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欧洲电池产业陷入困境,宁德时代和Stellantis的建厂打破了宁德时代要“接盘”Northvolt的谣言,但Northvolt仍在寻找有能力和经验的中国企业接盘。
02由于欧洲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缓慢,大部分车企失去中国市场,欧洲电池企业对中国资源和技术产生依赖。
03中国电池企业在规模生产上具有明显优势,对欧洲汽车制造商具有吸引力。
04事实上,欧洲电池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如InoBat与国轩高科的合资企业,共同建设欧洲超级工厂,实现互利共赢。
05未来,欧洲电池产业和中国电池企业有望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共同推动电动汽车电池产业迈向新高度。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作者 | 思考者
宁德时代和Stellantis的建厂,从侧面破碎了宁德时代要“接盘”Northvolt的谣言。但是,Northvolt依旧在积极寻找着接盘侠,而希望接盘的是有能力和经验的中国企业。
欧洲电池企业的“2025年寒冬”
欧洲在发展自身电动汽车电池产业的道路上可谓是波折不断,虽然怀揣着打造独立产业的梦想,但现实情况却让其在诸多方面逐渐呈现出对中国的依赖态势,而这种依赖背后,实则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策略选择。
欧洲曾雄心勃勃地想要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像Northvolt这样的企业,筹集了超过 100 亿美元,试图实现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电池,进而与中国的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一较高下。
然而,事与愿违,Northvolt 最终未能达成目标,其财务崩溃给欧洲电池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投资者对诸多欧洲电池项目的信心大打折扣。
今年,至少有八家公司推迟或放弃了欧洲电动汽车电池项目,据数据公司 Benchmark Minerals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欧洲电池管道产能在2024 年就下降了176吉瓦时,可见发展之路的坎坷。
欧洲电池企业的“中国依赖”
欧洲并没有完全放弃,一些企业另辟蹊径,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形成了一种依赖中国资源与专业知识的发展策略。
以InoBat为例,这家斯洛伐克的初创公司在争取资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直到中国第五大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出手,购买了其25%的股份,并与之成立合资企业共同建设欧洲的超级工厂。
这一合作,给InoBat带来了生机。上周五,InoBat在C轮融资中获得了1亿欧元,使其筹集的总金额超过了4亿欧元,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对于欧洲的电池初创企业来说,当下的形势使其不得不依赖中国企业。
正如英国投资银行的研究员所言,电池初创公司 “现在不是热门”,机构投资者在加入之前往往都在寻找战略投资者,而有着雄厚实力和成熟技术的中国电池企业就成了理想的合作对象。
从产能方面来看,2023年,国轩高科拥有约150吉瓦时的名义电池产能,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270 吉瓦时,远超欧洲目前的产能。中国企业在规模生产上有着明显优势,这对于急于证明规模、不想让电动汽车项目冒险的欧洲汽车制造商来说极具吸引力。
合作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InoBat的首席执行官Marian Bocek表示,国轩高科的专业知识帮助 InoBat 解决了诸多问题,使其能够更快地行动并节省现金。
InoBat在布拉迪斯拉发附近的Voderady拥有试生产线,生产高性能电动汽车电池,它将作为国轩高科在欧洲更大的超级工厂中的 “欧洲面孔”,并且包括法拉利在内的高性能欧洲汽车制造商目前正在测试InoBat的高能量密度电池,计划在当地的低产量、高利润的超级工厂生产。
而双方的合资企业GIB则专注于利用斯洛伐克作为欧洲第四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及其靠近德国、捷克和匈牙利汽车工厂的优势,进行高产量、低利润的生产。
合资公司计划在斯洛伐克建设一个20吉瓦时的超级工厂,从2027年起为大众汽车提供电池以支持20万辆电动汽车,这无疑对欧洲汽车产业的供应链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众多厂家纷纷跟进
除了InoBat,其他欧洲电池相关企业也在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同样难以摆脱对中国的某种潜在依赖。
比如法国的Verkor,在建设敦刻尔克的超级工厂过程中,深知要先向雷诺证明能够交付产品,才能吸引更多汽车制造商客户签约,背后其实也需要借鉴成熟的生产技术与经验。
而中国在电池制造领域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技术已然走在前列,是众多企业想要学习和借助的力量。
英国的Ilika则希望通过达成许可协议来大规模生产其固态电池,虽然目前还在努力赢得主要的汽车客户阶段,但未来若要扩大生产规模,想必也离不开与掌握先进技术和成熟工艺的企业合作,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无疑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从整体来看,欧洲电池产业对中国的依赖策略,是在自身发展遇挫、面临诸多阻碍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选择。
投资者和汽车制造商希望 “降低生产风险”,而中国企业在电池制造上的资金、技术、产能等优势,恰好能满足欧洲的需求。这种跨区域的合作与依赖,一方面有助于欧洲电池产业逐步复苏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电池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有望共同推动电动汽车电池产业迈向新的高度,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未来,或许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合作模式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电池产业领域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