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 打造标杆——沪滇“16+16”重点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工作推进会议侧记

1月4日,沪滇协作迎来新的里程碑:在沪滇“16+16”重点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工作推进会议上,上海与云南共同启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工作。这标志着以重点园区共建为突破口,沪滇产业合作全面启动,沪滇东西协作由脱贫帮扶迈向产业赋能,由单向“输血”转为持续“造血”。

乘国家战略长风,破深化改革巨浪,沪滇两地合作迈上新台阶,在全国作出新表率,共同开启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新征程,向协作之“战”进击。

全面开启合作新征程

云南“住”长江头,上海“住”长江尾,共饮长江水,共话帮扶情。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沪滇协作已走过29年。2024年,上海市财政援助资金达44亿元,向云南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入资金16.25亿元;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投入资金3.22亿元;依托沪滇协作平台,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445个、实际到位投资207亿元;帮助云南打造消费帮扶品牌,销售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143亿元,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持续为云南注入资金、资源、技术及人才等。

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从时空两方面统筹抓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沪滇两地做好东西部协作和产业转移,推动单向“输血”转化为持续“造血”指明了方向。随着“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成功开行,沪滇协作迎来新风口,让产业深度合作有了纽带。发挥优势互补效应,2023年底,云南致信上海,提出建立“16+16”沪滇共建产业园区平台合作建议,得到上海积极回应和支持。

一年多来,上海与云南密切协作,积极探索。2024年7月,省政府相关领导率队赴上海深入对接沪滇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各项工作,推动共建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沪滇两地均已印发合作共建方案,明确了“16+16”园区合作共建结对关系。上海各区和云南各州(市)深入对接研商、明确工作重点、制订实施方案,于2024年11月底全部完成共建协议签署,基本形成合作共建格局。

在推进会议上,上海与云南共同按下启动键,正式开启产业园区合作共建。上海16个区、云南16个州(市)的代表共同见证合作升级。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负责人表示,将不断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措施保障,携手推动园区共建和产业协作走深走实。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与上海的协作联动,高质量完成规划修编,建立合作共建“三张清单”,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完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务实推进沪滇园区合作共建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

全力打造深化改革标杆

昆明探索园区共建“轻重资产”分离的“飞地经济”模式,在昆明经开区与上海普陀区、松江区、临港集团共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同时,普陀区、松江区多次支持磨憨—磨丁合作区在沪招商推介,帮助昆明经开区在沪设立“科创飞地”。昆明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经开区国有公司负责相关建设,实现重资产投入;上海临港集团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人才输出,与昆明经开区国有公司成立合资经营公司,负责项目策划定位、企业招商、资产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运营。目前,园区已与55家企业签订战略协议,集群注册企业90家。

仅用25天,上海闵行区就与保山完成轻资产管理公司组建。闵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方探索建立“四联四共”机制,以会议联开,聚焦阶段性工作主题,压茬推进各项工作;以招商联合,强化招商统筹、凸显招商优势;以服务联手,为企业提供沪滇两地的服务支持,双向赋能助力企业发展;以党建联建,提升党建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增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沪滇“16+16”产业园区共建的推进过程中,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各种体制、机制的探索改革不落窠臼、层出不穷。

玉溪市与上海电气合作共建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零碳工业园示范项目。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与上海奉贤区共同设立县级产业基金,成功引进明峰医疗、伟创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入驻园区,与东方美谷共建西部健康谷。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与上海青浦区共同挂牌沪滇协作共建——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德宏州—青浦区),成立园区轻资产运营公司,加速提升园区产业集群管理服务能力,促成上海中昊集团沪浙沿边轻工产业园项目落地瑞丽。

改革浪潮激涌,沪滇产业园区共建,不仅是沪滇合作跃迁升级的关键,更成为沪滇两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加快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沪滇协作格局,打造全国典范标杆,以合作共建园区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同为服务国家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云南日报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