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叙事:建筑设计师李佳枫的实践谈

李佳枫是一位在国际建筑舞台上屡获殊荣的设计师,美术馆是她的实践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探索路径。她的设计深入剖析项目的场所精神和文化语境,更以批判性的视角,重新定义了美术馆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功能。李佳枫的作品广受国内外媒体报道且屡获殊荣,设计曾发表于有方、Archdaily、《AD》杂志和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Abstract》等多家权威媒体。

达美拥酒庄美术馆:自然与建筑的边界对话

2022年,李佳枫加入TAO建筑事务所,参与了西藏达美拥酒庄美术馆的设计工作。美术馆坐落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选址在群山环绕的一处陡峭坡地之上。北侧与广袤的葡萄园相接,南侧俯瞰澜沧江壮丽的河谷景致。雪山映衬下,山体呈现出独特的褚红色,奔涌的澜沧江贯穿其中,两岸点缀着层叠的盐田,呈现出一幅粗犷而壮美的自然画卷。

图片

这一场地位于城镇与山川的交汇之处,是自然与人造、高台与峡谷的分界点。建筑通体采用红色混凝土,与当地的红土地形成了色彩上的共鸣。建筑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峡谷的壮丽景象,以低调谦逊的姿态融入自然之中。然而,其清晰的几何边界和独特的造型,又为建筑与峡谷之间创造了丰富的对话关系。
美术馆的造型呈碗状,其自然形成的碗底曲面为酒窖提供了绝佳的储藏空间,而碗壁内侧则构成了美术馆的主要游览区域,娓娓讲述着达美拥酒庄的历史与文化。馆内设计了三个打破碗壁的取景器,让游客可以一览澜沧江河谷的壮阔景色,体验高原自然的无尽延绵。

图片

巍峨的高山与曲折的峡谷在此交相辉映,建筑的赤赭色调与葡萄藤的生机盎然相得益彰。整体与细节相互交织,各种元素的碰撞孕育出了建筑的独特形态。在这里,边界不再意味着限制,而成为引导探索的路径。人在自然与建筑之间穿梭,感受到一种超越边界的无限可能。

达美拥酒庄美术馆的设计是一次对场所精神的深度探索。在自然占据绝对话语权的语境中,建筑作为人造物该如何以谦逊而有力的姿态共存,这是李佳枫建筑实践中永恒思考的问题之一。

图片

无边界水池效果图,图片来源:迹·建筑事务所(TAO)

大都会修道院美术馆:权威性的解构

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上城华盛顿高地的大都会修道院美术馆,是一座专门收藏欧洲中世纪艺术和建筑的博物馆。自1938年正式开放以来,它一直以其宗教题材的艺术品和修旧如旧的修道院建筑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然而,李佳枫所设计的新馆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印象,赋予美术馆更多的社会身份与当代功能。

图片

新大都会修道院分馆室内效果图,图片来源:李佳枫

李佳枫用解构的手法重置了美术馆的形式与功能,她所倡导设计的新馆不再是艺术品单一的展陈场所,而赋予美术馆更多的社会身份与当代功能。中世纪的修道院是向周边城邦施教布道与传授技艺的社区中心,新的美术馆增加了城市农场的功能,鼓励周边社区的居民参与到园艺和美术馆景观的创作中来。此外,美术馆还新增了艺术家驻地计划的工作室,鼓励艺术家在地创作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当代艺术,挑战了老馆同质化和具有殖民色彩的展陈方式。这些新的空间形态不仅激活了社区的多样性,更挑战了美术馆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让美术馆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凭借这一创新设计,新大都会美术馆修道院分馆荣获了2024 Muse Design Award 银奖 (Silver Award)和2024 Architecture Masterprize美国建筑大师赛的荣誉提名(Honorable Mentions )。

图片

新泽西印第安文化博物馆:秘境的入口

李佳枫认为,好的建筑如同一面镜子,既能映照历史,也能启迪未来。在反殖民主义教育日益普及的当下,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成为她关注的焦点。新泽西州承认的拉马波山印第安人部落,总部位于马瓦,约有5000名成员。在被殖民的百余年间,该部落经历了文化流失与社会排斥,现存的建筑文化、信仰乃至语言正逐渐消失。在此背景下,一个记录历史、为拉马波山印第安人发声的美术馆应运而生,以当代建筑的力量为这一族群争取更多关注与理解。

图片

美术馆兼任拉马波山徒步路线游客中心,既是探索部落文化的入口,又提供多功能服务。设计灵感源于传统美洲原住民住所维格瓦姆(Wigwam),通过结构、造型和材料等多方面转译其特质,同时彰显可持续理念。建筑融合非线性围合结构、起伏柱体、树皮隔热材料与通风屋顶开口,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框架。

入口处的弯曲斜墙呼应场地的裂岩地貌,形成从自然到室内的鲜明过渡。馆内布局紧凑明晰,明亮的休息区引导游客进入曲折走廊,通往两大展厅。其中一间展厅展示了灵活的模块化设计,象征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可持续性贯穿设计始终。倒锥形屋顶配备雨水收集系统,为微型庭院提供水源,过滤后循环利用以提升环保效率。屋顶木瓦和结构受维格瓦姆启发,并采用可拆卸设计,便于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减少浪费,推动可持续材料管理。

李佳枫希望,这座美术馆不只是视觉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诉求的表达。用柔和而坚定的语言,诉说着拉马波山印第安人的历史与未来。这一设计也因其独特的理念与创新实践,荣获了 2024 London Design Award 银奖 (Silver Award)。

以设计之名,回应当代语境

李佳枫始终将自己的作品置于当代语境中进行创作。她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美学与功能,更致力于通过设计回应使用者内核与社会的需求。

展望未来,李佳枫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建筑设计的无限可能。她坚信,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推动社会变革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公益与艺术领域的不懈努力,她希望为更多人带来富有温度和内涵的建筑作品,用设计的力量持续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