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无棣县“90后”理工女接手家族绒绣,不惧竞争勇创新

“绒绣是鲁绣中的一种,与其它刺绣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绣法和绣花针上。”1月2日,在无棣古城的一处店铺里,咸胜男正忙着绣制订单作品。她一边向记者介绍着,手里的活儿也没停下。

图片

咸胜男正在绣制作品。

咸胜男用大拇指和食指稳稳捏住绣花针,中指紧贴针身提供支撑。她控制着针与绣布呈90度的角度,利落地从上刺下,再轻抬手腕将针拔出。沿着提前勾勒出的轮廓图案,她行云流水般重复着“一下一上”的穿刺动作,没一会儿,精美的图案就渐渐浮现。

“这种绣法叫‘剟绣’,我使用的绣花针是自制的。”咸胜男介绍,制针的铁片来源于普通的罐头盖,将剪成段状的铁片放在铁模上,用小锤子进行细致的敲打,最终将其打磨成长约三厘米、中间空心、仅容一根棉线穿过的细针。往往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她才能制作出一个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绣花针。“这种独特的绒绣绣针,已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图片

咸胜男使用的绣针为空心针,绣制时需将绣线从针尾穿到针头。

刺绣时,绣线从针尾穿到针头,又从位于针头处的针眼横向引出。在独特的绣法与绣花针的巧妙配合下,可以绣出正反两面图像。一面是平面,光滑而细腻;另一面则呈现立体效果,摸起来有毛茸茸的质感。双面轮廓一致,皆整齐匀密,且都无线头外露。

图片

绒绣作品的正面呈现立体效果,摸起来有毛茸茸的质感。

图片

绒绣作品的反面是平面,光滑而细腻。

无论是绣法还是绣针的制作方法,都是咸胜男家族世代传承下来的手艺。“90后”的她,是省级非遗项目鲁绣(绒绣)的第六代传承人。当日,咸胜男身着旗袍,气质温婉,与绒绣相得益彰。交谈后才得知,她其实是一个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理工女,毕业后也从事了相关工作。

“我七岁的时候学会了磨针,从那时起,妈妈开始系统性地教我专业的绣法。”从小浸泡在绒绣氛围里的咸胜男学习速度飞快。她少时最得意的作品,是给自己的绣制的一个用来装复读机的斜挎包,那个包陪伴她度过了从小学到初中的时光。

2011年,咸胜男的母亲、绒绣第五代传承人牛国秀,在无棣县棣丰街道白杨村成立了“无棣牛氏绒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社员和周边村民传授绒绣的手艺和基本方法,既为大家提供了谋生的手段,也为非遗的传承奠定了基础。随着母亲年纪渐长,加上自己对绒绣的热爱一直萦绕心头,咸胜男决定接过合作社,专心经营这份家族事业。

图片

鲁绣(绒绣)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前家里的思路是顾客想要什么样子,我们就根据订单制作。但现在我想改变这种思路,我要先进行创新,让大家看到绒绣的更多可能性。”2023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咸胜男入驻无棣古城,开起了门店,并不断推出新产品。

在绣制内容方面,咸胜男从传统的花卉、动物、山水,拓展到了人物肖像、城市文创等不同领域;在展示形式上,她将绒绣作品从传统单面展示的玻璃裱装中“解脱”出来,设计出摆台样式,让绒绣的双面之美都能展现在大众视野里;在应用方面,她将绒绣技艺应用到了衣服、枕套、荷包等不同场景之中。

图片

咸胜男过往绣制的作品。

咸胜男深知非遗传承的不易,因此她现在逢比赛必报名,遇展览必参加,并表示:“我不怕自己的技术被别人学去。有竞争才有发展,我们的非遗技艺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通讯员 蒋惠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29
老三国“刘备”时隔31年再出山,再现定军山奇谋!
广告三国志战略版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