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逅美味

蟹出现在中国人餐桌上的历史过于漫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喜欢吃蟹,还衍生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蟹文化。

图片

 稻蟹混养田中,一笼笼稻田蟹被捕捞上岸(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图片


“蟹将军”的诞生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一种著名的食用蟹,也是中国的特产。中华绒螯蟹适应性极强,北起辽宁省辽河,南至广东省珠江,西至青藏高原,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和各地湖泊之中。

想要让它们长成“霜前不落第二,糟余也复无双”的“蟹大将军”,需要掌握一番“本领”。亲蟹交配后产卵,在水温高于7摄氏度的时候,这些受精卵才会开始正常发育。经过数月,长得像小虾一样的溞(sāo)状幼体被孵了出来,经历5次蜕皮,它们迈入蟹“生”新阶段——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只有6~7毫克重,经历约18次“生死大关”——蜕壳后,它们最终成长为250克重的大蟹。

中华绒螯蟹的生命短暂,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产卵孵化后的亲蟹不久后便会相继死亡,多数寿命只有2~3年。科研人员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进行分析,为中华绒螯蟹的选育、繁育提供帮助。

图片

明代画家项圣谟《稻蟹图》(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图片


更绿色、更生态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体系。科研人员不仅培育新品种,还在进一步开发新的饲料种类,减少河蟹养殖对环境影响的同时,更好地为蟹补充营养,促进其生长——如在其基础饲料中添加一定含量的复方中草药,或在池中养藻。

近年来,我国推行稻渔综合种养的绿色农渔发展模式,稻田养蟹模式中,蟹能够帮助稻田除草、除虫,蟹的排泄物还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除了新的养殖模式和科研人员的参与,各种现代化技术、智能设备也前来“助阵”。实时监测水质状况的水质传感器;“解放”养殖户双手的智能投饵船……蟹农们投下了蟹苗,收获了希望。

图片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图片


寻找好滋味


中华绒螯蟹风味独特,蟹肉不仅富含高消化性蛋白质,还包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适度食蟹,有助于补充营养、促进人体发育、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心血管、健脑益智等。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形形色色的蟹中寻找好滋味呢?科研人员利用仪器,对不同等级的中华绒螯蟹(A级:200克;B级:150克;C级:125克)进行比较分析,检测蟹肉中各种物质的含量,计算与味觉相关的数值,结果颇为出人意料。

检测结果表明,C级蟹反而在许多方面的表现较好,谷氨酸等物质含量较高,蟹肉尝起来更鲜。所以,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蟹的时候,尝试选择一些“小个头”,或许会得到惊喜。









撰文 | 贺文聪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张丽涵 


运营编辑 | 张丽涵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