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河南、山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II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这段话探讨了人类本性与成长过程中所发生变化的关系。这一观点倾向于人性本善、本美的预设,即人类在初始状态下天然地拥有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同情心,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纯粹的心灵特质,源于人类灵魂深处未被世俗沾染的纯净角落,反映了人类作为一种有情感、有创造力的生灵,其本质中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同类的关怀本能。然而,“只因长大起来”指出了成长这一关键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社会的复杂、现实的压力、功利的追求等诸多因素成为了心灵的“阻碍”或“消磨”力量。成长一方面带来了知识、经验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在适应社会规则和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渐渐迷失或掩盖了原本的艺术感知力和同情心。这并非绝对的失去,而是一种被压抑或隐藏的状态,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这些美好的特质仍可能被唤醒。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既为人类心灵特质的延续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如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文故事,拓宽了艺术视野和同情的边界;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虚拟社交的盛行,导致人们在忙碌与浮躁中,心灵逐渐变得麻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趋于淡薄,艺术创作也可能陷入商业化、表面化的困境,这些都加速了心灵中艺术感知力和同情心的退化。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精神富足和情感温暖的渴望愈发强烈,社会上也涌现出各种关注人文关怀、鼓励艺术创新的思潮与实践,这反映了时代对人性回归的内在需求,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坚守人类本有的心灵特质提供了现实土壤和动力支撑。总之,这则材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灵轨迹,在肯定成长积极意义的同时,警惕其对人性美好一面的侵蚀,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回并守护那些与生俱来的艺术情怀和同情心,实现个人心灵的充实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写作时,文章开篇可以通过引用材料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引出对人类“本来”状态和“长大”后变化的思考,明确提出自己对该观点的态度。接着,在正文部分,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成长过程中导致心灵特质被阻碍或消磨的原因,如社会价值观的导向、教育体系的侧重、家庭环境的影响等。同时,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保有或重拾这些特质的重要意义,例如艺术能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压力与疲惫的生活中提供慰藉与灵感,激发创造力。同情心能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减少冷漠与冲突,有利于构建一个温暖、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可结合个人成长、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可以列举一些正面事例,如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坚守艺术创作、无私奉献展现同情心的人物故事,也可列举反面事例,如一些人在功成名就后却陷入精神空虚的案例。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呼吁人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忘呵护内心的艺术与同情,实现人性的升华和社会的进步。
【立意】
1.莫让成长蒙蔽艺术感知与同情之心。
2.用艺术与同情,诠释生命的美好。
3.在岁月磨砺中雕琢出更具深度的艺术感悟与同情胸怀。
【范文】
怀赤子之心,破世智枷锁
人生之初,犹如一张无瑕的白纸,心灵纯净而富有创造力,天然地亲近艺术,对世间万物满怀同情。牙牙学语的孩童,会为一只受伤的小鸟落泪,会在涂鸦中尽情挥洒对色彩与形状的想象。然而,随着年岁渐长,尘世的喧嚣与所谓“世智”的规训如影随形,许多人渐渐遗失了这份初心,心灵被功利、冷漠所占据。但总有一些坚毅聪慧之人,冲破世智的枷锁,将内心的艺术与同情之光长久点亮。
世智,本应是人类前行的助力,它以知识的积累、理性的思考引领我们探索世界奥秘、构建社会秩序。但在现实的泥沼中,它却时常走向极端,成为压迫心灵的重负。教育领域,“唯分数论”甚嚣尘上,学生们在题海中沉浮,艺术课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音乐课上的悠扬旋律、美术课上的缤纷色彩,被枯燥的公式、刻板的答题模板取代。孩子们被迫收起天马行空的想象,去迎合标准答案,内心的艺术幼苗在萌芽之际便遭受霜打。职场之上,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人脉关系被简化为利益交换的链条,面对同事的困境、他人的苦难,人们往往视而不见,生怕自己的同情会带来额外的“麻烦”,消耗宝贵的“资源”,于是,同情之心在冷漠的氛围中日渐麻木。
可即便世智布下重重阴霾,那些心怀赤诚的人依旧熠熠生辉。且看“诗佛”王维,一生仕途坎坷,历经安史之乱的动荡,政治的黑暗、官场的倾轧未曾磨灭他内心的艺术之光。他于山水间觅诗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细腻笔触勾勒自然静谧之美,将个体的情思与天地相融,在艺术创作中寻得心灵栖息之所,超脱世俗纷扰。再如“非洲之子”史怀哲,出身优渥、学富五车,本可在欧洲享受安逸富足的生活。但目睹非洲大陆人民深陷病痛、贫困与愚昧,内心的同情被深深唤醒。他毅然决然弃医从文,前往条件艰苦的非洲丛林,几十年如一日,为当地居民治病救人、传播知识,以无畏的行动对抗苦难,用一生诠释同情的力量,冲破世俗对个人享乐的追求,保藏着那颗关怀他人的至善之心。
于时代浪潮之中,你我青年当如何自处?在学习成长阶段,不应被应试的枷锁禁锢,主动涉猎文学、音乐、绘画等多元艺术领域,于经典名著中感受人性光辉,在音符跳动间捕捉情感共鸣,用艺术滋养心灵,培育丰盈的精神世界;面对社会百态,不随波逐流,以同情为底色,为山区贫困儿童捐赠书籍衣物,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关爱孤寡老人,将关怀落实为行动,让同情汇聚成暖流。
让我们怀揣赤子之心,以坚毅之姿挣脱世智的束缚,让心灵的艺术繁花盛开,让同情的温暖光芒普照,如此,方能在人生长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为这纷繁世间增添一抹亮色。
【云南、青海、宁夏、内蒙古】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突出了一种敬业的态度。这表明无论所处环境如何,一个人应尽己所能,将自己的才能运用到极致,达到工作的圆满。这种敬业精神要求人们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把它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
材料也强调了“乐业”的重要性,即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享受工作的过程,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乐业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代表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
通过敬业与乐业,个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这是达到“天地间第一等人”的关键。这里强调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双重满足,通过劳动和才华的发挥,人不仅仅是为生活而工作,也是在通过工作完善和提升自我。将个体的圆满劳动与社会整体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希望每个人的努力都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贡献力量,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发展。
写作时,开头引入梁启超的思想,提出自己的论点。接着分析在不同境地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在适合的时机下创造和抓住机遇。可以运用个人体验或观察到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探讨“圆满”的意义:“圆满”在这里可以解读为个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就与满足。在探讨中,可以区分“圆满”与“完美”。“圆满”是对个人标准的实现,而非盲目追求普通意义上的完美。探讨如何在敬业、乐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激发内在动力,以及如何处理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最后,可通过总结和反思引申出对当代青年的激励,倡导人们为了达到个人在事业或者学习上的圆满,应执着努力,全力以赴,直达圆满。
【立意】
1.要有敬业乐业的职场精神。
2.才能与专注是通往圆满的道路。
3.在劳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范文】
以匠心践劳作,成天地第一等
在岁月的长河中,无数平凡人凭借对劳作的执着与坚守,书写着非凡的人生篇章。“因自己的才能与境地,将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的人,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诚如此言,劳作是人生的基石,圆满的劳作成就非凡高度,无关乎职业贵贱、境地高低。
回首往昔,古有庖丁解牛,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皆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一把刀用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初入此行,亦不过平凡屠夫,然而他潜心钻研牛之肌理骨骼,在日复一日的解牛实践中,将宰牛技艺升华为艺术。他依据牛的天然构造,游刃有余,动作优雅宛如舞蹈,不仅高效完成解牛任务,更达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此乃将劳作做到圆满的典范。今观大国工匠徐立平,从事航天固体燃料微整形工作,这是一份在极其危险环境下、精度要求近乎苛刻的劳作。火药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爆炸,可徐立平扎根岗位三十载,练就一手精湛技艺,仅凭手上触摸就能精准判断厚度,为我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守护火箭腾飞的动力源泉,以非凡匠心让高危劳作绽放光芒。
圆满的劳作,非独赖精湛技艺,更需契合自身才能与境地。袁隆平院士,生于忧患、长于动荡,目睹百姓受饥馑之苦,决心以农业报国。他立足中国大地,扎根田间地头,充分发挥自身农学专长,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杂交水稻。烈日下,他弯腰查看稻穗;风雨中,他守护试验田。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不断突破,使水稻产量节节攀升,以一人之力改写世界粮食版图,让数亿人免受饥饿,完美诠释了在特定境地,凭借才能将劳作做到极致的真谛。又如乡村教师张玉滚,在偏远山区,面对匮乏的教育资源、艰苦的生活条件,他本有机会另谋高就,却因心系山里娃的未来,选择坚守。他凭借扎实知识,一人兼任多门学科教学,翻山越岭为学生挑来学习用品,用扁担挑起知识的火种,照亮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于平凡乡村教育岗位成就伟大。
置身当下时代浪潮,青年一代肩负重任。科技日新月异,新兴职业层出不穷,我们应审视自身才能,找准发力方向。若具数理天赋,可投身科研前沿,攻克芯片难题、探索量子奥秘;若钟情文艺,能扎根创作领域,书写时代故事、演绎百态人生;即便学历普通、技能单一,投身基础服务业,用心做好快递配送、家政服务,亦能在点滴劳作中彰显价值。以专注之心雕琢技艺,凭热忱之情投入劳作,于各自岗位发光发热。
让我们怀揣匠心,立足当下境地,施展浑身才能,将手中劳作臻于圆满,向着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目标奋勇迈进,在时代大舞台镌刻属于自己的荣耀印记,奏响劳动最光荣的激昂乐章。
【陕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要求考生探讨辩论赛对知识进步和理解事物的影响,并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表明一个清晰的立场和观点。作文任务的内涵在于分析辩论赛这种活动形式的价值和作用,进一步审视其对参与者和旁观者在认知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
材料的关键词是“辩论赛”“知识的进步”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考生需要先理解“辩论赛”作为一种活动形式的基本特征,如对抗性、逻辑性、信息量广泛等。然后,结合对“知识的进步”和“理解增进”的解读,分析辩论赛的正面效应和潜在弊端。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辩论赛通过强调辩论技巧和信息搜集促进参赛者对主题的深入理解;辩论赛提供了多元视角,有助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从而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深化了对复杂问题的理解;通过互动和反驳,锻炼参与者的思维敏捷性和表达能力;但同时也可能因过度关注辩论技巧而忽视了对真理的追求。考生应综合这些考虑形成自己的立场,明确支持或反对辩论赛的立场,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实例进行论证。
写作时,首先需要围绕材料中的核心问题——辩论赛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进步和增进理解来做出选择,明确自己的立场是支持还是反对,并清楚地表达这个立场。若是支持的,可以说明辩论赛通过多元化的观点交流、逻辑思维训练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来推动知识进步和理解。可以引用辩论赛的实例来证明辩论促进了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若是否定辩论赛的作用,需指出辩论赛产生的负面效果,如辩论比赛有时观点偏激,由于过于强调技巧而忽略了事理等等。最后总结全文,重申立场。写作时,要注意观点鲜明,不能模棱两可,注意理性分析,避免情绪化或主观化的表述。
【立意】
1. 辩论赛,在碰撞中激活思想。
2. 知识越辩越明,真理越辩越清。
3. 辩论赛,推动理解的桥梁。
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听老梁,高考一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