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年纪越大,选择越少”,在我看来不一定。
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件作品。
第一件作品叫《玲姐你真棒》。2018年,我到广州从化乐明村,参与了源美术馆驻留创作。这里位置偏远,却因为一群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努力,成为了艺术与乡村结合的独特实验场。在一次寻找饭食的过程中,我结识了村民“玲姐”,她的家成为了我们在村中的驻扎点。玲姐坚持自己种大米、不加农药,尽管产量不高,但是,她对自然农法的坚守深深打动了我。
受此启发,我决定通过艺术作品为玲姐点赞,这也是《玲姐你真棒》的由来。我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租赁了她的一块水田,为期十年,赋予她绝对的自由去劳作,不受产量或经济收益的束缚。玲姐选择了让先生种花送给她,还把花分给村民们。久而久之,村民们开始效仿,在自家天井中培育花卉,整个村子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为了记录这一转变,我每年都会回访,收集照片,展示村庄的变化,这就是作品《玲姐你真棒》背后的故事。
第二件作品是《小芳》。在我四川老家的小镇上,有很多妇女通过编织出售毛线帽来补贴家用,我的母亲尹三姐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不希望母亲的时间被廉价收割,我引入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构思了一个名为“小芳”的角色,并通过这个所谓的虚拟角色,来收购母亲和其他人的编织品。
后来,我做了一些展览来呈现这些编织帽,并把它们送到更广阔的世界,比如,法国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娇兰总部展览现场、爱尔兰的传统节日,通过这些,阿姨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获得认可的。
随着时间推移,“小芳”成为了连接艺术与生活的桥梁,阿姨们编织的形式从普通的毛线帽扩展到了更多创意领域。她们编织超规格的大帽子、美国民众戴的猫咪帽,再到编织比基尼,以及用毛线再现猪肉铺,根据名画创作织物复制品等,阿姨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发挥。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她们的生活,也为她们提供了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琐碎、参与公共活动的新途径。
“小芳”项目也因此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这些编织作品逐渐走出小镇,出现在各大美术馆和商业合作中,比如,VERSACE的合作项目、成都的声音动物装置展览,等等。未来,“小芳”将继续探索更多可能性,正在筹划中的UCCA沙丘美术馆的展览便是一个新旅程的开始。
在我看来,艺术不只是拍卖行里面的昂贵作品,也不是一个纯粹物质性的结果,艺术是美学,是思考,也是解放。
(作者为当代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