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流入松江的河,主要有5条:一、淀山湖的来水,经拦路港、东泖河、西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二、从江苏黎里镇来的流水,进入太浦河后,汇入西泖河;三、江苏红旗塘的来水,经过大蒸港、圆泄泾汇入横潦泾;四、蒲泽塘、向荡塘、茹塘,从北石港汇入园泄泾;五、从平湖市的上海塘进入掘石港、大泖港,汇入竖潦泾。上述5条河道的全部来水,都汇入了黄浦江。
苏州松陵镇以南的瓜泾口,是苏州河的源头;苏州河在外白渡桥这里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还有一条起于淀山湖畔的淀浦河,流经松江,东汇入黄浦江。
由此我们看到,松江的河是过境河、下泄河。
松江的河流是太湖流域水系的组成部分,6500年前冈身线形成的时候,大约在松江九峰十二山以东5—8公里处,作为太平洋的西岸。这期间,太湖流域下泄的水流和东海的潮汐,两种力量在这条岸线对峙了三千多年。而在这个时间段里,松江的陆地是相对稳定的,土地上河流的走向和湖泊的位置变化并不很大。之后,冈身线被淤泥沉积的滩涂替代,陆地渐渐形成,松江的土地上下泄的河流不断被阻挡,黄浦江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41年,黄歇封地。有史料记载:黄歇曾带领民众疏浚拓宽黄浦江。也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黄浦江作为松江土地上河流的下泄、承接的地位就确定了。这里有自然的力量,也有人的意志,这也是人类改变河流走向的最早记录之一。
两千多年来,松江河流上游的天目山东麓和太湖流域的地貌结构没有改变,气候温润多雨的状态没有改变。松江土地上河流、湖泊和土地占比是大致平衡的,冲积平原的地貌特征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因为土地珍贵,湖泊沼泽变成了种植的土地;因为行船需要便捷,河道大多会被拉直。今天松江土地上南北走向的油墩港,笔直如飞机场的跑道,这条人工疏通挖掘的河道串起了松江土地上原来很多条小河流水,构成了新的松江的水系。
松江区今天的行政区域面积为604.6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12.1%,大小河流3905条,总长度2640.5公里,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6公里。
二
河流是有潮汐规律的。
黄浦江连接了长江入海口的潮汐,河流本身也有生命律动,这让松江的河流域面积内的土地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北纬31(B000)温带气候,光照充足,又因为河流众多、雨水充沛,冲积平原的土地平坦,有机质含量高,最适合水稻的生长,让松江肥沃的土地旱涝保收。
公元219年,吴国大将陆逊因为获取荆州有功,而被孙权封为华亭侯。松江地域经济稳定发展和文化繁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之后,漕运制度的完善,突出了松江的河的历史地位。
在松江,漕运的出发地在大仓桥也称永丰桥——这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五孔大石桥——桥南向西。明宣德年间建有贮藏漕粮的水次西仓,后建仓城,且规模巨大。董其昌在他的《西仓桥记》中说:“蓄风气,壮瞻观,莫此为伟。”
明朝时候的松江,有“苏松税赋半天下”之说。
明清两个朝代,松江的漕船总体保有量在2400条左右,每条船的载重在30吨左右,漕船的总吨位在7万吨以上,每年运送的漕粮货物有多少,当时也很难统计。漕船的行驶路线是:从松江的仓城解缆起锚,西出古浦塘,经过斜塘入泖河,北上,进入京杭大运河。江南漕运的目的地大都在太仓和常熟。
漕运的体系,一直维持到公元1901年,黄河改道和北方粮食产出增加是主要原因。但松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船运没有终止,至今仍然在进行中,仍然保持着吨公里最廉价的运输价格,特别是砂石钢材等,有陆上运输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
陆机、陆云兄弟创造了古代松江的文化高度。《文赋》是陆机所著,中国留存最早的书法作品《平复帖》也是陆机的手笔;《寒蝉赋》是陆云所著。
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陆机、陆云兄弟俩来到洛阳后,史书上说:“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三张是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是当时西晋文坛的领袖人物。这是左思的《三都赋》引发“洛阳纸贵”的再版。
二陆兄弟之后,松江实际上已经成为江南文化的又一个中心。这里文人云集,大师辈出。
司马光写过《松江》:秋风索索连江起,暮过烟波十余里。长芦瘦竹映渔家,灯火渺茫寒照水。
王安石也写过松江:来时还似去时天,欲道来时已惘然。只有松江桥下水,无情长送去来船。
古代文人出行,书是必须携带的物品,而书也是最沉重的行李。书童能挑着行走的,最多是衣物,只有船,能带上主人可心的所有物品。船行平稳,虽然缓慢但不耽误读书写诗,从这个意义上说,路途长短不是问题,在船上,还能读到沿途不同的风景。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同时代的人,北宋的都城在开封,他们由陆路到了今天的扬州或南京后,会借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到松江呢?
也一定是船。
松江的广富林景区。
四
研究和关注河流,看它们的走向、流量和留下的历史故事,首先要超越今天的行政区划。在原始的状态里,水的流淌是自由的、率性的,只有势能、落差和淤泥的阻塞才能改变它的流量和走向。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格华亭府,翌年改名为松江府。行政区划的变化和升格,让松江的眼光转向了东边这片新生的土地。至元二十九年,析华亭县东北境置上海县,属松江府。到1927年,上海建立特别市,松江府的行政地位被撤销。
从历史上看,松江长期依靠苏州这个经济和文化中心,松江府的重心迁往上海后,松江渐渐成为真空的状态,从中心城区变成了农业为主的县域。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大发展,中心城区迫切需要向周围疏解和扩展。松江的城市化是快速的,这是因为,松江距离上海中心城区不远,又有黄浦江和淀浦河的牵引,松江地域内迎来了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和居住人口的大幅增加。
今天,如果要乘船游览松江的河流,这个带有文化考察意味的活动,一定是从“浦江之首”开始的。这里向东就是黄浦江,往西有斜塘通往淀山湖,有圆泄泾通往大蒸港、北石港。这几条大河的宽度在300米至770米不等,深度在8米至15米之间,达到了国家一级航运河道的标准。
松江的河,配备有专业的船艇和执法队伍。时值河道涨潮的时段,船行如梭,几艘满载着货物的船从身边经过。汽笛声是一种语言,不是常人能听懂的,但是,顺水行船欣喜的心情,船家和游客都是一样的。
松江土地上的河流,滋养了松江的儿女,也滋养了松江的文化。我们说“上海之根在松江”,这个根是松江的九峰十二山,是松江的河,是松江的文化。松江的山水,构成了上海的人文精神之源。而这个时代的上海人,为更深入地了解上海文化的底蕴,有必要顺着黄浦江苏州河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