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编者按】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观点有思想,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近日,在环老和山创新生态圈,“人工智能杭创营”开营。
2024年12月27日晚10时,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普华科创中心的智研工软(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灯火通明,20多名工作人员正在为国产大飞机C919的一款管理服务软件调试升级。公司CEO吴穹感叹,半年多前,该项目还因缺资金、缺场地几乎停滞,“多亏了‘生态圈’,帮助我们迈过了‘0’到‘1’的瓶颈期。”
吴穹口中的“生态圈”,是2024年以来西湖区启动建设的环紫金港、环小和山、环云栖、环之江、环老和山5个创新生态圈。“过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分属不同管理主体,联动效率不高、成果转化不及时,科创资源经常‘找不到’‘联不上’‘用不畅’。”西湖区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说,5个“环”纳入46个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动243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通过构建“教科人”一体化贯通新链路,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成果的融通、融合与转化。2024年1月至11月,西湖区技术交易额达311.23亿元,居全省第一;新增高校经济项目177个,验证科技成果88项,均创历史新高。
详情点击>>
浙报头版 | 杭州西湖区“破圈”让科创资源流动起来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这几天,杭州西湖区“新年第一会”颇受舆论的关注,这已是该区科技创新新闻第二年“出圈”。不是因为会议消息“出圈”,而是这几年该区的科技创新实施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正在“破圈”。2023年也是冬天的时候,我应邀参加紫金港创新企业园“1897科创谷”启动活动时,听到西湖区领导谈如何充分利用区内科教资源富极优势实施构建创新生态圈行动的设想,就感觉十分富有远见。它旨在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壁垒,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从我几年来的耳闻目染看,这场“破圈”行动效果渐显。无论是R&D投入还是技术交易额,已跑到了全省县区的前列。
一是从“分散”到“集聚”,着力构建创新生态圈。西湖区认识到区内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高校、名校和科研机构优势,近年来通过构建环紫金港、环小和山、环云栖、环之江、环老和山五大创新生态圈,实现了科创资源的有效集聚。这些生态圈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湖区的版图上,闪耀着智慧与创新的光芒。它们不仅纳入了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更联动了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起“教科人”一体化贯通的新链路,有效提升了人才、资源、成果的融通效率,更为西湖区的科技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是从“停滞”到“奔跑”,着力厚植创新主体。在创新生态圈的牵引下,市场化创投公司、新型研发平台、链主企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成为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以智研工软为例,这家专注于国产大飞机管理服务软件研发的企业,在产业联盟的帮助下,不仅获得了数千万元的投资,还成功租到了优惠的孵化空间,并与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样的成功案例,在西湖区比比皆是,它们共同见证了创新生态圈带来的巨大变革。
三是从“封闭”到“开放”,着力优化创新生态。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促进了创新生态的开放与活跃。通过“科创数据库”、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等平台的建立,西湖区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全区域一体化供给。同时,还牵头举办了多场“西湖链链看”活动,帮助企业寻找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进一步提升了创新生态的活跃度。这种开放与合作的氛围,为西湖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可能。
四是从“静态”到“动态”,着力激活创新人才。在创新生态圈的牵引下,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的双向互派,不仅加速了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更培育了一批复合型交叉跨领域人才。西湖区还通过出台“西湖英才”“青鸟计划”等政策,创新各生态圈“人才会客厅”等机制,为科创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更加深入的参与机会。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创新人才的活力,更为西湖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西湖区有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生态、科教、人文和行政资源优势,是名副其实的浙江“第一区”。西湖区的“破圈”行动很有意义。不仅是一次科创资源的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更是一次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与跨越。希望西湖区加深认识市情区情和独特优势,围绕建设创新浙江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持续推动创新生态圈的机制和范围升级,深化科教人一体化,从“破圈”到“引领”,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善之区”。这是我的衷心祝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