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苏州中学公布招聘名单,录用的13名毕业生全部是硕士或博士,其中清华北大10人,无一人是师范专业毕业。
这件事情引发了媒体和网友的热议。赞成此举者认为,名校高学历毕业生的底子比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更高,更能教出高分考生。而更多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非师范毕业生没有接受过系统性、专业性、针对性训练,可能自身考试能力很强,但不一定适合教学。一些媒体持批评态度,认为苏州中学此举是“唯学历论”“唯名校论”。
笔者认为,不管是支持或反对引进非师范专业高学历人才的媒体、网友、家长,都不用慌。
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行业,就会发现,学校招聘出现的这类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师专学校包分配,许多优秀学子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早早走上社会。近年来,就业形势变得严峻,家长和学生选择专业和职业方面趋向保守,“稳定”的教师职业重新变得热门起来。五年前,全国就出现过一波考教师证的热潮,媒体也经常报道深圳、杭州等城市为教师开出的高薪资。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量优秀人才涌向教师职业成为一种必然。
回到苏州中学招聘这件事,首先,它不是“唯学历论”“唯名校论”。从公示信息可以看出,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等岗位教师,录取的都是对应大类的毕业生,如天体物理、化学工程、生物学、地理学等。笔者相信此举不是刻意无视师范类院校,而是优中选优的结果。不赞成此举的网友、家长认为,非师范毕业生没有在大学期间接受过专业训练,不能胜任教师岗位。然而,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东西,其实只占未来就业的很小一部分。专业对口和不对口之间的区别,更关键在于社会实践经历。
笔者毕业于新闻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在校内媒体实习,暑假和毕业那年则会在社会上正规媒体实习。这样一来,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入职媒体以后,会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快上手。但是,新闻学毕业生也会遇到业内皆知的“后劲”问题,指由于储备知识杂而不专,新闻报道的深度不如其他专业毕业的记者,在经济新闻、法治新闻、文化新闻等方面尤为明显。而刚入职那会儿的先发优势,在岗位上摸爬滚打一年半载以后,已经被抹平。
非师范毕业生的后发劣势,相信也能够在工作中抹平。现在学校一般都有一套科学的传帮带机制,新入职教师早期是以跟班听课为主,还拥有学校配备的师父。此外,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进修的职业,除了每周的集体学习,每年还有数不清的学习交流机会。经过一年半载的见习,名校高层次人才经过努力,也能凭着底子,迅速实现超越。
从苏州中学招聘事件中折射出来的,是教师这份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越来越多优秀人才涌向这份职业,这对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是大有好处的。只要葆有对职业的热爱和终身学习的态度,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都能在教师岗位上作出成绩,赢得尊重。笔者认为,真正要慌的,是以为进了师范院校就能够拥有铁饭碗的、没有明确人生目标的大学生;是已经端上铁饭碗、躺平混日子,却不知行业正在发生变革的庸师。同时,苏州中学招聘引起的争议,也值得经济新常态下不少行业从业者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