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补课、重点班、霸凌、食堂、校服……
孩子两眼无光,老师焦虑不安,家长欲哭无泪。
百姓苦教育乱象久矣!
痛定思痛,追根溯源,根源到底在哪里?
在家长?
人们爱说,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熊家长。
无非是说家长见识短浅,只生不养,抱怨老师等等。
话说回来,谁不想陪伴?很多普通人家工作996,周末无休,安顿生活已是艰难,谈何奢侈的陪伴?
谁不希望自己高学历高认知、圈层资源丰富?谁不想请私教、一对一?
但是在一些打工人员子女学校,全校也没有几个大学文凭的。是不是就没有资格生儿育女?或只能贫穷代际遗传?
家长想不通的是,20多年前,自己的父母学历更低、成天撒手不管,哪有什么作业签字、家长群打卡?
另外,很多的高知家长不也辅导作业气得跺脚,仰天长啸,血压飙升甚至自残?
很多教授不也吐槽自家孩子正“势不可挡地成为普娃”?
家长被裹挟,被逼迫,眼里有泪,心里滴血,与孩子相爱相杀。
儿童精神科医生提醒家长:你们是负责给予孩子爱的,而不是辅导孩子学习的!
否则,只剩下不婚不生不育一途?
在老师?
老师中确实有败类,学业不精,德不配位。
但绝大多数老师都想教好书,都在凭着良心教书,传道授业解惑。
但因为非教学事务的繁重,教学成了副业;因为考核大棒的挥舞,无奈沦为育分机器。
尤为可惜的是,一些有理想情怀的老师为了百年大计,不忍心过多布置作业、过于严厉管束,导致分数没那么漂亮,纪律没那么严整,就被大会小会批评,甚至被打入冷宫。
还有一些品行端正的老师,不满不正之风,不屑于拉关系走后门,在个别人说了算的考评体系下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
经济学里有一个“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即劣币进入市场后,人们就倾向于将良币收藏起来,最后,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教师群体中“逆淘汰”盛行,教育离灾难就不远了。
在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确实乱象重重。虚假宣传,收费高昂,吃相难看,榨干家长腰包里的最后一枚铜板。甚至放出恶言“你家孩子不来培训,我就培训你孩子的对手”。
一时间人心惶惶,很多孩子出了校门就进培训机构的门,周末不是在培训机构,就是在往培训机构的路上。
有些培训机构还跟重点校勾连,平时获取考题和排名信息,招生季输送关系户,乃至组织考试违规“掐尖”。
但是,区区培训机构为何能如此嚣张?老百姓为什么用脚投票?是谁在助纣为虐?
一面要求减负,一面考试难上天,教材防自学,“教的不考,考的不教”,除了教培机构还能去哪里?
吐槽培训机构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但别忘了,培训机构向来跟风。你搞素质教育了,考试变革了,它们跑得比谁都快。
培训机构火爆,恰恰证明了学校教育的不堪。
在校长?
作为一方教育的诸侯,校长很大程度影响着学校的生态。
而校长官员化正成为某种趋势。平日里参加大会小会,接受各种检查评比,迎来送往,校长成了“会长”和“接待员”,还有多少精力放在学校里?
很多校长屁股不干净已是不争的事实。仅过去一年,全国就有超 200 名校领导因贪腐问题被查。
上了热搜的,有贵阳实验小学校长钟海燕受贿949万余元的案件,还有河南杞县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宋宁涉案金额高达1400多万!
中西部校长的“能量”如此之大,沿海发达地区的呢?
校长手握采购权、基建权、招生权,都是兑现真金白银的筹码,自然成了各路商人围猎的对象。
在一些校长眼里,校园不再是孕育人才的摇篮,而是一座等待他们肆意开采的“金银矿山”。
校长本身有问题,校长权力不受监督是最大的问题。在不少学校,重大决策往往“一言堂”,校长个人意志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
虽然有上级纪委和教工民主评议的约束,但都是上面在组织,并不公开透明。有些教师意见很大、得分很低的校长依然风生水起,毫发无损。这样的评议让老师感觉“逗你玩”。
校长无所敬畏,还能把教师放在眼里?
在局长?
局长的责任当然更大,但局长也由上级任命。
每到高考季,对着上级摊开账单,清北率、一本率一一报来,脸都要绿了。
局长也只是一枚棋子。
说到底, 权力者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任。
教育市场化、资本化、集团化?
教育这20年,经历了一个市场化、资本化和集团化的过程。
资本进入教育,公办摇身变民办,甚至拉公办教师背书,大肆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
为了形象,也为开发商,一所学校摇身变出若干个分校,好像孙猴子吹了毫毛。背后有没有权力寻租、利益输送?
结果就是教育异化成了资本盛宴,孩子变成了升学工具,家长被推向了焦虑深渊。
教育资源不均衡?
国家太大了,发展进程不一,资源不均衡。这也导致了天差地别的教学条件,很多孩子实实在在输在了起跑线上。
于是有条件的家长纷纷进城,买学区房,有能耐的老师纷纷“孔雀东南飞”。
客观的差异可以弥补,人为制造的不均衡却是灾难,且有扩大趋势。
譬如中西部贫穷地区,私立学校竟然大行其道;不同省份的录取政策带来的是高考移民乱象。
几天前,网易视频披露了县中孩子的日常生活,“炼狱式教育”的背后,不就是教育资源不均的残酷现实?
县中汇聚了全国超一半的学生,却没有大城市的丰富资源,保送名校、直通985等机会几乎与他们无缘。
张桂梅至今还坚守在大山里,为改变女孩子的命运苦苦挣扎。她的压榨式管理方式也遭人诟病,但她无奈地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他们能抓住的,只有一条“高考独木桥”。
到这里,问题渐渐清晰了,源头渐渐显露了——都是利益的驱动。
家长要改变孩子的命运,资本要争取最大的利润,权力也要急着变现。
根源在管理制度
当下做教育的和管教育的是两拨人。
战场上“让听得到炮声的人指挥战斗”,但是做教育的却要听从管教育的。
管教育的,常不是教育出身,外行指导内行;屁股常坐在权贵那边,替资本站台;权力膨胀,好大喜功,拉帮结派,胡作为非。
管教育的乱指挥,做教育的只能打摆子。
解决之策在于,让校长局长真正对老百姓负责。
校长局长好不好,由老百姓说了算。
根源在分配制度
老百姓拼命卷,害怕的是什么,逃离的是什么?
害怕被剥夺,被淘汰,要拼命逃离底层。
比高考还揪动人心的是中考,因为“普职分流”。现实当中,一入职校门,等于人生失败,连考公都没有资格。
老百姓有一句扎心的话:社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却要求学校一视同仁?
如果能在分配和保障制度上迈出实质性一步,让职业教育体面而有保障,初、高中学校自然就会松绑。
海阔鱼跃,天高鸟飞。很多孩子重燃希望,一跃而起。老百姓也会从内卷中抬起头来,大大舒出一口气。
而“大国工匠”,自然会源源不断。
古训谆谆在耳:“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又是一年光阴尽,又是一岁日月来。是“玉宇澄清万里埃”,还是“南望王师又一年”?
决策者不可不慎,不可不作为,不可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