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用21分10秒讲好新中国立国之战 | 聚焦第34届中国新闻奖

作者:于硕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12月号

图片

导读

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3件作品获奖。

《全媒体探索》围绕部分获奖作品,邀请主创人员及评审专家谈一谈创作、评审经历和感受,希冀为媒体同仁提供参考和借鉴。

“硝烟散去70载,这些人你还记得吗?”这是新闻访谈《中国好儿女》的开场词,也是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这一特殊历史节点,我们团队最想对青年一代说的话。

2023年7月27日,新闻访谈《中国好儿女》于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新闻法治频道、新闻广播、极光新闻等多平台同步播发。黑龙江省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大省,“共和国长子”在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21分10秒的节目通过新闻访谈的形式,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英雄画卷呈现在受众面前,传播效果突出,新媒体端总浏览量迅速达10万+。

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荣获的42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中国好儿女》是第一篇抗美援朝主题报道。作为节目主创及主持人,我深信这个“第一”不会是“唯一”。

图片

周密策划、高效推进:与时间赛跑,只为留下他们的烽火记忆

2020年,我们未能锁定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时点完成访谈,甚为遗憾。时隔三年,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抗美援朝主题性报道时不我待——多数志愿军老战士已是“90后”(90岁以上),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留下他们一手鲜活的烽火记忆。

2023年3月初,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部确定下抗美援朝的主题性报道,给了我们深入挖掘访谈素材相对充足的时间。

图片

(一)周密策划、高效沟通,全预案一个不能少

访谈节目可能是参与工种最多、各工种沟通最密切的节目形式之一。面对重大选题,想要做成精品,先期的周密策划与高效沟通必不可少。

内部沟通由部门副主任牵头,我来担当总协调,团队中的四位记者作为主创成员分别负责一部分内容。因为每名记者都有日常的报道工作要做,因此我们很少开主创全员碰头会,涉及哪部分内容我们就单线沟通,后续情况由我来进行上传下达。这样既可以保证效率,还能让主持人参与到节目制作全周期中,避免后续录制阶段主持人因介入晚、不了解节目设计和主旨而让节目呈现“两层皮”之嫌。

记者负责在内容上跟进确定好的嘉宾,我来负责和嘉宾对接其他事项。主持人和嘉宾较早熟悉,也能更好地与嘉宾联络情感,为后续与嘉宾在现场访谈中畅所欲言打下基础。这种高效的外部沟通方式相当于让每位嘉宾有两位主创成员与之对接,无论是节目内容还是其他大小事宜,总协调人都可做到心中有数。遇到问题每个人都能找准位置,彼此支持协助。同时,考虑到志愿军老战士的年龄,以防录制时因情绪激动出现身体状况,我们还协调配备了医务人员,随时待命。在外地走访时,也和当地部门提前确定,确保医疗救援没有后顾之忧。

此外,组建多元化团队、完善应急预案也是节目筹备阶段就要做好的重要事项。因此,我们早早就组建了一支包括主持人、记者(编导)、摄像、灯光、技术、后期等多工种的队伍。每个工种负责人都依据自身经验提出很多好的想法及需要注意、规避的事项。针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各工种都有多个应急预案,包括替代方案、技术解决方案等,以保证团队能够从不同角度快速响应。

(二)高效推进中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能得到中国新闻奖的垂青,做到以上这些还远远不够。我觉得《中国好儿女》至少做对了以下三件事。

图片

1.顺应天时:抢先策划,择机播发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于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铭记历史、缅怀英雄,凝聚起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信心和勇气,正当其时。我们抢占先机,很早就确定选题,抓住了新闻事件的时间点。

创作团队多方走访,联系到了十多位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他们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就在采访中,几位耄耋老战士相继离世。创作团队怀揣紧迫感与时间赛跑,通过“抢救式”采访记录下珍贵的历史资料及亲历者对战争的记忆与感受,意义重大。团队还深入丹东、重庆等地,拍摄了大量独家素材,使得报道更加权威、深刻、丰满。

令人遗憾的是,2024年1月15日,参加现场访谈的志愿军老战士李占山去世,我们的节目成为他最后接受采访的影像,弥足珍贵。节目也是我们这些后人对他人生的一份记录、一份敬意!

2.用好地利:全国题材,龙江表达

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战略大后方,当时的黑龙江、松江两省举全省之力参战备勤、支援战争,有力保障了战争最终胜利。我们的节目通过讲述黄继光号、马恒昌小组等故事,回顾了大后方人民群众在加工军粮、修建机场、出动民工、物资生产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其中,特别讲述了哈尔滨铁路员工舍生忘死打通钢铁运输线的事迹,介绍了“活烈士”李玉安、井玉琢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词作者麻扶摇。

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作品既是全国性选题,又充满了“龙江表达”,形成了远近结合、情理相通的节目风格。

3.幸得“人和”:选对人,讲好故事

嘉宾的选择是决定访谈节目成功的一件大事。最终,访谈现场请到了92岁志愿军老战士李占山、特级英雄黄继光侄子黄拥军、新中国第一代铁路英雄司机范永孙子范伟以及著名军史专家齐德学,讲述那些或家喻户晓或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位嘉宾的选定都至关重要。

志愿军老战士的确定颇费周折。我们按照线索逐一联络,好几位老人都因生病或腿脚不便,抑或时间、距离等无法克服的因素不能成行。当来到李占山老人家中,看到老人精神矍铄、和蔼可亲,家属们又特别配合,我们心里才有了底。在现场,老人时而风趣时而动情的质朴话语,一下子就将大家带入了70年前的烽火岁月。

黄拥军和范伟两位老师是我们主创成员前往他们的工作地沟通邀请而来的。作为英雄的后人,他们身上保留着很多良好的品质,非常值得尊敬。

最有难度的是军史专家的确定,因为在我们省内,军事专家较少,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的专家几乎没有。基于此,我们将目标锁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我们辗转联系到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等高校或研究机构,最终联络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原科学院军史部副部长齐德学将军。齐老师帮助我们校正了一些文稿中的不足,提供了大量准确而翔实的资料。2024年11月,齐老师因病逝世,我们有幸曾得到其细致耐心的指导。可以说,我们节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个历史事件的提及、每一个数字的使用,之所以能够经得起推敲,都是因为有齐老师的严谨与专业做保障。

各司其职、百琢成玉:厚积才好薄发,永葆团队创作的不竭动力

“百琢成玉,百炼成钢。”《中国好儿女》将抗美援朝主题浓缩于21分10秒的访谈节目之中,离不开团队各工种的默契配合,离不开对串联、配乐、修片每处细节的反复打磨。

图片

(一)小团队的十八般武艺

我在获奖后的记者手记里这样写道:“我们团队的每名成员都是筑梦人。”在我们创作集体中,每个人都充分展现着自己的优势。摄像主任陈强是美学的保证,他让镜头中的布景“会说话”,一步步引领你置身于访谈事件发生的那个时代,让嘉宾和主持人自然放松地进入谈话场,看到拍出的画面你就只想把他夸;文字的驾驭者袁静身兼主创与编辑,小手一伸,键盘噼啪,诗一般的文字洋洋洒洒流淌出来;行者玉多,不是在出镜就是在出镜的路上,带着“行走龙江”的功力把鸭绿江畔的点滴细节都拍回家;“行动力王者”丽珠,往往是速度与质量双轮驱动,一不留神干完自己的又帮助了其他人;气定神闲的春迪,兵来将挡,似乎没什么可以难住她,偶尔闲时还可以溜达着查缺补漏。

但其实,每人肩上的任务都很艰巨。特别是摄像主任陈强老师及其摄像团队。在团队大量搜集资料和信息的时候,摄像团队给予了我们绝对的支持。当得知在黑龙江省鸡西市的虎林市生活着一批抗美援朝老战士时,我们便将虎林选为访谈的分演播室。团队十多人驱车8小时赶到虎林,联系协调当地资源在一个展览馆展厅搭建了临时演播室。这时,摄像团队担起了总指挥的职责,提前到达当地踩点、选址、借道具、布置场地,并与灯光师和技术人员紧密配合,将演播空间搭建得极具美感。细节上,他们也秉持高标准严要求,构图中的人物和场地、背景、道具等,无论是色调还是比例、角度都恰到好处,画面质感极强。可以说,《中国好儿女》一幅幅感人至深的英雄画卷,无不包含摄像团队的心血。

(二)小细节,大学问

有过评奖经历的同行都知道,要想让精心筹划、用心完成的节目评上省里新闻一等奖、继而站在参评中国新闻奖的起跑线上,串联、配乐、修片,每处细节的成色都决定着最终作品的成败。

巧妙的串联是《中国好儿女》节目的一个小优势。在长周期的深入挖掘之下,我们手上掌握的素材不是不够,而是多了,21分10秒的访谈节目显然无法将其全部囊括。如何取舍、如何串联,最是考验团队核心业务能力。我们出炉了多套方案,邀请一位又一位的领导和同事来把关,大家一遍一遍地看、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审查、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核验。这一修片过程非常考验功力和心性,但正是在这个近乎折磨的时段里,我们主创团队受益良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恰恰说明片子里还有没说明白的地方,只要是被提出疑问,我们就有改进的空间。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过程,才可能有无限趋近完美的作品诞生,才能被受众迅速认可。

还有一点,我们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比较擅长节目中音乐的使用。这得益于老台长关中对音乐的热爱,作为小提琴演奏家,老台长在多次台内培训中告诉我们,音乐在节目中犹如神来之笔,准确巧妙地运用可以更好地烘托节目的情感、为节目增色。我们这期访谈节目就遇到了最适合它的音乐——《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的词作者正是黑龙江籍志愿军指导员麻扶摇。访谈节目也以此为基调,既昂扬豪迈,又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与柔情,形成了节目的张力。同时,歌曲中最耳熟能详的歌词“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也被我们择取前5个字定为访谈节目的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与节目的结构、情感环环相扣,可谓浑然天成。

(三)创作的遗憾是新闻创作的不竭动力

广播电视艺术永远是充满遗憾的创作,节目中我们最大的遗憾就是虎林篇章。当年来北大荒开荒的队伍中,有很多从朝鲜战场上归来的战士,这也是为什么虎林有不少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原因。几年前,当地的肖老师整理了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名单,并绘画出百位老战士的肖像集。我们赶到虎林后,成功联系上三位志愿军老战士,请允许我列上他们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兵团203师炮兵陈自德、与陈老一个师同时还是大学生的黄振煜、当过通信兵的邓经勇。在内容上和表达上,虎林访谈版块都达到了预期。但回来后我们意识到,由于失误,为老人们选错了出镜服装,出于严谨,几位老人的视频访谈版块最终没能在节目当中展现,而被放于广播音频版本之中。这也成为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我最难放下的心结。

小的遗憾也有几个。一是在虎林所在的鸡西市梨树区有座抗美援朝革命烈士陵园,156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孙家祖孙三代70多载接力守护烈士墓的故事没能在节目中呈现。二是李占山老人在第一次和我们见面时便提及,有两位老战友没存住联系方式失联了,但我们并没在相关部门掌握的信息中找到这两位战友的信息,后续也没和李占山老人提及。三是节目最初想让有着语言优势的朝鲜族记者柳春迪前往朝鲜那片19.7万多位志愿军战士埋骨的土地上去看看,将“中朝友谊塔”和纪念园等处用我们的镜头加以记录,无奈最终没能成行。

这些遗憾鞭策着我们在今后抗美援朝主题报道中不断精进专业水平、积蓄力量,更好地完善创作。

结语

在4个多月的制作周期里,我们每一位参与者都时时被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感动着。抗美援朝战争,又被称作新中国立国之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都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历时2年零9个月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当那些最可爱的人离开炮火连天的岁月,眼神中依然透着坚毅。时至今日,依然能从他们身上读到一种淡然——不计得失、不求名利,平和质朴、安贫乐道,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人生准则。

我们的访谈跨越时空,全方位塑造了中国好儿女的群像,希望能带着受众再一次走进那段历史,体会那个时代那群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与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作者:于硕,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部主持人,第3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访谈类一等奖作品《中国好儿女》第一作者)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2月号,原标题为《用21分10秒讲好新中国立国之战——重大主题新闻访谈《中国好儿女》创作经验谈》。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