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歌手张信哲在过去的6年里,从1.0到2.0再到终极版未来式巡演,演出了近100场,吸引了大量观众。
02张信哲表示,现在他更拥抱舞台,享受与听众全场合唱那些已经唱过无数遍的情歌。
03他认为,情歌是大家认识他的起点,也是他与听众共情的桥梁,让他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
04除此之外,张信哲还尝试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作品,如《直觉》和《且行且珍惜》,展现了他的多元风貌。
05他强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太难获得深情,所以深情才格外宝贵。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关于张信哲和情歌的关系,乐评人@耳帝曾经这样形容:「把情爱当信仰,这种虔诚的情歌如今再难听到了。」
过去6年,张信哲的「未来式」巡演从1.0到2.0再到终极版,演出了近100场,一路从体育馆开到体育场,几乎每一场,都是热烈的万人合唱,每次演出时,张信哲会说同一句话:「情歌是你们认识我的起点。」
张信哲说,和6年前的自己相比,现在的他更拥抱舞台了。年轻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曾非常抗拒「情歌王子」这个称号,每次听到,都会觉得烦,觉得那是一种风格的束缚;在演唱会上,他也不喜欢一成不变地演唱《爱如潮水》《过火》这些歌,每次都要自己变调,整出点新花样,但经过了这6年,他开始享受与听众全场合唱那些已经唱过无数遍的情歌。
他说,自己喜欢观察观众听歌时的表情,那是唱歌真正的意义,音乐会带着他们去生活之外的远方,透过这些歌,他觉得,唱歌不只是歌手的个人表达,更是一种与听歌人的共情。
一个月前,杭州的演出作为整个巡演的收官,他特意选了鲜少演唱的《直觉》和《且行且珍惜》作为结束曲,他想用它们向每一位歌迷道别,向前看。
演出前夕,《人物》作者在杭州见到了张信哲,这里是这一轮巡演的2024收官地,见面时已经是深夜,他刚刚结束了演唱会的彩排。我们聊起那些初入歌坛时候的局促,聊起情歌和深情,也聊起曾经那些高高低低的人生际遇,他说,依旧留在舞台上是因为——自己是真正热爱唱歌的人,至于他曾经的那些情歌为何今天依旧被那么多人唱起,张信哲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太难获得深情,所以深情才格外宝贵。」
关于张信哲、关于情歌、关于爱和深情,以下,是他的讲述——
文|令颐
编辑|金石
图|受访者提供
6年
我从没想过这次巡演会持续6年的时间。
现在想想,这6年是很有趣的历程。在疫情前,演唱会其实是另外一种状态。经历疫情,大家对于看演唱会这件事有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态度转变。过去,演唱会并不是全民参与式的状态,看演唱会的人除了非常喜欢音乐的人就是歌迷。但疫情之后,大家对于演唱会有了新的思维跟看法,来看演唱会的人未必是你真正的死忠粉或歌迷,而是一些喜欢音乐的人,他们要享受现场,享受听live的感觉。
这个转变是很重要的。这样一来,不管是从音响、视觉效果、节目内容的编排等等,歌手跟歌迷之间不会再有很强的私密性,要更面向大众。
我的歌单里,一定会出现《爱如潮水》《过火》《信仰》这一类标志性的歌。你随便问路人,张信哲的歌有哪些?他们念得出、挑得出来的那几首。这是一个基础吧,虽然我很不愿意(笑)。
年轻的时候,每次开演唱会,我被逼得在这些歌里来来回回选,我都蛮抗拒的,就会开始各种作妖,要不我给你改编一个版本,要不然就给你放在一个组曲里头唱两句就算了。但现在我觉得,演唱会毕竟是服务大众,你要尊重他们的喜好,因为当我换一个角度,我站在观众的立场来看这件事,譬如说我自己去看别人的演唱会,我还是会希望听到那几首我很喜欢、很熟悉的歌,那是一种共情,是我跟这个歌者之间一个很重要的音乐联系。像在杭州场,我的第一首歌就是《信仰》,大家都在台下大合唱,场子一下就热起来了。
但在这些基础的作品之外,我还要再选一些歌来叠加更多属于我个人的东西,我想让大家也看到张信哲在情歌之外的样貌。比如说我也会唱《共犯》这类最新的、有一些突破性的音乐作品。这个歌其实是在写网暴——我想表达当你面对霸凌,却默不作声,你也是共犯之一。我希望让大家了解,除了这些情歌之外,我还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做过很多不同的尝试,我也想通过演唱会给大家展示我自己的人生故事、音乐态度。
这种心情其实又有点复杂,我也会感慨这么长的时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跟大家好像就连结在这几首歌里。
但在演唱会上,那几首歌也会产生新的生命力。我觉得唱情歌,除了自己可以抒情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可以共情。大家可以在我的歌里面感受到人生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爱情阶段,听了这些歌会让你们又哭又笑。这样,我反而会感受到那个歌也在不断成长。
在这个圈子里,走了这么久、这么长时间,一个歌手在大众心目中能够留下的东西其实不多。大家能随随便便说出一个歌手十来首歌,我觉得已经非常厉害。这算是我自己在工作上的里程碑,我很珍惜这样的东西。
歌手的基础
我在舞台上经常会说,情歌是大家认识我的起点,但这真的超意外的。
我在台湾中部的乡下长大,我阿公是一个车行老板,很喜欢去歌厅听歌,我小时候,他就会抱着我一起去。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歌厅里好多人,大家都和和气气,在唱闽南语歌。我爸爸是牧师,还是诗班的指挥,他们每周都要练习,我从小就坐在台下听,从那时候开始对音乐就有天然的感受吧。
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台湾流行校园民谣,所有学生在学校里面一定都是弹吉他、唱歌,我也是参加吉他社,大学二年级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就遇到了词曲创作者丁晓雯和郑华娟两位老师做评委,她们蛮喜欢我的声音。比赛一结束,丁晓雯就把我推荐给了滚石唱片。我其实也没有想说要发片,我只是觉得多了一个打工的机会(笑)。当时,我提了一个条件,你们既然签我,就不能白签,我要去公司的制作部打工,混薪水。
我原本以为,跟唱片公司签约还可以有一些小傲娇之类的,事实上你进到公司体系之后就会发现,不是你签约就能发片,发片你也不一定能红,很多人就是签了一辈子都没有发片。当时我也并不是特别地被看好,公司就把我分给一些新来的、没有经验的团队。一看那个环境,我也有点躺平了,还是在制作部好好待着,弄弄音乐,混一辈子算了。
但我也录了几首单曲,一些学生气质比较浓的、蛮青春校园这一类的情歌,听众反应好像还不错,老板就开始筹划我的新专辑。大三那年,我出了第一张专辑《说谎》。
第一张专辑《说谎》
那时候我完全没有一个明星的样子,就是从乡下来的大学生,一点星相都没有,也没有特色。他们就只能想办法去找我的特色。后来发现,没有特色,就是我的特色。
我第一张专辑拍的封面甚至都让摄影师无奈、气愤到摔相机,他跟宣传人员发牢骚的时候,我坐在旁边发呆,他才抓拍了一张照片,做了封面。他们还说最好不要拍脸,所以这张专辑的背面是一张我趴在桌子上的照片。
没想到第一张专辑就爆红了。但因为没什么特色,公司基本上也不让我见人,整个宣传期,也不要我出现,不要让大家看到我长什么样子,他们就是在电台播歌,这样子反而效果很好,大家先听到我的声音,听到我的歌,才对于我这个人有兴趣,想要认识我。
那个时候我其实也没想过要成为职业歌手,只是觉得,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专辑就很值了。那张专辑应该算是滚石那一年卖得最好的专辑之一,之后各种资源就都来了。这也让我觉得,娱乐圈有自己的这种残酷,你要火,才有人看到你、重视你,才有话语权。
从那之后,我的生活有大大的改变,有一种误闯入娱乐圈的感觉。第一张专辑发完3个月之后,我就发了第二张专辑,非常非常快。这时候,资源都开始倾向我,我开始跟滚石所有的大牌制作人合作,有李宗盛,有齐秦,有马兆骏,一个人包办两首歌就赶出来了。
第二张专辑《忧郁》
这个过程强迫我开始学习,你要面对这么多最顶尖的制作人,要达到他们每个人不同的要求,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强迫学习、强迫长大的过程。我没有太多的选择和想法,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去多想,反正每天就是在工作、在想办法达标。
那个时候录音跟现在不一样,没有电脑,都是盘带,录音是一件非常花钱的事情。我们随便录一首歌都得要一两个礼拜,虽然技术已经可以接音,但没法修音。所以录音的要求非常高,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对于演唱技巧,对于一首歌的理解,那都是很有用的训练跟功课。
所有制作人里,李宗盛大哥算是比较「冷血」的,其他制作人都是会自己唱一个模板给我,我来尽量模仿,基本上就不会太差,但他是先让你自己来,让你自己去理解、去感受,自己去摸索,然后他再一步一步做细微修正。和他一起录音的过程,就是一遍一遍地听到「再来」,没有别的字,他也不告诉你为什么要再来。除非真的卡住了,他才会给你来个一两句来参考。
慢慢地,你就自己知道自己是哪里没唱准,或者说哪里节奏不好,除了这些,我自己也开始思考,在情感部分我要怎么去增加、去调试。现在回想起来,我会觉得那个训练很有帮助,当你整首歌这么训练下来之后,即便离开了录音室,你也会有一个基本的肌肉记忆,怎么唱都不会差太多。
而且这个过程也让我对做歌手这件事有了新的概念——现在大家非常标榜所谓的一个人可以做好所有的事,那才是一个好的歌手,但我觉得没有谁是全能的,我们通过那时候的训练知道,你当歌手就真的要唱好歌,一个歌手最重要的本分跟本职就是要把歌唱好,这是歌手的基础。
那个阶段,我真的每天都在工作,那一年我都没有停下来,3月出了第一张专辑《说谎》,7月出第二张专辑《忧郁》,12月出第三张专辑《忘记》。
我不是在录音就是在宣传,完全没有时间想我到底在干嘛,或者说我接下来要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完全没有时间想。我记得我唯一一次对我们老板提的要求就是,请给我两天假期,他就真的偷偷帮我订了一个酒店,所有人都不知道,让我在那边睡了两天,睡完继续干。
第三张专辑《忘记》
那些情歌
录完第三张专辑之后,我就去当兵了,哇,真是巨大的解脱。我好不容易有时间可以静一静,不用想这么多东西,不用工作了。在那个时候,我思考的重心是,我要不要继续做职业歌手,如果做,我要以什么态度、什么方式去做,我什么都不知道。
但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我才真正感知到了唱歌和音乐的意义。
我那时在义工队,每天都有演出,甚至是每天有两场、三场演出,我们既要搭台,又要表演,又要收拾。而且我们真的要到那种最偏僻的小岛,最远的深山里头,那个岛什么样,看上去就是海中间的一颗大石头,你都没想过那里还有那么多人。
我们演出的时候,人跟人挨得非常近,没有什么舞台,但每个人的眼神、每个人的表情,我都能看得非常清楚。你可以感受到他们是真的喜欢听你唱歌,当你看到他们那么专注地在听你唱歌的时候,你真的会被触动到。
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唱歌能带给人什么,也会开始思考,唱歌跟其他人的关系是什么。你可以把一个人从复杂的生活里带到你要他们在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时空里。你看他们的表情,看他们的眼神,你就知道他们已经不在当时的现实里,而是在你的音乐状态里,在你给他们描绘的那个音乐世界里。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唱歌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是我真的很喜欢的事情。
退伍之后再回来唱歌,为了跟早年的自己有所不同,我本来是戴眼镜的,我把眼镜也拿掉了,就想有一个全新的职业歌手的状态。在作品上,《爱如潮水》算是我从学生歌手转到职业歌手的转型之作。
那是台湾经济大爆发的时期,大家的生活不光是工作了,还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会需要这种带点知性、带点深情的东西,对情歌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
当时,宗盛大哥拿着这首歌找到我的时候,我刚刚退伍,找一个看似很简单的男孩子来唱这样一首歌,一开始大家真的接受不了,他们觉得这首歌就应该是一个沧桑的老男人来唱,你唱就没有味道。但这首歌算是宗盛大哥蛮大胆的尝试,他一直说这首歌很土,如果这首歌再给一个历尽沧桑的烟嗓老男人来唱的话,那就真的土了。
这首歌之后,我渐渐被贴上了「情歌王子」这个标签。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这个标签、这个称号是没有那么接受的,听到有人这么称呼我,甚至会觉得有点烦(笑)。因为它会限制你的创作空间,它是一种商业手段。人在相对成功的阶段,根本不会想到这个title对你有多大的帮助。
后来跳槽到索尼准备发歌的时候,我就跟姚谦讨论说,我是不是可以做一首远离市场的歌,因为我一直都在做顾及市场走向的专辑,那我有没有可能试试新的东西,你给我更多空间,不要考虑太多市场,甚至要有一些更个人的表达。这张专辑其实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做出来的。
《直觉》这个歌也是情歌,但其实并不是在谈男女之间的感情,而是更多放在人跟人之间彼此信任这件事上面——人跟人交往其实不用去想太多的理由,有时候你凭直觉就可以感受到这个人跟你的磁场,是不是同一路人,你不需要去想那么多。
但这首歌遇到的问题就是大家听不懂了,发行了好久之后才突然变成大家都很喜欢的歌,推出的前期其实是没什么反应的。
这个过程其实是很难熬的,在我们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歌坛的黄金时期有很多很多的歌,你这一周没有踏上排行榜前十名,下一周大家可能就忘了这张专辑的存在。我必须要在宣传时不断解释,要说它不是你们平时想象的张信哲的情歌,它是一张我写给自己的情书。
我自己可以开始独立理解、完成一首歌,是做《信仰》那张专辑的时候。
那个时候,宗盛大哥在加拿大,我就飞过去跟他住一起,一边创作一边录音。每天煮了早餐以后,我们就开始录音,他写完一段我就去录音棚唱,唱到我觉得,诶?不错了,他就来听。这时候,我就发现,他怎么不挑剔呢?也不来吵我、不说我?我才意识到,我自己已经可以清楚地抓到歌里一些细微的情感和内容了。
一个原因是有了更多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另一个是我更清楚地知道一支歌曲承载的东西其实是有限的。一支歌只有5分钟不到的时间,其实不能够表达太复杂的情绪,你要很清楚地把一个观点丢给听歌的人,你不用再去想别的东西。
专辑《信仰》
危机和转机
大家看我的人生好像很平顺、安静,但其实,有两个阶段,我有想过是不是应该放弃音乐或者不再唱歌了。
第一个阶段就是2003年的时候,我的声带长了一个息肉,声音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我认真考虑过,如果我的声音不是这样子的,我要怎么样面对接下来的音乐工作。其实我是一个蛮乐天的人,所以我那时常常会开玩笑说,也许我的声音变赵传,那我直接唱摇滚乐好了(笑)。
这是我安慰自己的一个玩笑话,但是事实上,心里还是蛮忐忑的。蛮幸运的就是那次手术非常成功,声音没有受到影响,安然度过了这个阶段。
还有一个阶段是出完2001年《我好想》那张专辑,正好是网络开始冲击实体的时候。专辑做完了之后,我本来要开下面一个案子,结果完全推进不下去,3年的时间换了好几个制作组,我一首歌都没录,我就觉得非常灰心,整个人也很慌乱。
专辑《我好想》
网络上都是盗版、免费的单曲,唱片公司在网络上没有收益,实体销量又下降,公司老板每天就在看各种数据,说唱片销量低,说我们这些人怎么销量都不行啊。他们就一天到晚在合并、缩减、裁员。那个时候有很多歌手都决定离开、退出唱片公司。
我原来提到过自己的性格其实不太适合在娱乐圈里,我太自我了,我基本上不勉强自己去做一些勉强的决定跟事情,我做的决定都是我自己喜欢的决定。我当时觉得整个环境已经不适合我了,反正做也做不出来,还要一直被嫌弃,被说没有市场。我就直接跟唱片公司解约,决定不要再唱这些商业歌曲了。我也没想到,他们竟然很爽快地就答应了(笑)。
离开唱片公司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经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失望的离开。之后,我试着去做独立音乐制作人。在那个时期,做独立音乐在唱片歌手的概念里就是没人管的野孩子,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反正唱片公司也不会管你,资源也不会给你,什么都没有。
那是完全颠覆价值观的一个过程,你也不知道你的作品和音乐在线上到底应该是什么样。而且没有唱片公司之后,你整个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就崩毁了,我真的有想过要退出歌坛。
还好我不是一个很自闭的人,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你知道我是白羊座的,所以遇到很多事情,我就是冲,先冲,然后再考虑别的。我觉得年轻的时候会很爱惜羽毛,不要试太危险的东西,万一你不行了,还会影响到原来的基础,但那一段时间,我反而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
《做你的男人》这张专辑花的都是我的钱,在当时我不知道会不会有很好的成绩,也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还记得我。但我觉得这件事给了自己更大的空间,我就开始各种尝试。先发歌,先做出来,你们觉得我这张专辑是可行的,那我们再来合作。
新专辑发布之后,我就觉得有了一种解脱。那个时候,我对记者说:「因为经历越久,会越珍惜,知道有这样的机会不容易。当你更能够掌握这些东西的时候,才会更珍惜有这样的成果出来。小的时候,觉得做音乐兴奋好玩,不太能够体会做音乐的辛苦。换句话说,太多的新鲜的东西等待着你,让你来不及欣赏旁边的风景。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你了解这个事情的意义,才更会珍惜这样的机会。」
其实,互联网的好处就是多了很多渠道能够让大家听到你,你也需要重新去面对、去接受、去学习。
后来我发现音乐综艺也是一个能够表达我的舞台。《我是歌手》《我们的歌》《声生不息宝岛季》《有歌2024》这些我都会参加,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你不能总唱情歌,你要尝试很多风格的作品,就很有意思。
像这一次《有歌2024》,我自己也重新拿起笔开始写词,就是因为这个节目很多年轻唱作人给我了很大的动力,他们非常有自己的态度跟个性,让我一下就找回了年轻时候一群人一起做音乐的感觉,我也发现自己好像还有一些想要传达的音乐类型或者内容。像《阿嬷》这首歌,我写了闽南语部分的歌词,可能里边有一些我的童年印记,我说它就是一首关于岁月、故乡和家人的歌,像是一封寄往心底的信,收件人是我自己。
我现在也知道流量、数据,但我尽量不去想。数据当然是一个蛮有杀伤力的东西,但是我自己的经历一直在告诉我:好的作品自己就会说话,它未必在第一时间有很高的数据,总是经得起时间的剖析。
张信哲在《有歌2024》
有关深情
我记得我之前被访问的时候,被问到你希望以后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歌手,我就说我很想像美国摇滚巨星一样,开着巴士,一站一站地去办演唱会,唱歌给喜欢音乐的人听,就是很单纯的想法。现在这些想法好像真的实现了。
这几年来,我几乎都是一周一场,偶尔是一周连着开两场,我觉得这样的节奏挺好的,有点像在上班,它变成了一个很规律的生活,但不会是那种让你很烦躁的生活。
我确实会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有一些体力慢慢跟不上,或者说不太像年轻的时候那样了,但这6年来,我基本上没生过什么大病,因为准备演唱会变成一个规律状态之后,你就会让自己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里。再加上,每一周有这样一场演唱会,你就要保持一个冲动,整个人就很积极向上,很想努力。
我也一直在锻炼身体,坚持快走,第一它可以训练我的呼吸,调节我的气息,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就是,透过走路,你可以让自己进入到大自然里面。我住在台北郊外,靠近山边,我可以安排很多不一样的路线,可能有一些甚至是要爬山,那就可以接触到大自然,让自己走出去,接触到很多的人。
这也是这6年来我最大的变化,我开始真正拥抱舞台,为来听歌的人去唱这些歌。常常会有人问我,现在再唱起这些情歌,观众的反馈还有我自己的感受和过去比起来,会有什么不同吗?
其实对于爱,大家始终都在追逐情感里面这些非常细微的暧昧跟不确定,这部分也是感情里最有吸引力的。但我们对爱的感知和理解是在变化的,过去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要求天长地久、一诺千金。那个时候,这些情歌要表达的也跟这些很相像,爱情落到结尾,都是我会永远等着你。
现在就变了,大家会觉得曾经爱过就好,情歌也都在表达我曾经爱过,我也可以重新面对自己的新人生。
而且我会想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爱,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他应该包含于所有年龄段,我也想在此基础上,去挖掘情歌的更多可能性,打破大家对我的既定印象。很多人都觉得我在歌里扮演了一个深情的人,现在大家也会觉得越来越少人能有耐心深情下去。
可我觉得,深情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真的没有越来越远。事实是,我们和深情的距离一直都很远,我们一直都很难遇到真正的深情和真正深情的人啊。不然我们为什么要一直唱这样的主题,就是因为你求而不得,所以大家才会一直在音乐、诗歌和小说里面谈论这件事情。
所以说,面对深情,我觉得没有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有不一样的结果,只是说,过去的时光总会给大家一种带着面纱的朦胧美,你会觉得过去的大家会更深情,但其实只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特征是那样的,你不得不隐忍,但那并不是真的一往情深。
现在大家更接受合则来,不合则去,人跟人变得更直接、更简单了,但是大家追求的深情还是求而不得啊。但我从来不觉得说深情的缺失是一件很让人遗憾的事情。它那么容易得到的话,感情和爱情就不值得我们这么去歌颂了,正因为它太珍贵、太不容易得到,才有那么多人想要。
在演唱会上,我也能感受到这一点。每一场演唱会,大家都会有很多合唱的时候,我时常可以从下面观众的合唱收获很强烈的感动,他们投射给你的一些反应,不管是眼神也好,动作也好,你可以感受到这些音乐在台下观众的生活里面重生了。我能感受到自己无条件地被喜爱、宠爱,这也是我真正最幸福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