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随着一阵阵清雅而幽远的蜡梅花香飘散,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标志着冬季寒冷天气的正式开始。
02小寒时节有三候相随: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自然界的生灵们以自己的方式迎接着春天的脚步。
03古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从“小寒”开始,到“谷雨”结束,共有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04蜡梅在小寒时节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其傲霜斗雪的姿态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
05同时,宋代四川人用精美的瓷瓶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完美融合,共同书写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随着一阵阵清雅而幽远的蜡梅花香飘散,
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
古人云:
“小寒已近手难舒,终日掩门深闭庐。”
小寒,标志着冬季寒冷天气的正式开始,
通常在公历1月5日或6日交节,
是气温最低的节气之一,
正所谓“天渐寒,尚未大冷”。
小寒时节,有三候相随。
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
大雁开始感受到阳气回升,向北迁移;
喜鹊则忙着筑巢,准备迎接新春;
雉鸡也开始鸣叫求偶,
自然界的生灵们以自己的方式
迎接着春天的脚步。
古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
所谓花信风,意即带有开花音讯的风候,
从“小寒”开始,到“谷雨”结束。
在这八个节气,百花集中开放,
每五日为一候,共计二十四候,
每候对应一种花信。
而在小寒,
则是梅花、山茶和水仙。
其中,蜡梅以其傲霜斗雪的姿态,
无疑成为了这一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
陆游曾诗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蜡梅在寒风中独自绽放,香气袭人,
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
值此时节,成都的大街小巷,
蜡梅的香气随风飘散,
家家户户都喜欢买上一束腊梅,
既增添了节日的氛围感,
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论是插在精致优雅的花盆花瓶中,
还是养在简简单单的矿泉水瓶里,
那金黄色的花朵都显得格外耀眼,
仿佛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一份珍贵礼物。
▲《胆瓶秋卉图》 宋代 佚名
谈及插花,古人同样情有独钟。
从四川古代出土的大量花瓶就能看出。
实际上,“瓶花”这一概念出现在北宋,
目前能找到关于瓶花最早的记录,
是北宋诗人俞瑊所作的《中山别墅》:
“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
宋代,瓶花与盆花并重,
一炉香、一盏茶、一瓶花,
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家里的庭堂,
还是大夫的书房,
抑或是小姐的闺阁,
乃至道边小店,
瓶花的身影随处可见。
这些瓶花不仅点缀了生活空间,
更凸显了人们的盎然意趣,
成为了宋代人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那么,
宋代的四川人都用什么瓶子来插花呢?
从流传下来的文物中,
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四川宋瓷博物馆的青釉海棠形小瓷瓶,
以其优雅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
成为了宋代插花的佳器。
海棠花开的造型与花枝相得益彰,
展现了制瓷工艺与艺术美学的完美结合。
当蜡梅插入瓶中,
那清幽的香气与瓷瓶的雅致相互映衬,
更添几分韵味。
景德镇窑青白釉卷草纹瓷梅瓶,
则以端庄的造型和清晰的纹饰,
彰显了宋代瓷器的卓越水平。
原本作为酒瓶使用的梅瓶,
因口小颈短,与梅之瘦骨相称,
被赋予了“梅瓶”的美称,
后来多被当作花瓶使用。
此外,
南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瓷瓶,
有着奇异的形状和温润的釉色,
是一件仿玉琮造型制作的礼器。
内圆外方的造型,
不仅象征了天圆地方,
更体现了古人借此沟通天地的朴素愿望。
这样一件集端庄古朴与温润
含蓄于一身的瓷器,
无疑是插花之佳选。
当蜡梅插入琮式瓶中,
那清幽的香气与瓷瓶的温润相互交融,
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氛围。
蜡梅盛开的小寒时节,
成都人用一束束蜡梅装点着家,
而宋代的四川人,
则用这些精美的瓷瓶,
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完美融合,
共同书写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蜡梅与瓷瓶的结合,
不仅展现了宋代人的审美情趣,
更让我们在品味历史的同时,
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图片 博物馆、古画、新华社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