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的稻田‖许松柏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图片
图片
故乡的稻田



许松柏

稻花香里说丰年,喜在眉梢乐在心,这是我对故乡的记忆;稻浪滚滚秋色浓,喜看稻菽千重浪,这是我对故乡稻田的记忆。炎炎夏日,儿时的我头戴草帽,和村里的小伙伴们赤脚在田埂上追逐打闹,稻香沁人心脾,我们淹没在金黄的稻浪中。故乡的稻田和金黄的稻穗,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图片
每年春节后不久,大人们就开始育秧,平整水田,插秧20余天后,整个村庄的稻田就是绿油油的一片。大人们隔三岔五扛一把锄头到田间转转,偶尔蹲下来数数秧苗的叶片,和邻家比比秧苗的高度和叶片的长度。看着长势喜人的稻子,他们坐在田埂上吸烟、聊天,谈蔬菜和庄稼,当然也谈眼前的稻子,谁家的稻田碳铵撒多了一些,谁家稻田里的水多了半寸,谁家的又该撒尿素追肥了,话语间掩饰不住内心的欣慰和喜悦。

稻子长在田里的身姿很好看。嫩嫩的,绿绿的,细细的,长长的,娉婷袅娜,看起来既柔顺又光滑,呈现出一种天真烂漫的风度,就像一群顽皮的少年。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常在稻田边玩耍,有时也在田埂上比赛捉稻子里的小虫子,看谁捉得更多,捉的虫子更大。有时也在田间地头玩游戏。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在田埂上割猪草牛草,对于村里那块田埂的宽度和长度,烂熟于心。田埂上生长的折耳根和灯笼花是稻田对乡亲们的馈赠。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灯笼花煮稀饭加凉拌折耳根是我们的美食。有的田埂要宽一些,乡亲们则在边上种南瓜、黄瓜、莴笋等蔬菜,在田头种上一两株李子树,春耕时把牛拴在李子树上吃草休息,乡亲们平时还在李子树上晾晒青菜、萝卜条和衣物。当然,李子树也给鸟雀们提供了一个休息之地。

每家每户都会在稻田里养些鱼,稻谷成熟前,我们会在田中扒开一两株稻子,形成一个小凼,撒上饵料后,就在田边用荆竹自制的钓竿钓鱼。

稻谷丰盈满溢,饱满的谷粒仿佛在诉说着土地的丰饶和庄稼人的辛劳。沉甸甸的稻穗垂坠在绿意盎然的稻秆上,充满了成功的韵味。一株株饱满的稻穗弯曲成优美的弧线,这是稻穗对稻田、对大地、对自然的敬畏,一如谦卑的庄稼人,呈现出鞠躬的姿势,像是在感谢大地的恩赐,又像是在向辛勤的庄稼人致敬。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收割稻谷的时间到了,大人们在稻田里忙活,蟋蟀、蝈蝈之类的虫子被集中在一起,我们则在田埂上跑来跑去捉虫子,用狗尾草把捉住的虫子串起来,那可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啊。玩够了,再拿回去烧烤或油炸。

当爷爷把一捆捆稻草丢在田埂上,还未晾开,我和小伙伴们就把稻草拿来放在一块空地上,在上面跳来跳去,撒泼打滚,或翻筋斗,或练习“鲤鱼打挺”“鸡公走路”“跳拱”,即使摔倒了,因为下面是稻草的铺垫也不觉得疼。我们还把稻草当作沙袋堆起来,学电影里的情节分为敌我两派来“打仗”。大人招呼我们停下来,我们则装作没听见,玩尽兴了才肯结束“战斗”。这时,那些捆好的稻草早已被我们弄得一塌糊涂了,收工后的大人们还要来重新捆扎晾晒,虽然我们少不了再次挨训,但心里却偷着乐。

收获稻谷后,每年的第一顿新米饭,是我和小伙伴们盼望的。家家户户对吃一顿新米饭都很讲究,那顿饭的菜很丰富,必须有肉和鱼,就像过年一样。吃饭前,爷爷要撒些新米饭在房顶上,说是祭天地,祈求来年再丰收。接着他舀些新米饭倒在狗的饭盆里,他说很久很久以前狗偷财主家的稻种有功,应该奖励,我们吃水要不忘挖井人。有时爷爷还要端一小碗新米饭放在村口的土地神面前,说土地神爷爷保佑着这片庄稼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们对此很好奇,也很纳闷,总之爷爷做这些事时很虔诚。然后爷爷一声令下“开饭”,我们就大口大口地扒饭,吃得满嘴流油,吃得肚儿圆圆的。

奶奶用稻谷酿的米酒,那是远近闻名。脱粒后的新米颗颗饱满,奶奶挽起长袖,一手托住米袋底部,一手拎着袋口,提起来轻松地把一袋新米倒进米缸中,加水后用木棍搅拌,再加水和酒曲粉什么的,再搅拌,然后密封米缸的口子进行发酵。不知奶奶有什么法力,没过多久,一缸米就变成了一缸米酒,酒香扑鼻,村里人都说是好酒。奶奶叮嘱我们小孩子不要多吃,说她酿的米酒有后劲,会醉人的。

秋末初冬的农闲时节,我们还要割掉田边的稻桩,用锄头或木棒捶打田埂后再抹上稀泥加固田埂,当地人叫作“扶田坎”。待稀泥干后就可以蓄水了,这叫作“关冬水”。稻田里冬水盈盈,田埂上的枯草在静待春风的来临。

如今,儿时的玩伴大多散居各地,我也在外工作30余年了,每年回故乡的次数并不多,故乡已渐行渐远。今年春节回家过年,看见故乡的稻田和土地已被整改,小田合并变成了大田,大部分田埂也进行了硬化,乡亲们还因地制宜新修了梯田,新建了池塘和水渠,还安装了灌溉系统。

稻田在变,故乡在变,乡愁却未变。时光荏苒,我对故乡的稻田记忆犹新,只是乡愁渐浓。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