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书院的前世今生
贾登荣
从杜甫草堂南门进去,穿过“景杜堂”,远远就能见到杜甫的塑像以及大雅堂。在大雅堂东侧,一片葱郁清幽的楠木林中,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院子,门上悬挂着四个醒目的大字——草堂书院。
草堂书院?以前似乎没有听说过。这个书院发生过什么故事呢?带着好奇,笔者一次又一次走进书院,走进历史典籍,去探访草堂书院的前世今生——
踏进书院大门,在大厅一侧的墙壁上,镶刻着元代李祁(1299-1368)撰写的《草堂书院藏书铭》:
“秘阁嶣嶤,丽於层霄,群公在天,远不可招。圣贤之书,有图有籍。如山如渊,浩不可觌。矧兹蜀都,阻于一隅,去之万里,孰云能徂,惟兹达可,有恻斯念,稽于版籍,询于文献,北燕越南,西陕东吴,有刻则售,有本则书。仆输肩頳,车逓牛汗,厥数惟何,廿有七万。载之以舟,入于蜀江,江神护呵,翼其帆樯,爰至爰止,邦人悦喜。藏之石室,以永厥美。昔无者有,昔旧者新,畀此士子,怀君之仁,朝承於公,夕副於室。家有其传,维君之德,在昔文翁。肇兹戎功,建学立师,惠于蜀邦,维兹达可,宜世作配,惠兹蜀邦,罔有内外,嗟嗟士子,尚其勉旃,毋负于君,惟千万年。”
从这篇铭记中我们得到如下信息:一是书院的建造者叫做达可,二是达可从各地购买收集了27万册图书,收藏在草堂书院中。
那么,达可是何许人也?这还得从四川建省的起始时间说起。
1271年,忽必烈称帝,正式建立了元帝国,但此时,元与南宋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尤其是四川,南宋军民一直在做英勇顽强的抵抗。蒙古大军时进时退,并没有在四川站住脚,所以,元朝当时建立的四川尚书省治所在兴元(今陕西汉中)。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宋卫王赵昺跳海自尽,宣告南宋抵抗自此彻底失败;不久,四川军民的抵抗也才慢慢停止。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6年),四川省省会才定在成都。也就是说,从这时起,元朝才正式行使对四川以及成都的全面统治。因此,这位修建草堂书院的达可,应该是1286年以后在四川成都任职的元代官员。
根据这个线索,研究者认为,建草堂书院的蒙古人叫纽憐(一说也速答儿),字达可。达可的祖父孛罗带随蒙哥进军四川,从此,这个蒙古家族便定居于四川了。达可是在四川出生长大的,后来到京城为官,元顺宗天顺年间升授为秘书大监,退休后返回成都定居。晚年的达可,用私人财富,在紧邻杜甫草堂的地方修建了草堂书院;并请求朝廷将诗圣杜甫赐封为“文贞”的谥号——这个谥号在古代可是最崇高神圣的。接着,达可又从江南各地购买了大量书籍收藏于书院,使草堂书院成为与文翁石室、扬雄墨池并驱的成都三大书院之一。
元人张雨在《赠纽憐大监》的诗中赞叹说:“论卷聚书三十万,锦江上数连艘。远追教授文翁学,重叹征求使者劳。石室谈经修俎豆,草堂迎诏树旗旄。也知后世扬雄在,献赋为郎愧尔曹。”诗后张雨注解说:纽怜“请以蜀文翁之石室,扬雄之墨池,杜甫之草堂,皆列学宫,又为甫得谥曰‘文贞’。以私财作三书院,遍行东南,收书三十万卷及铸礼器以归。虞奎章纪其事,邀予赋诗如左。”
元朝官员、学者、诗人、四川人虞集(1272—1348),也有一首《送秘书也速答儿大监载书归成都》诗,记录了达可修建草堂书院的事迹:“连舸载书三十万,雪消春水上成都。列仙歌舞成烟雾,世将旌旗属画图。定有洪儒堪设礼,岂无佳客共投壶。子云白首归无日,独抱遗编隔五湖。”
清代学者朱彝尊在《日下旧闻》中称:“书院之设,莫盛于元。”据不完全统计,在元朝统治中原的98年之内,一共新建书院282所,修复书院124所。元代为何重视书院建设呢?元初,一些士大夫为抵制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便归隐山林兴办书院,以延续“圣贤一脉”。对此,元代统治者十分赞同并“上倡之”,对书院予以保护和支持。
元世祖忽必烈更是十分尊崇文化、推重儒学。他的国号“大元”即取《周易》“乾元”之义,凸显了忽必烈对中原道统的重视。
忽必烈即位的第二年(1272年)即下诏:“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侵扰亵渎,违者加罪。”并三令五申“凡有书院,亦不得令诸人骚扰”。后来,元朝又多次下诏,明令禁止官员和军队侵占书院财产,以图恢复被战争所破坏的儒家伦理纲常、社会秩序。规定“州县学以及书院,凡生徒肄业于是者,守令举荐之,台宪考核之,或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意思是说书院里面的学生,毕业之后经过官府的考核,可以直接授予官职。所以,元朝成为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一段黄金岁月。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身为蒙古人,长期生活在中原的达可,才动用私人财产修建草堂书院,并广搜典籍收藏,延请名师讲学,为元朝培养大量人才。元人文礼恺的《金华书院记》记叙了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在今四川射洪市创建金华书院之事,从其记载的“至正改元冬,监县柏延建言,请择地创拾遗书院。又援墨池、草堂、眉山例,请建山长员,以职教祀朝省是”的表述句可知,当时成都的草堂书院聘请过某位学者担任山长(书院负责人),由山长负责讲学,统领院务。但由于资料缺失,无法知道山长的名姓。
2
随着朝代更迭,岁月流逝,草堂书院也出现院舍破败的情况。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三年(1500年),时任四川巡抚的钟蕃(1438-1516),对杜甫草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葺。
钟蕃,字廷芳,又称潘蕃,嘉兴府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县)人,曾任两广总督、左都御史等职。明代大学士杨廷和在《重修杜工部草堂 记》中记录说:“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从这段记载可知,因为杜甫草堂破败几近废弃,钟蕃于是倡议,重新修葺了草堂;在修葺杜甫草堂的同时,也修葺了草堂书院;书院的位置与草堂祠堂并行,都在正门之后。
不过,也有记说是明代巡察使姚祥修葺的书院。但通过查阅史料,发现姚祥并未在四川做过官,只是在担任巡察使期间到过四川而已。一个出差的官员要修葺书院,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似乎也是难以成立的。
草堂书院正门
到了明正德年间(1506—1521),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草堂书院被更名为“浣花书院”。几年前,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整理馆藏文物时,发现了绘制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杜工部先生小像》。当施工人员修缮维护时,无意间摸到石碑背后竟凹凸不平,翻开一看,才发现刻有“浣花书院”四个隶书大字。这个发现,实证了草堂书院曾经更名为浣花书院的史实。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浙江鄞县人张时彻任四川巡抚期间,又对书院进行了维修翻新,且将草堂书院更名为“少陵书院”。
新发现的浣花书院碑(拓本)
明末清初,各地起义烽火不断,社会陷入动荡,这也使得全国书院雪上加霜。尤其是四川,书院破坏尤其严重。“所在屠灭,郡邑为墟”“文学诸生,谋生犹恐不给,奚暇诵读”。相当一批书院毁于兵火、院产或“为土豪所占”,或并与寺僧,以致“讲席久虚”,书院呈现出十分凋敝的局面。清王朝稳定大局后,在恢复社会秩序的同时,书院也再次受到重视。清乾隆末年,四川按察使顾晴沙主持修葺了草堂书院,也定名为“少陵书院”。
清代四川学政吴省钦在作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重修少陵草堂后祠碑记》中就说,“成都少陵之草堂,今榜曰少陵书院”;同时,吴省钦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作的《潼川草堂书院碑记》中,除记录乾隆时期梓州(今四川三台县)草堂书院的建设情况外,还言及当时成都的少陵书院:“今成都草堂寺之西,少陵书院为草堂故址,韦庄尝继少陵居之。彼书院之名,开元初领以学士一人,典守秘籍。
宋则以之名诸儒讲学之所,即奉祠胥在是焉。”这说明,草堂书院在这个时期的名称确定为少陵书院,而且地址在草堂旧址处。然而,在过了仅仅25年后的清嘉庆五年(1801年),成都知县张人龙在捐建芙蓉书院时留下的记载却如是说:“旧有少陵书院,久湮”。这说明,在清嘉庆初年,少陵书院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不复存在了。打这以后,草堂书院便彻底湮没于历史尘埃中,渐渐被人遗忘。
为让人们记住草堂书院这座曾经的文化圣殿,2017年起,杜甫草堂博物馆启动恢复重建草堂书院工程。经过四年建设,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一座两重三进四合院与一幢单体古建筑合并组成的草堂书院,于2021年宣告落成。这标志着草堂书院从此携书香文气,再度回归浣花溪畔。
进入书院大厅,左右两侧分别悬挂着元人李祁撰写的《草堂书院藏书铭》以及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撰写的《重建草堂书院记》;同时,还镶刻有可达万里之外往成都运书、建造草堂书院的故事,以及草堂书院的平面图等等;此外,还对中国书院、四川书院的起源、发展等作了介绍。
进入内厅,一侧是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书房,一侧是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四川大学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缪钺先生的书房。之所以设置叶圣陶、缪钺书房,是因为他们二人都与杜甫草堂有着深厚的渊源。叶圣陶先生曾为草堂题写了篆书“工部祠”,至今悬挂于草堂中;而缪钺先生是四川省杜甫学会首任会长、《杜甫研究学刊》首任主编。
再往里走,两边是国学讲堂教室。书院经常邀请各界名家前来这里讲学,普及国学与书院文化。在书院的最里面,是藏书3万余册的草堂图书馆。这里的藏书,很多是社会各界捐赠的。从标识中可以知道,捐赠图书的有:四川省内各家出版社、新华文轩、省作家协会、省参事室、省文史馆、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诗书画院、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永陵博物馆,还有中宣部印刷发行局、西泠印社、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品种涵盖政治、军事、文化、哲学、历史、地理、宗教等方方面面,既有中国传统经典,也有当代名家名作;既有小说散文,也有诗歌书画;既有成年读物,也有少儿读物。更难得的是,这里集中了一大批近年来天府文化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深入认识四川,了解天府文化的内涵,打开了一扇扇明亮的窗户。
草堂书院图书馆
漫步在古典幽静的草堂书院,一幅跨越八百年的历史画卷不断在面前展现。嗅着那浓浓的书香,心里默默祝福:愿涅槃重生的草堂书院能真正成为:“书香传习圣地,中国诗教之北辰,巴蜀文雅之渊薮”;通过书院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家诗户书文贞德馨,书院初祖千载脉传”。
来源:锦点
文/图:贾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