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双恩盐场:业已停产
双恩盐场也叫阳江盐场沙扒分场,在阳西县沙扒镇渡头村西面,与沙扒镇隔着一湾海水。堤内一望平原,被分割成一块块盐田,在蓝天下格外醒目。晴空之下,阳光照耀着盐田河道、沟渠波光粼粼的流水,仿佛一位老人在絮絮诉说前尘往事。
古老的盐田斑驳的盐砖,显出盐渍的痕迹,整齐铺展出一幅幅颇具历史质感的画面。盐田用麻石板分隔开每一丘田,石板长期被盐水泡浸和日光暴晒,显得满脸沧桑。
阳江盐业部门表示,由于利润太低和销售渠道问题,目前阳江盐场沙扒、上洋双鱼、溪头三个分区已全部停产。本来沙扒预留两个单元生产的,但由于去年台风将设备刮坏,有待修复,何时复产未定。
阳江两千年盐业历史,莫非到此终止?
阳江采盐,源于何时?
阳江南临浩瀚的南海,海岸线绵长,海水含盐量大,且又处于亚热带,阳光充足,对晒盐有利,所以自古以来富于鱼盐之利。宋《舆地纪胜》卷98称南恩州“郡兼山海之利,富于鱼盐”。(《恩平志·风俗门》)
西汉时期,汉武帝将盐铁实行官营官卖。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在全国范围设立三十六处盐官。岭南在南海郡番禺县和苍梧郡高要县设立两处盐官,管理整个岭南盐业生产运销。笔者认为,番禺县盐官管辖珠江口两边的盐业,而高要县盐官应该是管辖阳江一带海边的盐业生产。因为高要在内陆西江边,不产盐,而离它最近的产盐地只有阳江阳江所产的盐沿着漠阳江北运至春湾,然后陆运一小段路到新兴县河头镇下新兴河,再北运至新兴江入西江口的高要县。全程两段水运,一小段陆运。这条运盐通道直至新中国成立初仍然发挥作用。
这些地名有一个特点
大多数离海直线距离在几百米至两千米之间
盐灶是古代煮盐的地方
慢慢演变为村落
若对这些地名深入考究
或许可追踪出它们古老的采盐历史
宋代是岭南盐业大发展时期。产盐地区扩大,由于盐质“纯白不染”,比浙淮盐更优。宋代阳江有双恩、咸水、海陵三个盐场。其中海陵场是南宋绍兴年间新开的盐场。
据《宋史·食货志》卷136载:
宋绍兴元年三月,南恩州阳江县土生碱,募民塈之,置灶六十七,产盐七十万八千四百斤,收息钱三万余缗。
又《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六·盐法》:
绍兴元年三月十五日,尚书工部言:“提举广南路茶盐公事司申:检踏委官相视到南恩州阳江县管下海陵朝林乡地名神前等处,各有盐田,咸潮阴浸,堪以置场。劝诱到民户开垦盐田计一顷二十四亩,置灶六十七眼,一年收盐纽计七十万八千四百斤,盖造到监官廨宇、专司司房、盐敖钱库各得圆备,户部计一年收净利钱一万九千二百五十贯七百七十文足。本部今勘当,欲依本司已行事理施行。”从之。
这两条记载指向同一件事,绍兴元年(1131),阳江在海陵新开一个盐场,这个盐场占地124亩,当年就产盐7084担,收息钱三万余缗。
阳江产盐情况,《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三·盐法》有载:
南恩州:一万七千一百二十四石。双恩场:七千一百二十四石;咸水场:一万石。
阳江自宋代开始设置监官,管理盐务。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六·盐法》载:
绍兴二年(1132)十一月十四日提举广南东路茶盐公事管因可言:“本路产盐广州盐仓每年课利三十万贯以上,潮州十万贯,惠州五万贯以上,南恩州三万贯以上……添置监门官,潮、惠、南恩州专差监官。”从之。
宋代开宝四年(971),实行盐专卖,由政府收购、运销。庆历八年(1048)实行“盐钞法”,商人付钱领钞,持钞到产地领盐运销。灶户替官制盐,只领取工本,按丁交纳盐课。南恩州盐课每年是三万贯以上。
海陵场由于相对产盐较少,隆兴二年(1164)拨归双恩场管理。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三·盐法》载:
(隆兴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提举广东茶盐司言:“广州博劳场、官富场、潮州惠来场、南恩州海陵场,各系僻远,所产盐货微薄,所收课利不足以充监官俸给……南恩州海陵场拨附双恩场……”从之。
自此,南恩州双恩、咸水两盐场一直延用至明朝。元代以后广东盐课提举司盐课额皆以“引”为单位,称之为盐引。
据2000年版《阳江县志》载:
“大德八年(1304),双恩场岁额2058大引(每大引400斤),咸水场岁额2061大引。”
据《永乐大典》引《南海志》云:
双恩、咸水二场,隶南恩州……咸水场:周岁办盐二千六十一引,客旅盐八百一十九引,散办盐一千二百四十二引。双恩场:周岁办盐二千五十八引,客旅盐八百一十五引,散办盐一千二百四十三引。
资料图 宋福亮 摄
资料图 宋福亮 摄
如明末清初诗人吴嘉纪的《煎盐绝句》:
夏天炎热难当,但还要面对熔熔烈火煮盐,此时走到太阳底下偷闲一刻就相当于乘凉了。可见盐工多么艰辛!
阳江历代诗人辈出,理应有不少关注盐业方面的诗作,其中写得最具体的数清末民初诗人谭松年的《阳江竹枝词》:
这首诗里诗人觉得煮盐有奇术,奇在竹编的镬竟然可以不怕烈火煎熬。
资料图 宋福亮 摄
《太平寰宇记》卷157《岭南道一》载:“俗织竹为釜,以蛎壳屑泥之,煮盐,转久弥密。”可见阳江直到清末还用竹镬煮盐。
阳江清朝知县庄大中写过几首《海上竹枝词》,其中一首如下:
这首诗写海边人来“等圩”的,一半是盐工一半是渔民。
资料图 宋福亮 摄
无独有偶,清朝广东著名诗人陈在谦一次过阳江游玩,专门去沙扒看渔民打鱼,写了一首题为《观打鱼(阳江北额海口)》的诗,其中开头几句:
“鼍江之东海水阔,海上犹作万家活。一半盐人一半渔,渔人踏浪如居陆。”
阳江北额海口是指沙扒港口,正是现在双恩盐场沙扒工区附近。此诗虽然是专门写看打鱼的感受,但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当时沙扒海边居民一半人是盐工,一半人是渔民。
清初诗僧释今无去海南岛时路过阳春县,写了一首诗:
阳春县
小邑阳春县,荒岗聒岭尖。
停轮惜白日,买饭爱青帘。
水米贱于布,山柴只换盐。
欲询明日路,乡语不能兼。
诗人在诗中写了山民用柴薪换食盐的日常生活。说明当时食盐价格低廉,煮盐又需要大量的柴草。可谓“猪骨换麻糖”了。阳江出产豆豉,腌制豆豉需要大量的食盐,阳江产盐,也恰好供应。清朝诗人洪簪裳有诗:
潭水豆豉
拌以盐花腌晒精,似将珠粒墨涂成。
羌芽嫩脆调辛味,莼菜鲜甜和美羹。
作为“阳江三宝”之一的阳江豆豉,正因有阳江优质的海盐调和,才有如此美味吧。
文字|陈计会 编辑 | 周雅
校对 | 叶尚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