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部发文推进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教师退出机制,包括教学、科研能力“双弱型”教师须让出岗位。
2.天津理工大学建立教师转岗退出机制,面向所有教师,打破“一聘定终身”。
3.事实上,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已在多地试点,如浙江宁波、贵州贵阳、山东平阴县等。
4.然而,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需要公平的评价机制和充分的权利保障,以确保高素质专业人才不被歧视。
5.如果不能公平对待教师,就不能指望他们能教育好下一代,打破铁饭碗的结果可能并非优胜劣汰,而是劳动条件不再足以吸引优秀头脑。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青春派》剧照
安稳的工作岗位又少了一个。
很多年轻人读研,有意无意间都把“当老师”看作既是内心向往,又是最后托底——如果你想一生致力于研究,那能进入学术殿堂当然是梦寐以求的,而对那些求安稳的人来说,老实说当下除了考公,还有什么比教师更好的选择?
但现在这一点也正在迅速成为往事。近日,教育部发文《清华大学大力推进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之一,就是提到“实行教师退出机制”。虽然这看起来只涉及思政课,但2024年2月,天津理工大学建立的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就面向所有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双弱型”教师须让出岗位,竞聘转岗。
《追光的日子》剧照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早在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就推行了教师“末位淘汰制”,连续两个学期排名最末尾5%的教师,就可能遭暂停开课资格、转岗。
对一些“青椒”(青年教师)来说,本来就没有“铁饭碗”一说,只有面对“非升即走”的无尽压力和煎熬,其处境甚至比普通打工人更苦更没有保障,只要出不了成果就得卷铺盖走人。
不止高校老师如此,中小学也一样。在过去这一年里,北京市丰台区、天津市西青区都开始探索在中小学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打破“一聘定终身”,要让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浙江宁波、贵州贵阳、山东平阴县等多地前两年就已经悄悄开始试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一旦全面推开,哪怕是在编的一线教师,一觉醒来发现丢了饭碗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你仔细想想就能明白,这本来也不必意外,毕竟教育也是一项社会公共服务,必然要跟着社会的需求发生变动。近十年来的少子化趋势已日渐明显,曾经很难进的幼儿园都苦于招不到学生,一些偏远乡镇的小学都在不断撤并,这迟早也要向上传导。
根据课程或学年需求得到工作,不保证长期聘用,报酬常常少得可怜,且不享有任何福利待遇。文雅的措辞使人们越发看不清事实的真相,我们不妨直截了当一些:大学教师的工作,本质上变成了一份“零工”(a pickup job),就像给优步(Uber)当司机,或是在“跑腿兔”网站(Task Rabbit)接单一样,本质上毫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