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让灵魂彼此相认:谢有顺新书《文学的深意》分享会在穗举行

1月5日晚,“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谢有顺《文学的深意》新书分享会”在广州珠江公园湾区书屋成功举办。

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首度进行个人著作的线下分享,与作家、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熊育群,评论家、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申霞艳,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围绕《文学的深意》一书展开精彩对谈,来自广东的作家、评论家代表也踊跃上台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活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广州珠江公园、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主办,现场座无虚席,嘉宾们妙语连珠,引得听众们掌声阵阵,气氛十分热烈。

图片

《文学的深意》:灵魂相认的在场之作

《文学的深意》是谢有顺全新的文学评论集,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推出。该书分为“文学的召唤”“个体的凝视”“小说的目光”“批评的伦理”四个部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诸多文体,涉及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如莫言、韩少功、阿来、于坚、张者、徐则臣等,对多部当代作品,如《应物兄》《回响》《金墟》《镜中》《惊蛰》《河山传》等进行了文本细读;同时,更有对孙绍振、陈思和、陈晓明、李静、胡传吉、柳冬妩等学术名家和文学评论者的批评方法的论述。

图片

从文体到人,从文本分析到评论的评论,谢有顺全面展示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动态的体察和洞悉,著作可谓一本“当代文学面面观”。

同时,作者始终秉持“文学与生命互证”的价值立场,看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格张力,视野开阔而深邃,行文清醒而警觉,字里行间闪耀着人格力量的辉光。

“作为理论研究的一种,文学评论不仅仅是知识谱系的演绎,也不是手术刀式的对作品的客观解剖,它必须包含着批评家对作家、对生命、对世界的充分理解。”谢有顺介绍道,他创作文学评论的原始动力始终是“一个作家的作品打动了我,让我有感而发”,正因如此,他的文学评论包含着对投射在作品中的作家灵魂的共情和理解,饱含着他自己对这部作品所投入的鲜活的生命体认。

图片

“‘在场’是谢有顺进行文学评论的底气。”熊育群认为,一方面,谢有顺对作家的创作过程尤其是个中秘辛了如指掌同时也感同身受,总能给出自己最为真诚、善意的评论;而另一方面,“他的理论修养非常深邃,始终能站在文艺理论的前沿,对当下创作进行准确、犀利、有针对性的评论”。这些都会让作家受益匪浅。“身边有这样一位批评家,对于作家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幸运”,熊育群说道。

何为理想的批评?福柯曾表示:“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批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申霞艳现场引用了福柯的这段话,她认为,“‘召唤存在的符号,把他们从沉睡中唤醒’,我觉得这就是谢老师所做的。评注唐诗也好,给当代文学写评论也好,谢有顺和不同的心灵进行文学的、诗意的对话,然后把我们从沉睡中唤醒,我觉得这就是批评的力量,也是当代批评家需要去承担的责任。”

图片

王威廉也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指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所具有强烈的“精神实践性”,他说:“谢老师的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文学的认知,让我认识到评论本身也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写作形式:评论家介入的不仅是作家的文本,更能通过文本找到文学的精神原点,这时候,不管是作家还是评论家,我们都共享同一份文学的精神和尺度,这就是文学的深意。正因为这份默契,作家与评论家的对话才如此重要。”

图片

文学批评要重申人格的力量

“文学是从感觉、细节、语言、场景出发的,其中有经验、有情感、有想象,作家的任务是把这些看起朦胧、混沌、未知、暧昧、沉默,甚至处于黑暗境遇里的事物变成可知可感的形象。”在谢有顺眼中,文学把人性和世界的某个真相,用意象或形象的形式照耀出来,其深度有别于哲学的深度——说不清道不明,却往往能直抵人心,“我觉得这就是文学的深度,也是文学的魅力。”

而他心目中理想的批评也与此呼应,他说:“好的批评应该充满这些细碎但真实而丰盈的感觉,由此出发,再作概括或理论阐发才是有效的。”

正因如此,谢有顺认为,批评家也应该是一个有心灵体温的人,一个深邃理解了作家和作品的对话者,一个有价值信念的人。“学问可以慢慢讨论,但一个人的精神底色如何,有时并不需要洋洋万言,而是一下就能清澈见底的。批评需要和文学一起,不断去重申人格的力量。”谢有顺说道。

图片

“我们喜欢谢有顺的文学批评,是因为他总能给我们带来创作乃至人生上的启发。”熊育群表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褪去了理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一面,而融合了对社会、时代、人的处境等方方面面的感触和理解,既是评论,也是真诚的、妙语连珠的大散文。

他说:“文字让灵魂认识灵魂,谢有顺把自己敞开在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可以感受他的才华、人品和魅力,从中感知到人格的力量。”

申霞艳也在现场分享了与谢有顺最初相识时的故事,“90年代,我还只是一个学生时,谢老师就已经少年成名,这么多年,他依然勤勤恳恳地介入当代文学现场,贡献了很多出色的成果,其间可以看到中国文学或学术精神的一种传承,令人感动。”结合谢有顺的治学态度和批评观点,申霞艳认为,三十多年来,他的文学批评之所以不断壮大、开阔、深邃,背后还是要说回人格、说回人品,回到一种心灵的广阔。

图片

“坦率来说,文学评论很多时候是一种容易过时的文体,但谢老师的文章不管多久都值得一读。我觉得这是因为他始终站在一个根本性的立场——人的立场之上。”王威廉表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精神,摒弃了晦涩复杂的概念,而聚焦对文学和人本身的思考和理解。

“当下,我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到人工智能时代人可能面临的种种危机,这时候再来读谢老师的文章,我们对于自身也会产生很多进一步的思考”。

图片

活动现场,作家朱山坡、黄灯、张鸿、子禾,诗人黄礼孩、梦亦非,评论家唐诗人等也陆续上台分享了自己对《文学的深意》一书的阅读感悟,讲述了谢有顺所进行的文学评论对自身创作实践的影响。

他们表示,谢有顺的评论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思想深度、人格力量,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为文、为学、为人等方面都能影响他人,并引发他人的思考。

而谢有顺也表示很珍惜这份文学友谊,他认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习是大家共同塑造的,他引用尼采的话说,我的写作,不仅包含了我的精神,也包含了朋友们的精神。

图片

文|记者 孙磊 通讯员 朱英豪
图|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