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联合国未来峰会2024年9月在美国纽约举行,讨论全球课题,提出推进开发名为“超越GDP”的新指标。
02GDP是显示经济规模和增长率的指标,但存在副作用,如经济差距和破坏环境等。
0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施蒂格利茨等人于2009年汇总的报告指出,GDP增长可能既不可持续也不全面。
04为此,国际社会探讨制定新指标,以更全面地把握富裕情况,缩小经济差距、保护环境以及民众身心健康。
05未来经济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增长,需要从可持续性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参考消息网1月6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2024年12月26日发表该报编委下田敏的文章《GDP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指标吗?》,内容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显示经济规模和增长率的指标。人们一直以来的看法是,随着GDP日益增长,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不过,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越来越大,例如经济差距和破坏环境等。国际社会正在讨论,是否有必要编制新指标,对GDP进行补充。
联合国未来峰会2024年9月在美国纽约举行,就全球课题展开讨论。协议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进开发名为“超越GDP(Beyond GDP)”的新指标。
按照其字面意思就是,“超越国内生产总值”。国际社会尝试制定对GDP进行补充的新指标,以期更全面地把握富裕情况。
如果经济不增长,生活水平也无从提高。不过,因过度重视GDP而忽略了部分经济现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照此下去,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会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此抱有危机感。
促使国际社会探讨制定新指标的契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施蒂格利茨等人于2009年汇总的报告。施蒂格利茨指出:“在过去的40年里,从GDP的角度来看,实现了强有力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可能既不可持续也不全面。”
要点之一是极端的经济差距。这是因为,GDP所显示的经济增长果实集中于部分大企业和富裕阶层囊中,绝大部分人没有充分享受到实惠。在美国,从事制造业工作的低薪白人工人等人群不满情绪高涨,也成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东山再起的原动力。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日收入低于2.15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有7.13亿。在非洲,许多可可树种植者就属于这一类,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应对干旱和暴雨等气候变化。可可豆产量已开始减少,以它为原料的巧克力价格上涨。
全球收入水平排在前0.9%人群的日收入超过150美元。而另一方面,全球近一半人口即40亿人的日收入低于8美元。努力工作的人和不努力工作的人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这一点可以理解。但经济差距如此之大,可能导致未来一代人受教育和职业选择的机会被剥夺。
正如大家所知,“涓滴理论”的主张是,如果实现经济增长,则大企业投资和富裕阶层消费增加,富裕成果终将广泛惠及大部分人群。然而,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显示,这一机制可能没有顺利发挥作用。
另一要点是,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教授帕塔·达斯古普塔认为,GDP数据并没有体现自然环境的荒废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
每年从大自然中产生的利润约达44万亿美元,几乎占全球GDP的一半。虽然也有像石油那样用完便不再有的资源,但森林、农地、渔场等存量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不过,如果优先重视盈利而过度捕捞,则会导致无鱼可捕,过度的经济活动和开发正损害自然环境存量。
关于经济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近代经济学将之称为“外部不经济”。它被定位在由市场交易决定价值的经济机制之外,但自然环境越是无法恢复,对经济活动造成的负荷就越大。
缩小经济差距、保护环境以及民众身心健康,这三项或将成为补充GDP的新指标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强调了前述内容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期限是2030年,距今还有六年。受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等的影响,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措施大幅推迟实行。究竟是延长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期限,还是制定新目标,这一点尚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推动GDP增长的同时,应对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破坏等问题,追求全面富裕的趋势正在形成。
关于新经济发展模式,纽约市的自来水事业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为了改善自来水质量,纽约市政府要求水源地区农林从业人员采取治理河流污染的措施。虽然采取相关措施会花费资金,但他们还是决定优先重视保护环境。否则,他们不断通过新建净水厂解决水质污染问题,只会一直处在原地打转的状态。
放眼未来,经济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呢?对以低价为亮点而不考虑环保等的商品敬而远之,这样的动向正在欧美蔓延。在购买商品或选择工作单位时,也不妨从可持续性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编译/马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