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的宴席上,条盘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物件,一道道佳肴,正是通过它被送上餐桌的。洛阳市民祁会君家里有一个条盘儿,是其婆婆留下的,至今仍能派上用场。包个饺子、蒸个馒头,她都会用条盘儿盛放。近日,洛报融媒记者来到祁会君的家中,听她讲述了这个条盘儿的故事。
婆婆把条盘儿视为宝贝
祁会君今年71岁,家住涧西区江西路13号院。记者和涧西区江东社区工作人员李慧敏一同来到她的家里,老人将装盘的红枣、蜜橘和花生仁放在条盘儿上,端到客厅,热情地招呼大家边吃边聊。
这个条盘儿呈正方形,桐木材质,长、宽均为43厘米,部分红色油漆已经剥落,边角有轻微磕碰痕迹。“条盘儿可有些年头了。”祁会君说,1979年她结婚时,婆婆就在用这个条盘儿。
祁会君与爱人是经邻居介绍认识的。爱人是家中独子,祁会君夫妻婚后与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婆婆究竟是从哪里得到的条盘儿,我不清楚,但婆婆把它视为宝贝。”祁会君回忆,每当家里包饺子、蒸馒头,婆婆就会用到这个条盘儿。
在北方,过春节必吃饺子。这时,祁会君负责擀皮,婆婆负责包,月牙状的饺子整齐有序地放在条盘儿上,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
端条盘儿也有不少讲究
2006年,祁会君的婆婆去世,条盘儿由祁会君“继承”,使用的频率更高了,蒸馒头、擀面条、包饺子,她都会用。
“包饺子时要先在条盘上撒些白面,擀面条时撒些玉米面,防止饺子或面条粘连。”祁会君说,条盘儿能盛放约60个饺子,其他的饺子则放在锅拍儿上。
祁会君说,用高粱竿做的锅拍儿稳定性较差,容易“翻车”,而且长时间使用容易发黄变黑,表面不平坦,清理起来也麻烦。条盘儿用着很顺手,又轻又稳,边沿也高,面粉不容易洒落。
祁会君曾有到农村吃席的经历,在宴席上见到的条盘儿要比她家的大一些。“农村办红白喜事,会在自家设宴招待客人。”祁会君说,农村宴席上的饭菜,全靠条盘儿来端。
祁会君介绍,端条盘儿也有不少讲究。以婚宴为例,端条盘儿的人大多是男方的亲戚、邻居或朋友,他们听候负责人的安排,将菜品端到各桌,上菜顺序一般是由远及近,这种婚俗不仅热闹,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情谊,有很浓的人情味儿在里面。
看到条盘儿,就会想起以前的生活
祁会君说,她的婆婆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婆媳俩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擦枪走火”,但婆婆总是让着她。
“婆婆很善良,刀子嘴豆腐心,对我很好。”祁会君说,早些年,她跟风打了耳洞,但没耳环,婆婆就给她买了一对。
1994年,祁会君生了病,手术从早上做到中午,婆婆一直在门口守候。爱人觉得婆婆年纪大了,让老人回去歇歇,婆婆说她只有这一个儿媳妇,回家不放心。
2010年,祁会君的儿子结婚成家,祁会君也成了婆婆,这才深刻理解婆婆这个角色的重要。“儿媳是南方人,与儿子在杭州定居。”祁会君说,儿子、儿媳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她包饺子时使用条盘儿,儿媳没见过,觉得很稀罕。
祁会君说,现在条盘儿不常见了。冬至前一天,江西社区举办饺子宴,她把条盘儿带了过去,引来众人的关注,大家都说好多年没见过条盘儿了。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每当看到条盘儿,就会想起婆婆,想起以前的生活。”祁会君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魏巍 通讯员 孙芳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