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介 | 马亮:公众参与协同治水:从“言”到“行”的合供转向

城市大家谈




“治水为民,兴水强国”——持续推进水治理现代化


图片

颜海娜:专题导言

余敏江以系统思维推进水环境有效治理

陈天祥常态化治理:化解“形式治河”隐忧,真正走向“实质治河”

周新民 罗港:技术创新与服务驱动提升治理韧性——基于广州市河长制效能提升路径的经验反思

颜海娜 刘胜磊智能向善:人工智能何以驱动水环境治理现代化?

彭铭刚:韧性治水:水治理体系优化的广州经验

任敏:共同体治水:破解“公地悲剧”的中国经验

马亮:公众参与协同治水:从“言”到“行”的合供转向

戴胜利 余子凡:从“无可奈河”到“百年好河”:未来河湖长制发展的创新探索

于刚强 曾栋:社会组织参与水环境治理的模式、局限及其影响

傅承哲:以民为本: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行为助推机制

唐斌 赖如文 陈雨欣:“多长合一”:山水林田草管理的高效协同何以可能?

彭显耿 叶林:流域善治:中国水资源整体性治理的系统化路径

吴泳钊 刘劲宇:党建引领:解锁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的中国密码

图片

广州南沙(摄影/张永林


【作者简介】
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近些年来不断探索与发展的河长制,成为河湖水治理的关键机制。河长制既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也突出人人都是“河长”的治理理念。作为高质量水环境的受益者,居民乐于“亲水”“戏水”,也会身体力行地参与保护水环境。作为受污染水环境的受害者,居民会采取各种方式维护权益。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参与河湖水的巡查、反馈、报告和传播工作,为推动河长制建立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条件。


从全国各地河长制的推行情况与成效来看,公民参与可以显著降低河长制的运行成本,提升公民爱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并打造河湖水治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指出,公民在面对令人不满的公共服务时,他们的选择包括退出(exit)、呼吁(voice)、忠诚(loyalty)、漠视(neglect)等方式。首先,退出意味着公民会“用脚投票”,在认为无法改变现状时选择离开。其次,呼吁指公民会发出诉求和集体抗争,争取通过行动来推动政府重视和改善公共服务。再次,忠诚则意味着公民坚信政府会改变并改善,因而会搭便车,而不会主动发声或采取行动。最后,漠视则是沉默的大多数会做出的选择,这可能会导致公共服务陷入僵局。显然,河长制需要公民呼吁,而不是忠诚、漠视或退出。


在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公民参与,而合供、众包、众筹、众创等概念近些年来较为流行。与此同时,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公民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在线参与公共事务,而这也使“开放治理”成为公共管理的新范式。所谓“开放治理”,就是以公民为中心,通过完全开放、智能互联和众包协商而实现的数字利他主义。



来源:城市观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