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洪玉杰
深冬,兴海草原寒风凛冽。
天色微亮,南拉加紧了紧身上的军大衣,急匆匆赶到村党支部活动中心,早早合计2025年的工作。
南拉加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温泉乡赛什塘村第一书记。一到村党支部活动中心,南拉加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着,话越说越投机,心也越贴越近。
温泉乡是兴海县气候最恶劣的乡镇之一,而赛什塘村是温泉乡最偏远的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全村571户,经济结构单一,牧民主要收入来源依靠放牧。
2021年7月,南拉加将办公地点从兴海县财政局的办公室“搬到”赛什塘村的雪山牧区,开启了驻村第一书记的征程。自此以后,怎样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题、如何带领群众共赴致富路、如何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成为他日夜思索的问题。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驻村期间,南拉加始终将重心放在产业发展上。
赛什塘村属半农半牧村,一部分群众靠放牧,一部分群众靠种植燕麦饲草。初到村里调研时他发现,村里有良好的种植饲草基础,但苦于没有规模化经营,仅靠村民零散种植并未发挥效益。南拉加决定积极动员群众,发展饲草产业。
“确定方向以后,我们开始动员村民以耕地入股合作社的方式,发展壮大饲草产业。起初村民并不看好,我们便分成三个组,每天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一个多月后,成功动员200多户,216公顷土地用于饲草料和燕麦草种植。”回想起起初的“难”,南拉加已然释然,脸上尽显轻松。
面对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重重困难,南拉加不曾退缩,多次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村集体合作社理事会以及村民小组,共商村集体经济发展大计。经过无数次的深入研讨与权衡,奶站和饲草料两个长期发展项目应运而生。
在南拉加的精心指导下,合作社巧妙利用部分光伏资金收益与银行贷款,投资139.51万元购置大型农机设备、种子与化肥,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辛勤的付出换来丰硕的成果,当年年底,赛什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收益高达171万元,村民分红127万元,且被县农牧和水利局确定为南部高寒饲草料储备生产基地。
“2022年饲草产业实现收入171万元、2023年收入175万元、2024年94.56万元……”几年来饲草产业的收入,南拉加心里有本账。然而,因为饲草产业完全“靠天吃饭”,他不得不开始盘算下一步的计划。
回眸2024年,南拉加再次踏上为村集体经济谋发展的征程,他频繁奔走于县农牧和水利局、县乡村振兴局,成功争取到660万元产业发展项目资金,进一步拓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并助力奶站顺利建立。
不仅如此,他从县农牧和水利局争取到850万元“肉类加工车间项目”资金,如今该项目主体架构已经完成,2025年就能运行。该项目的落地为赛什塘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提升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石。
原本南拉加驻村工作已满两年,按规定他可以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他摆摆手说“不”。“肉类加工车间项目正处于关键节点,不仅要扶上马,还得送一程。等这个项目步入正轨,村民能自己运营,我再回去也不迟。”
然而,驻村工作远不止这些,在南拉加的心里,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南拉加入户时发现公保才让家11岁的儿子因意外事故砸伤了一只脚,因处理不及时,伤口感染并出现大面积溃烂。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连夜找车将孩子送到离家300公里外的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孩子的双脚才得以保全;
索科杰的女儿考上西安一所高职院校,但索科杰以“女孩子早晚要出嫁,念书有啥用?”的老观念阻止女儿读书。南拉加急了眼,苦口婆心劝导,并自掏腰包买好火车票让孩子安心去读书……
这些“点滴小事”如同一道道温暖的阳光,洒在赛什塘村的每一寸土地上,也温暖着每一个村民的心窝子。每每提起南拉加,村民们对这位“第一书记”赞不绝口,大家都说:“村里有‘不怕难’的南书记,日子更有奔头了。”
编辑:李雪薇;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