区邻居看,看过的人就拿着小册子来找我们,想查一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问题。”王健说,一些患者果然查出了异样,所幸发现得早,保守治疗效果不错,随访至今仍无需手术。

做科普既帮助了患者,又提高了科室知名度,这让王健感到意外、满足。此后,他对做科普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微博、短视频等兴起后,不断更新医学科普方式,成为了一名医疗“大V”。

图片

王健的个人社媒账号


被同行质疑不务正业


一个医生不停地看病,一年能看完多少病人?王健告诉“医学界”,自己一周出3次门诊,每次门诊看40个病人,一年能看5000多人,“但仅靠一篇医学科普就有可能触达10万人、50万人,甚至是100万人。”

早在2016年,王健曾靠一篇与关节炎有关的图文作品出圈,收获了100多万的阅读量,这让他感到十分震惊。

“那时候能达到10万+就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了,我把那篇文章转到朋友圈,很多医生同行说终于见到10万+了,到后台一查竟然发现有100多万阅读量。我觉得自己一辈子也看不完100万个病人。”王健说。

受到鼓舞后,他陆续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开通账号,并利用下班和中午休息等碎片时间创作。当时,为了将一篇图文科普写得通俗易懂又准确无误,王健要查阅大量文献,对一个句子反复修改,常熬到深夜。

他向“医学界”坦言,虽然写图文科普费时费力,但自己还是坚持了下来。这期间,王健不断有10万+、20万+、50万+的爆款文章诞生。小有名气后,也有很多同行质疑他“不务正业”:临床医生好好看病就行,为何要浪费业余时间做科普?

就连王健自己也动摇过。不过,随着科普文章增加,专程来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王健说,这些慕名而来的患者给他做科普带来了莫大的动力。

对一名骨科医生来说,通过做科普形成“品牌效应”并非易事。王健告诉“医学界”,膝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虽然在骨科很常见,但相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来说,患者体量还是小了很多,很少有用户专门关注骨科医生。

为了扩大用户面,王健也想过做两性健康等更有关注度的内容,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不希望吸引来的都是看热闹的,我想触达真正有骨科健康需求的人。”

图片

关节疼痛30多年的患者看到王健的抖音后来手术,并送上手写感谢信/图自南方医院


王健相信,坚持在一个细分领域做正规、有深度的科普,更能体现医生的专业性,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如果你只科普一种类型的疾病,患者有需求时上网搜索,上下翻动看到的都是你的名字,对你的印象就格外深刻,自己治好后还会把你介绍给其他病友。”

虽然身处广州,但王健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患者会跨越大半个中国专程来找他。王健甚至还总结出了规律:“快手吸引的北方患者比较多,抖音更吸引南方患者。”

也有很多小红书上的年轻女性带着父母来找王健看病。虽然关节病以老年患者居多,但王健发现,他80%以上粉丝是20-30岁的年轻人,“用户看到觉得有价值的博主会顺手点个关注,等有需要的时候会想起来,有个医生专门看这种病。”

21年,坚持自己做科普


今年是王健做科普的第21个年头,他已经积累了600多万粉丝,科普总点击量超过21亿。“虽然比不上一些热门科室的头部账号,但在骨科医生中还是数一数二的。”

这两年,王健发现自己的科普账号在持续“掉粉”,他分析可能和平台算法有关,因为医学科普推广利润低,平台便减少了相关投入。过去,他的单条视频点击量曾达到8000多万,这在当下已不太可能实现了。

王健对平台的做法表示理解。与猎奇、搞笑的内容相比,医学科普天然缺乏吸引力,“打工人”下班打开手机,看到医生一本正经地传授知识肯定觉得乏味,而是更喜欢听医生讲一些八卦、“吃瓜”等医院见闻。

对于男科、妇产科、急诊等科室,医生“讲八卦”的同时会融入一些医学知识。但对罕见病等冷门科室来说,“硬科普”难以避免。多年来,王健一直在和短视频平台沟通,希望对冷门科室给予更多推流支持,但收效甚微。

另一个“掉粉”的原因在于,从视频选题到拍摄剪辑,王健始终坚持一个人完成。晋升为主任医师后,他要看更多病人、做更多手术,还要带组、做科研,越来越难抽出时间拍视频,更新频率渐渐落后于一些头部账号。

“现在我没有专业团队指导,想把视频拍得生动、吸引眼球还是很困难的。”王健说,自己如此,其他刚开始做科普的医生更难,缺少平台支持会让他们难以将科普账号做起来,逐渐丧失做科普的兴趣和信心。

实际上,许多MCN和短视频平台的运营团队找过王健谈合作,承诺可以全程帮他拍摄剪辑,还可以通过制造热点话题、打造人设等方式帮他涨粉,但详细了解情况后,王健全部拒绝了。

“与第三方合作就意味着要遵守他们的规则,在视频中植入很多商业性内容,一来很被动、不自由,二来背离了我做科普的初衷。”王健向“医学界”解释。

即便做了这么多年科普,他发现现实中仍有不少过度医疗和无效医疗现象。2024年7月,王健牵头众多医生编撰了《股骨头坏死一本通——诊断·治疗·康复》,向公众科普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误区等内容。

同时,他的另一本骨科科普书籍《膝骨关节炎养护指南》获得了2024年广州市科普作品大赛选题支持,将于近期出版。“希望患者不要被错误的医学信息诱导,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王健说。

来源:医学界

校对:臧恒佳

编辑:赵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