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电影《小小的我》中,易烊千玺饰演脑瘫患者,成功打破对脑瘫的偏见。
02人们往往将脑瘫与弱智、无用划等号,但实际上脑瘫患者的智力多半正常,只是肢体控制出现了障碍。
03除此之外,自闭症、老年痴呆等疾病也常被误解,我们需要摒弃偏见,给予他们尊重与理解。
04为了消除歧视,我们可以使用正确的称呼、提供便利与支持,以及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努力与成就。
05真正的善意在于平等对待每个人,不论他们的身体或精神状况。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电影《小小的我》中,易烊千玺饰演了一个脑瘫患者。无论是肢体抖动、说话迟缓,还是难以自控的肌肉颤动,他都演绎得惟妙惟肖。甚至连手指紧扣、拇指内收这些细微的动作,也让人相信那就是真实的脑瘫患者。如果不事先知道他是易烊千玺,不知道他只是在“演”,恐怕任何一位医生都可能当场作出脑瘫的诊断。
电影海报
可为什么我们会本能地将“脑瘫”与“弱智”甚至“无用”划等号呢?除了“脑瘫”,自闭症、老年痴呆这些疾病也常常被人们误解。我们戴着有色眼镜,自诩正常,却对这些群体投以异样的眼光。更可怕的是,这种偏见往往源于日常再普通不过的语言和称谓。一个“痴呆”、一个“封闭”、一个“傻子”,就能在不经意间筑起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从称呼开始的偏见
自闭症/孤独症:他们并未真正封闭内心,甚至在某些方面显得更专注,更敏锐。
老年痴呆:不是“痴呆”,只是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衰退,部分记忆丧失。
脑瘫:他们的“瘫”并非“智力瘫痪”,只是与运动神经相关的肢体控制出现了障碍。
“脑瘫”一词在医学上是从英文“Cerebral Palsy”而来。Cerebral 意为“大脑的”,Palsy 则有“麻痹”的含义。它更多指的是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部分功能受损,导致患者无法灵活地控制肢体。一旦理解其本质,或许就能明白这些人的智力多半是正常的,而只是身体的神经控制链路出现了故障。
脑瘫
我们常常对这些群体抱有误解,究其原因,一是对医学知识的匮乏,二是社会中种种刻板印象的潜移默化。可这些疾病就像“脑梗”“半身不遂”一样,只是身体机能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局限。脑梗患者偏瘫时,我们能清楚地知道对方智力完好,他依然可以是个睿智的老师、成功的企业家。那为什么到了“脑瘫”“自闭症”“老年痴呆”的时候,我们却本能地贴上“白痴”“封闭”“无用”的标签呢?
当身体不听使唤,大脑仍在闪光
从缺血等病因的角度来看,有时候大脑局部缺氧或者神经细胞受损,就会出现肢体活动不便的状况。
脑瘫高危因素
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梗后遗症、甚至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无不是“思想活跃,大脑在线,但身体指令链路出了故障”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对于外界投来的目光更加敏感。他们知晓自己的异样,却无法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及时、准确地表达。有时只是说话慢了一拍,就要被误认为“傻子”;而无法迅速完成写字、阅卷,就可能被冠以“低能”的称号。
脑瘫临床表现
著名的脑瘫诗人余秀华曾在诗里写道:
“当我注意到我身体的时候,它已经老了,无力回天了
许多部位交换着疼:胃,胳膊,腿,手指
我怀疑我在这个世界作恶多端
对开过的花朵恶语相向。
我怀疑我钟情于黑夜
轻视了清晨
还好,一些疼痛是可以省略的:被遗弃,被孤独,被长久的荒凉收留”
余秀华的身体不听使唤,她的诗却饱含着灵魂的呐喊与灵感的光芒。这是她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和对自我之痛的剖白,更是她对世俗偏见、生命局限的回答。
余秀华
“活字典”与被歧视的矛盾
在许多类似的案例中,脑瘫患者或其他肢体障碍者常常面临尴尬。有一位患者(网友)自豪地称自己是“活字典”,家中藏书几面墙,做了十几年博物馆策展工作,却在外头被人质疑是否识字。因为说话慢,被当作反应迟钝;因为走路不便,被当作智力低下;因为肢体异样,被当作与社会格格不入。事实上,他们许多人拥有正常甚至超常的智力,却常常要花费加倍的努力去证明:“我可以读,我可以思考,我不需要被怜悯,我只需要公平的对待。”
他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残疾人不需要物质上的捐助,只要大家见到我们的时候不在意、不议论,跟见到正常人一样不以为异,就很完美了。
我爱看书,一个原因也许是逆反心理,别人认为我傻或者不识字,那我就多看书,多学习。
有时候别人好奇地盯着我看,我固然会觉得不舒服;但我也反思,身体缺陷导致我表达得不够流畅,急于表达就会显得激动。
其实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对残疾人很友好,好奇我们的大多是老年人或者小地方、学历不高的人,他们也许只是好奇,没有见过这样的残疾人。”
脑瘫网友的自述
在这位网友真诚的自白中,我们感受到的不光是社会对残疾人的种种误解,还有他内心经历的挣扎与矛盾。对残疾人的偏见、歧视,往往早已融入我们漫不经心的语言甚至表情里。而他们能做的,只是千百次地去解释、证明和忍受。
当他们被剥夺了太阳,我们可以给他们月亮
脑瘫,在现实社会中并不罕见。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脑瘫的发生率约为每千名新生儿2~3 名,这意味着在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脑瘫群体人数并不少。他们能正常参加高考,但也许因为手部不灵活,无法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卷;他们理解力正常,却因为语言表达障碍而被误认为“傻子”。在他们本就要承受的身体痛苦之外,社会的歧视和异样目光又成为另一重负担。
他们出生时被剥夺了太阳,我们可以给他们月亮。
这句话并不是说要施舍,而是希望每个有能力的个体、每个社会群体,都能够给予他们一些最基本的尊重与理解——就像月亮虽然不如太阳那般炽热耀眼,却足以在黑夜里带来一片温柔的光亮。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抛开标签,用正确的称呼替代伤害性的词语
不说“脑瘫”“痴呆”“傻子”,而用更中性的疾病名称、诊断名或者“某某障碍(如运动障碍)”。正确的称呼是第一步,这决定了我们能否以一种尊重的姿态来对待他们。
给予最基本的便捷与支持
在教育、就业、生活设施上,为这些人群留出足以让他们展现才华、表达自我的空间。残障考生可以适当延长考试时间,一些公用场所增加无障碍通道,都是举手之劳却能带来巨大改变。
放下“怜悯”或“看客”心态,平等相处
很多脑瘫或其他残疾患者并不需要同情,只希望像普通人一样融入社会。见到他们时,若想帮助,可先礼貌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而不是自作主张。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努力与成就
比如,让更多人看到脑瘫诗人余秀华的作品,领略她的才情;
比如,让更多人了解残疾“活字典”们,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与不懈坚持;
又比如,让我们明白,身体的某些缺陷并不能掩盖他们精神世界的光辉。
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燃烧生命。我们看见易烊千玺在电影中对脑瘫形态的逼真演绎,看见余秀华诗句间绽放的文学才华,也看见无数“身障”却“志不障”的普通人。
我们放下偏见,扔掉那些带刺的语言,真正地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看:有思想,有情感,有缺陷,也有璀璨的光芒。
或许,对于已经被剥夺了“太阳”的他们,我们真的可以给他们一轮“月亮”。那不是同情,而是关爱;那不是施舍,而是平等。真正的善意,往往就在你我举手投足之间。
愿这样的善意,能照亮更多脆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