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态势,助力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我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基础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超80%。近年来,前沿技术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并与之深度融合,推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等全面改造升级。一方面,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了一批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目前,已建成1200多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全球172家“灯塔工厂”中有72家建在中国。另一方面,利用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主要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

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支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创新,新型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扩大、使用成本降低,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典范。我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集聚。2024年1月至11月,集成电路出口额突破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

未来产业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快速涌现。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量子技术实用化加速。可控核聚变领域和超导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贡献了超导磁体和屏蔽毯等关键组件。深海深空探秘成效斐然,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具备11000米的钻探能力和全面的科学实验功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样品,这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带回月球样品。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显著提升。高性能材料(如航空合金、碳纤维)、高端零部件(如精密轴承、智能传感器)、基础工艺(如先进制造技术)、基础软件等进一步突破。芯片制造、高端装备、基础软件、新能源等领域的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产业安全和自主可控能力显著增强。多元化、分层次的供应链网络不断丰富,对国际市场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融合度更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步提升。

2025年,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长期向好态势,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凝聚各类资源要素,锻长板、补短板,激发经营主体积极性,努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引擎,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实绩,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创新组织模式,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原创性技术突破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强化技术变革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催生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建立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二是集聚各类资源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创业服务机构合作,促进经营主体快速涌现和迭代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以高质量经营主体建设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优化资本、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以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和资本市场的多方联动共建现代化产业生态。

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体系,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利,营造敢想敢干的创新创业环境。以高水平开放营造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深度参与全球技术合作、产业合作、环境生态合作等,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技术合作与国际交流。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

持续释放消费市场潜力

2024年,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1月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万亿元,同比增长3.5%。大宗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需求旺、增势好、活力足,消费市场亮点不断涌现。随着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落地落实,扩大国内需求各项举措形成合力,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将持续释放。

大宗消费快速增长。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领域产品销量快速增长,成为消费市场新亮点。随着2024年3月和7月两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发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绿色家电等产品的消费升级需求加速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热度逐渐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11月,限额以上家电和音像器材、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2%、10.5%,其中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速连续3个月保持在2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商品零售额增速。

服务消费热度上升。随着促进服务消费系列政策逐步落地,服务供给逐步优化,服务消费动能不断激活,叠加假日经济效应,文旅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体验式服务消费保持了较高热度。2024年1月至11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4%,增速比同期商品零售额高3.2个百分点。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42.37亿,同比增长15.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从黑龙江哈尔滨,到新疆阿勒泰,再到山西大同,跟着短视频、影视剧和游戏去旅游成为潮流。商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演出市场热度显著上升,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7.33万场,同比增长16.27%,票房收入208.10亿元,同比增长41.10%。

数字消费创新加快。伴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应用,数字消费加速崛起。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短视频电商、即时电商等模式多元化发展,网络零售增长明显加快。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7%。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用户数分别达10.7亿、7.3亿和5.2亿。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上线4天之内全平台销售破千万,并吸引了广大海外消费者。数字化可穿戴设备创新更多使用场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实现与人对话互动、回答问题、协助创作,数字产品、服务和场景的不断涌现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国潮消费大放异彩。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崛起,中式美学日益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各类消费场景中,国潮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在服装时尚领域,国潮品牌通过将刺绣、祥云、龙凤图案等中国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时尚服饰。2024年1月,山东曹县汉服销售额9.2亿元,其中,马面裙销售额约4亿元。在美妆护肤领域,国风美妆迅速崛起,一些品牌利用中草药配方,结合现代科技,推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护肤产品,销售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家居家装行业,“新中式”风格成为热销款,在电商平台上的搜索量大幅增长。具有文化底蕴的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国潮的重要载体,出现全国各大博物馆“考古盲盒”卖到脱销、凤冠冰箱贴“一贴难求”的火爆现象。老字号品牌加快开设首店、旗舰店、概念店步伐,探首店、赶国潮成为消费新风尚。

入境消费迅速升温。2024年暑期入境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倍,可免签入境的14国游客入境游订单整体同比增长1.5倍。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818.6万人次,同比增长48.8%,其中通过免签入境488.5万人次,同比增长78.6%。入境旅游便利程度不断提升,2024年上半年,网联平台“外卡内绑”业务交易金额54.17亿元,同比增长8倍。中国游(Chinatravel)国际关注度稳步提升,一些中国城市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成为TikTok上的热搜。2024年前三季度,重庆接待入境游客76万人次,同比增长222.4%。

展望2025年,随着财政货币等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出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商旅文体健融合的促消费活动创新举办,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进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促进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具体举措落地落实,消费供给和消费条件将不断完善,消费环境将持续优化,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成为牵引投资、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也要促进地区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2024年,各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内在活力,相互协调性显著增强。

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西部地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逐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四川省加快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形成空间集聚的高能级创新矩阵,并统筹实施6个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2024年1月至11月,该省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50.6%、37.5%,发电机组增长27.0%,成都、德阳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大西北、大西南等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1月至10月,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9.1万辆,同比增长108.9%。1月至11月,陕西省汽车制造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7%。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正加快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清洁能源产业高地。2024年前11个月,甘肃省新能源发电量746.51亿千瓦时,占该省总发电量的35.98%。云南、西藏、贵州持续挖掘自身优势,大数据、旅游等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部地区重视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在科技创新、产业赛道转换、以投带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24年前三季度,从经济增速来看,湖北、安徽、河南三省跑赢全国平均线,安徽、河南、江西增幅较上半年扩大。从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积极因素不断显现,工业增速超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新动能在各省工业运行中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安徽、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表现突出,分别为8.8%、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2.3个百分点。安徽工业增加值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在中部地区、长三角地区均居榜首。安徽电子信息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28.7%,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充电桩产量增速均在50%以上。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5.8%,比上年同期提升25.6个百分点。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7%、15.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4%、33.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突出,同比增长155.1%。

东北地区全方位振兴步伐更加坚实。2024年上半年,辽宁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吉林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6%;黑龙江构建向北开放新高地,进出口总额首次超1500亿元;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除煤炭产业链不断延伸外,电力、稀土和多晶硅等产业持续壮大。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连续6个季度高于全国。

东部地区推动产业转移,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创新要素聚集、现代制造业领先的优势,积极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2024年,四川共引进东部企业投资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湖北共引进东部投资项目200多个,总投资达1500亿元。河南和安徽分别引进东部投资项目150个和120个,总投资均超1000亿元。产业转移不仅给中西部地区带去资金和技术,还推动区域间人才流动。2024年,超10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从东部地区流向中西部,其中包括大量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极大地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晓红: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我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积极推进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型经济质量持续提升。

货物贸易质量持续提升。2024年1月至11月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8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增长6.7%。这一成绩反映了我国产业基础雄厚,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国际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25.5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64.1%。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13.7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59.5%,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汽车出口分别增长11.4%、20.3%、16.9%,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占16.7%,这一结构变化反映出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迁态势。从贸易伙伴看,多元化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对前三大贸易伙伴东盟、欧盟、美国贸易额分别增长8.6%、1.3%、4.2%,占外贸比重分别为15.8%、12.8%、11.2%。“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继续扩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18.7万亿元,同比增长6%。从贸易主体看,民营企业作为外贸主力军,进出口同比增长8.7%,占外贸总值的55.3%,其中,出口增长9.2%,占比64.5%。

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成为贸易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我国出台了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现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性对接,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在部分城市开放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外资准入,对相关国家延长跨境旅游免签时间,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等数字贸易规则试点。2024年1月至11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58902亿元,同比增长9%,旅行服务进出口增长73.5%。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主引擎,实现进出口24351.5亿元,同比增长8.3%,占比41.3%,其中出口增长10%,占比57.7%。跨境电商持续高增长态势,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进出口1.9万亿元,同比增长11.5%。

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推动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和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有效提振了外商投资信心和预期。2024年1月至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7497亿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2379家,同比增长8.9%。外资企业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投资。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288.3亿元,占比70%,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合计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超40%。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53.4%和39.1%。

“一带一路”国际投资合作走深走实。我国对外投资与国际产能合作加速发展。2024年1月至11月,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8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01.7亿美元,增长5.1%,尤其是对东盟、中东、中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投资加快。东盟是我国制造业投资最大目的地,数字技术、电子和电气设备、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以及钢铁、纺织、化工、电力、石化、高铁等优势产业不断加大与东盟投资合作,助力东盟国家产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作出战略部署。要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为主线,深化贸易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优势、要素优势和体制优势,促进贸易与投资协同发展、相互促进。

一是着力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培育壮大外贸新动能。把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长营造良好体制机制环境。进一步扩大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零部件、人工智能、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的出口潜力。

二是加快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加快推进跨境数据自由流动等数字贸易规则的试点探索。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跨境电商平台转型升级,构筑全球供应链管理新优势,形成以平台为核心的产业、贸易、创新生态系统。

三是着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外资企业是推动外贸增长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确保外资合法权益,在政府采购等方面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营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外籍人员生活便利制度,确保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

四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对外投资平稳发展。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引导企业布局海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网络等,加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本文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