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阿包》
苗歌里有一类歌曲叫作“伤心的歌”,阿包说,自己伤心流泪时,常常会唱起它:
“爸妈不在了,我跟着哥哥干活,
袖子都干破了,想找个人嫁了,过一下好日子,
没想到过了几年,还不如在哥家”
阿包几乎不识字,这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她用手机将语音转成文字,再手写誊抄,完成了她人生故事的自述。她生在黔东南一个贫困的苗寨,“阿包”是她的苗族名字,几乎没上过学,经历人才市场被拐卖,逃返途中被收容,归家后丈夫已找了“新人”入住……
《阿包》是一位女性个人生命史的真实书写,阿包想告诉后来的女儿和外孙女们,自己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希望她们不要再吃那样的苦。
《青春手记》
一个人如何成为自己?这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在《青春手记》中提出的问题。一九二六年,十八岁的她开始写这些手记时,日后声名鹊起的“西蒙娜·德·波伏瓦”还不存在。一页页的日记见证了她的诞生。
为什么写日记?为了不被放逐,波伏瓦如是答。每每遭到放逐,每每人生发生断裂,她都需要求助日记。当一九二六年“甜美的出生困惑”消散的时候,当一九三九年幸福被战争打碎的时候,当一九五八年阿尔及利亚的悲剧让她与同胞渐行渐远的时候,她都选择了写日记。十八岁的波伏娃在日记里写:“我活了十八年零九个月,但有过思考的人生只过了九个月。短短的九个月,却异常沉重,像过了几年之久。”
《十一个时区之旅》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今天的一些国家被统一在同一个身份之下——疆域横跨十一个时区的前苏联。这是一个广袤的世界,“帝国”的领土总面积超过二千二百万平方公里,其陆地边界比赤道还长,绵延四万两千公里。
“今天的帝国就像一个湖面,湖底的火山纷纷苏醒。平静光滑的湖面上突然涌现出气泡。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泡会越来越多。水四处沸腾。在深处,可以听到低沉的轰隆声。”
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做了四十年记者,足迹遍及一百余个国家,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十余次被拘禁关押,四次被判死刑。本书是卡普希钦斯基关于这个超级大国的私人报告和回忆录,从1939年苏军挺进他的家乡平斯克,到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穿越荒凉的西伯利亚、南方的外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各共和国的旅程,再到八九十年代穿越整个前苏联的广袤地域,走遍十五个加盟国。”
《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这辈子,研究女性运动史的游鉴明没有上过一次体育课,同学到操场上体育课时,她负责看管她们的书包和衣物。之所以会写这本书,是因为两段谈话。一次,她和母亲闲聊早年的读书情形,母亲告诉她,自己在杭州市女中念书时打过乒乓球,这让游鉴明很惊讶。另一次是张玉法先生指导她论文时,突然提到,中国台湾地区的女运动选手曾在1948年到上海参加全国运动会,并问她是否了解这段历史,她发现自己对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史毫无了解。
刻板印象中的清末民初女子,缠足、束胸、娇柔怯懦……但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参加桌球、乒乓球、游泳、自行车等各项运动的女性们。本书以近代江南女子的身体和体育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关注1895—1937年间江南运动场上的女性体育活动,女运动员为何成了当时最摩登的女性?那些走上运动场的江南女性,做了哪些大胆的事?
《“零度”日本:陷入“关系性贫困”的年轻一代》
这本书的关键词是“少女”。无论是在隐喻还是在现实指涉的意义上,都试图以“少女”这个符号打开一个无法被归类的、奇特甚至诡异的空间。近代日本出现了各种有关“少女”的文化想象,从服装、外貌到行为规范。“少女”也曾不时被知识分子拿来与他们对于革命的纯粹性或天皇的纯粹性的想象结合在一起。如批评家絓秀实指出的,“少女”在文化象征的意义上之所以能作为“革命的增补(的增补)”,是因为“这一存在既在‘性’的意义上,也在形象的意义上是纯洁的,与此同时又是进步而现代的。资本制带来的‘故乡丧失’必须经由纯洁的‘革命’得到恢复,贫困和饥饿却又必须由资本制的‘进步’来克服;‘少女’便将上述悖论集于一身”。
当代日本社会中一系列边缘性、非主流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也与少女有着丝丝联系,比如“JK散步”、女仆咖啡店、“神待少女”、虚拟主播等。透过这些现象,作者试图揭示当代日本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零度”。
《不可计算:漫长数字时代的游戏与政治》
在AI革新各行各业的今天,一切行为都是可以被计算和执行的吗?人类有可能被替代吗?《不可计算》涉及“控制论假说”,即世界如何被框定为一个“系统”,而人类如何成为其中的“主体”。
作者加洛韦从上世纪70年代的电子化桌游开始,探讨了“可计算”与“不可计算”在科技发展史中的概念与体现:朗德的多镜头摄影术如何扩展了空间的维度而降低了时间的重要性;布劳内和菲舍尔的三维摄影术如何构建立体模型;拜伦之女洛夫莱斯如何将数学应用于纺织;退休的艺术教师福斯特和数学教师迪茨如何踏上了她们的织布历险;最初的硬盘——冯·诺依曼的“移位寄存器”如何将连续变动的波形转换为离散的正负状态……到了当代,计算则开始游移而去、披上新的形式。
《画作的诞生》
一幅画是怎样诞生的?艺术史教授斯托伊奇塔把绘画视为一个阐发自我意识的场所,在他的笔下,绘画成为了一种呈现视觉哲学的方式、一个表达视觉哲学的场域。
把绘画当作艺术品的观念是一项相对晚近的发明。这本书主要讲述欧洲绘画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可携带、经框裱的画作是何时在欧洲兴起,又是如何在近代早期收藏、市场和艺术理论中逐步收获一种明确自主的审美标识,进而成为西方现代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胖乎乎圆嘟嘟:在美食中我载沉载浮》
“A是Arby’s(阿贝兹),B是Burger King(汉堡王),C是Coca-Cola(可口可乐),D是Dairy Queen(DQ 冰淇淋)……”这是《胖乎乎圆嘟嘟》作者的识字法。
拉比亚·乔德里是律师、播客主持人和HBO纪录片《阿德南·赛义德案》制片人。她2岁时跟随父母回巴基斯坦,爷爷想抱她却抱不起来,质问:“你们到底对孩子做了什么?”答案是每天2瓶半对半奶油(母亲把邻居“2茶匙”的建议错听成了“2瓶”……)、1块冷冻黄油,还有源源不断的美国加工食品……等他们反应过来,为时已晚。她爱极了南亚的恰特沙拉、炸时蔬和烤肉,也认为必胜客、DQ冰淇淋、炸鸡薯条是至上美味。
书中记录了作者为达到“理想体重”而屡败屡战、沉沉浮浮的几十次抗争。胖胖瘦瘦依旧“吃”心不改,关于美食,关于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解,也关于爱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