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几天发布的TDG战术决策游戏,很高兴看到大家在各群和后台的踊跃答题。
总体上,大部分朋友或许是第一次接触,故而大部分的留言,更多接近于战术想定的解题。
然而,正如我之前文章里介绍的,TDG 与战术想定、图上演习、矩阵兵棋、沙盘推演、兵棋推演乃至ROC 概念推演等等,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
战术想定:战术想定是根据作战任务、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战场环境等条件,设定的作战背景和情景。其意义在于为指挥员提供一个具体的作战环境,使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战决策和指挥的训练。
图上演习:图上演习是在地图上进行的作战演习,通常由指挥员根据想定情况,在地图上进行作战计划的制定和作战行动的模拟。其意义在于能够直观地展示作战行动的空间布局和进程,帮助指挥员更好地理解战场态势。
沙盘推演:沙盘推演是利用沙盘模型来模拟战场环境,通过在沙盘上移动代表兵力、装备的模型来进行作战行动的模拟。其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个三维的战场环境,使参与者能够更直观地感知战场空间关系
兵棋推演:兵棋推演是通过使用地图、算子子和一套规则,模拟敌对双方的军事行动和对抗过程。其意义在于强调对抗双方的决策互动,能够提高指挥员的谋略水平和指挥能力。
ROC 概念推演:ROC概念推演与我们的沙盘演习类似,其实也算是一种自由式兵棋,核心是基于对计划全程设计、可能变数与实施核心的提前演练。其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指挥员从系统的角度把握作战规律,优化作战决策。
矩阵兵棋:矩阵兵棋介于严格式兵棋和自由式兵棋之间,它更多的核心在于叙事方法、论点研讨以及多方利益博弈。在这点上,其实不少大学高校做的模联(即模拟联合国)就属于类似的一种变种。
在此之中,战术想定比较与跟TDG 的概念接近,双方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战术场景,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作业。
然而核心上,战术想定更多在于锻炼,指挥员制定计划的完整性、可行性以及周密程度。
而TDG 的优势则在于,它与“真实情况”一样,没有绝对的对错——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战术只关乎是否有效,任何战术问题都可以有无数种解决方式。TDG 的目标正是通过实践来加深这种理解,来最终实现指挥员对战术的掌握。
也就是说,相比于追求计划的完美性,TDG更注重指挥员在“有限时间下所做出的命令,以及这些命令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为什么这么讲呢?
因为在大部分现实中的战斗场景,你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全部的信息。许多时候,你都需要在这些有限,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信息中,提取出一两个核心点。然后迅速做出计划与决策,并在随后的执行中,不断根据局势的变化来进行修正。
这就像早上起床,你老婆说她早餐想吃包子,但你出门逛了圈才发现,包子铺关门了。那在你媳妇起床之前,你就需要决断了,是自己给她现做呢?还是给她换豆浆油条呢?
而这点,也是真实战场上,指挥员经常会面对的局面。
很多人经常会误认为,现在天上卫星和无人机满天飞,似乎战场早已完全透明。然而实际上,即便是现在的俄乌战场上,却也远还没有达到可以单方面完全消除战争迷雾的情况。
就此, TDG 最本质的核心,只有两条“规则”:
1.时间限制
2.以作战命令的形式给出解决方案
第二条什么意思呢?
就军人做事,讲究斩钉截铁、效率至上,军语使用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你一个班长跟下属说话,总是:“亲,咱们去干对面山头两下,好不好?”
说实话,连长不踢你,劳资来踢。
同样的,你指挥员下个命令,不能墨迹半天:“我觉得,我们机枪手先平移50 米,然后跃进 20 米,再打两轮长点射,再匍匐前进100 米、再屈身穿越 60 米高草灌木,最后在大石头旁边架起机枪,掩护步兵把腰间的手雷取下来,投到山顶敌人的阵地上,好不好?”
MD,打仗摊上这种指挥,得气死。
当然了,大部分朋友其实是将 TDG 做成了战术想定。
但实际上,TDG 核心不在于你想让 1 班、2 班去哪?
而在于,你必须代入指挥员的第一人称视角来下命令。这之中,无论你是否懂得军语,但语言都应尽可能精炼简洁、通俗易懂。
比如“狗蛋,你跑过去左边那坨大石头旁边猫着,然后举枪掩护我们的 XXX 方向,好不好啊”。
就不如"狗蛋,你左前大石,占领位置!”
当然了,军事用语的习惯,需要有一个经常练习的语言环境。与此同时,人在实战中也不可能随时都是绷着的。
TDG 的意义恰恰就在于此,正因为对军人来说,尤其是和平时期的军人。在真正的战争前,大部分都缺乏和医生类似的“临床经验”,为此传统的习惯是按部就班的、是标准化的、是完美的。
而在 TDG的假想背景下,你会被拉入到一个虚拟,却未必一定不会发生的当下场景中。
在这里,你既不应该追求命令句式的完美,但同时又不应含糊其辞,或者是准备做冗长的汇报演讲。
也正因为这点,我在不少朋友的发言中均有二次提问。即,我更注重你在当下事件中的第一反应,而不是寄望于能有一个标准且唯一的答案。
当然了,这些问题在原书的案例中上没有的。
但你要问它有没有可能发生?那就很难说了。
好比说,很多军迷津津乐道的《红翼行动》。在这个战例中,美军一支特战小组在潜伏中,意外俘获了几个牧羊人。
因一时心软,美军特种兵将牧羊人放回,但没曾想这些人通风报信,迅速叫来了大批武装分子围殴美军。
最终,该役美军损失惨重。
当然了,红翼行动的根本失败原因并不在此。
但关于俘虏的这个情景,却是一个绝佳的道德 TDG 案例。
这就像《士兵突击》里,袁朗在选拔老A时,尽管成才各方面素质不错,却依旧让人不敢轻易把后背交给他。
最后一点是,关于TDG,事实上除了官方的基本叙述外。
组织者也可以在其中穿插一些知识点的补充。比如在下面一张聊天中,难道不正是科普弹道学的大好时机吗?
反过来说,即比如我们看美军的条令,无论是设伏阵地的阵型,亦或是伏击的流程,美军均制作了一系列规范化的SOP。
这些流程当然对于部队在日常应对突发情况时,有规范其处置和降低低级错误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如果善加学习与利用,却未尝不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比如,在黄昏伏击这个案例中,我们很明显能看到,无论是美军的历史案例或者是官方分析中。均强调该部在受袭后,主动向西侧进行了反击,并最终击退敌军。
然而,如果作为伏击一方,再把计划往前推进一步呢?
即,如果我们首轮射击,并非就一定追求把美军全歼或者说重创,而是通过袭击激怒对手,再将其引诱到一个更便于我方武器和人员发挥的伏击阵地,那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呢??
又或者说,当我们不尝试在第一次袭击,就重创敌军。而是待将其主力吸引开时,再以一支精干小队,从另一个方向对剩余的孤立弱敌进行攻击,那是否会更容易获得战果呢??
要知道的是,如果敌我双方武器相差不大,那通常的伏击流程问题不大。然而如果敌我兵力乃至武器悬殊,就必须进一步通过斗智,来弥补差距了。
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岂不也是TDG所带来的另一个思路?
无论如何吧,接下来,我还会继续更新关于TDG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如果你实在追求一个确定的答案,那也欢迎关注我后续即将发布的分队级兵棋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