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今天我们要聊的这本书叫《医院是座动物园》,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让我挺惊讶的。读的时候,感觉作者的视角也很特别,用王戈多老师的话说,他是医院的局外人,不是医生,但有一些医学常识,不是患者,但天天在医院待着,也不是家属,但他又那么真实地体验着患者的悲欢离合。想先请戈多老师聊一聊,为什么称自己为医院的局外人?又是在什么契机下写下了这些生死故事?
王戈多:医院是有一个鄙视链的,比如说,外科会鄙视内科,内科会鄙视行政,行政会鄙视后勤,我是后勤人员,所以我称自己是医院的局外人。这可能也和我的性格有关,我的性格里一直有一种疏离感,即使是关系再好的人,包括我的父母、妻子,我和他们也都会有一种疏离感。比如说,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谈话,我会有一种有点疏离的神游物外的感觉,这是一种天生的疏离感,无法压制的,所以我称自己是局外人,不单是医院的局外人,我有时甚至会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王戈多:对,有点儿那种感觉。我和一些作家也聊过,发现有些人也有这种感觉,觉得自己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比如刘慈欣。甜菜:以这种局外人的身份会更容易冷静、旁观地去看待医院里发生的那么多生生死死的故事吗?王戈多:是的,我写这系列书稿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不做任何的价值评判,不去评判谁对谁错,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是经历那个事件的本人,是没有办法去评判他的对与错的,也没有办法对这个事做价值评判。甜菜:今天我们的另一位嘉宾是叶小果老师,他前不久刚出了新书《蝴蝶之家》,这本书也是一本非虚构作品集,讲述了10位普通人的故事,其中也有和医院相关的话题,比如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等,叶老师您可以介绍一下这本书吗?叶小果:《蝴蝶之家》是一本口述史,里面有好几个故事是关于医院的。其中与书名同名的一篇《蝴蝶之家》是写孤残重绝症儿童的,“蝴蝶之家”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国内第一家儿童舒缓护理机构。这个故事最早发表在《读库》这本MOOK(杂志型图书)上,文章发表后,《读库》的主编“六哥”张立宪为蝴蝶之家发动了募捐,读者朋友们捐款了66万元,那种感觉就好像我的文章产生了一场“蝴蝶效应”。甜菜:书名背后总是有故事的。一开始,我们也谈到《医院是座动物园》这本书的书名让人有点惊讶,在读的过程中,我渐渐理解了这本书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里面很多故事都有动物的形象出现,戈多老师可以给我们讲一讲这本书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名字吗?王戈多:最早的时候,这本书叫《万物刍狗》,取自老子《道德经》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后来交给编辑的时候,编辑觉得这个书名过于文艺了,就改了现在这个名字。书稿最早有110多篇,最后选了88篇,这里面大半都用了动物作比喻,但并不是要用动物来喻人,主要是想写在极端生死的环境下,人会显现出来的那种动物本性。比如,书里有一篇写一个毒贩的非正常死亡,他得了脑出血,躺在床上。脑出血的病人会有嘴里吐泡泡的症状,就像一条被钓上来的鱼在那儿吐泡泡一样。还有一篇写一位老中医因为突发性疾病没抢救过来,马上要过世了,他家所有的孩子都在门口一直转,感觉就像一群老鼠一样,因为他们就想让这个老人家能醒过来,哪怕只有五分钟、十分钟的时间,好把他手里的几个秘方给传下来,只要传下来就是钱。甜菜:书里还有一篇给我印象很深,用了老虎这个动物形象,篇名叫做《谁杀了那个女孩儿:毒于虎》,戈多老师能否谈一谈这个故事?王戈多: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所乡镇中学的宿舍,在那儿,一个宿舍大概会住八九个孩子,那个女孩的床正好靠近窗户,夏天睡觉的时候窗户没关,结果睡着后一翻身就从窗户上掉下去了。甜菜:万幸的是那个孩子还活着,肯定是可以救回来的,但也需要紧急手术,费用大概是3万-5万元,因为责任在学校,由学校出费用,也预存到医院了,但她父母就一直拖着,不签字,不想治疗,最后把孩子拉回去了,那是必死无疑的。那对父母考虑的是如果这个孩子没了,他们就更有理由去要第三胎了。王戈多:是的,因为这是个女孩,在很多地方,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还一直存在着。甜菜:除了这种让人很痛心的故事,从您写的很多故事里,也会感觉到,人是有一种神性存在的。放疗科的病房总有一种特别的压抑感,四叔不喜欢这种氛围,天天逗其他几个病人,今天说这个剃了光头的病人像个蘑菇,明天说那个做定位身上画线的像块黑板。病友们大多接不下话茬,但慑于四叔的匪气,敢怒不敢言。四叔的床头挂着病历卡,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低分化小细胞肺癌”。四叔不认识那个“癌”字。
我以为同房病友都对四叔有成见,谁知道后来有个病友可能觉得自己不行了,出院回家,走的时候给四叔留了一千块钱,说:老建,你好好活着,这两个月全凭你了。其他几个病友出院时,也都给这个一直取笑他们的中年“土匪”送了点东西,表达这几个月以来的感谢。我看着他们如游鱼一般走出那扇门,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的再没有回来,有的回来已是病入膏肓。
人对人的“处置”
甜菜:书中这么多故事,有没有哪个故事至今仍让您印象深刻的?
王戈多: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个关于毒贩的事,发生在我2017年下乡的时候。他就住在我下乡的那个村里,患有重度的风湿性关节炎,他身上所有的关节都是扭曲的,睡觉只能把两条腿勾起来,以一个斜的N的形状去睡,身体根本无法展开。我们看影视剧,毒贩铤而走险是因为暴利,但这个所谓的毒贩,他倒卖一克毒品的利润只有5块到10块,按照我们国家贩毒50克可以判死刑的标准来看,他是可以为了赚500块钱被判死刑的,但为了养家,他就去干这些事。我有时候和他聊天,他说,男人你只有有收入来源,在这个家里才会有地位,如果男的没有收入来源、养不了家的话,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男人的价值就在于被需要。后来,他得了脑出血以后,我就把他送到了我们医院,当时大夫诊断说可以抢救,虽然不敢保证和以前一样,但基本上能醒过来。但你就看,他的几个家属坐在那,包括他的女儿,他弟,他姨夫,互相推诿,也不说治,也不说不治,最后拖了一天的时间,他脑疝了,所谓的脑疝就是大脑已经快溢出头颅了,一旦脑疝,人肯定是没救了。所以大夫说,不行你们回吧,现在已经没有手术的必要了。他家里人就把他拉回去,放到沙河县中医院输液,人的求生欲是非常强大的,输液输了三四天,他的病情稳定了,死不了了,但是肯定也不会醒过来了。最后家属没办法,就把他拉回村里,把他放到寒窑里,村里我们把不生炕的窑洞叫寒窑。他住过去后,每天就是女儿给他送点稀饭喂一喂,在寒窑里他又差不多待了七八十天才去世。他基本上是被冻死、饿死的。但还是那个前提,我们不做价值评判,为什么?从这个案例说,如果当时对他进行施救,他醒过来以后残了,谁来养活他?谁来照顾他?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他自己可能也对活着感觉很累,他之前被派出所带走好多次,他总是对警察说,你赶紧把我枪毙了,我一刻也不想活。王戈多:他一心求死,你是没见过他吃止疼药,因为所有的关节都在痛,每天早晨,半瓶止疼药,他就嚼着吃。还有一个故事,也是我下乡的时候,有一个老父亲,家里有三个儿子,老大早早就辍学了,干木匠打零工,挣点儿钱供老二、老三上学。后来,他的妻子得了脑出血,病得特别重,那时候医保制度还不像现在这么完善,治疗费比较高,这个家庭就面临着家里这点儿钱到底是给母亲治病,还是供两个孩子上学的问题?最后有一天晚上,大哥实在没办法了,就要给母亲拔管,他要拔的时候,父亲来了,说你不能干这个事儿,你还年轻,还要在村里活人,这个事儿我来做。后来他父亲给母亲拔了管,回来村里后,就抬不起头来了,在村里交代不了,对妻子的娘家也交代不了。因为这个事儿,他家老二老三也基本上不和父亲、哥哥来往了。后来,他家两个弟弟上完学出来以后发展得挺好,其中一个还成了太原市铁路局的一个处长,但他得了肺癌。这个弟弟后来说,他是得了肺癌以后,才理解了当时父亲和他哥的选择的,因为得了肺癌,他想的也是,治不好,与其再花钱,不如留给孩子们。所以他回到村里面,和父亲、大哥和解了。
总值班、器官协调员和医疗剧
甜菜:这本书里有一个让我比较好奇的点是,我第一次知道了医院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叫“总值班”,“总值班”还会写总值班日志,日志里的故事也是千奇百怪的。戈多老师,在医院,总值班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王戈多:一个医院只要设有急诊,就必须有总值班。我们医院是1953年开的,总值班这个岗位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了。除了工作日早上8点到12点、下午2点半到6点这两个时段不需要总值班,其余时间,也就是中午12点到下午2点半,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晨8点,总值班永远会有一个人在。总值班的作用,就是在非工作时间履行行政职能。打个比方,比如急诊来了一个三无病人,无身份信息,无家属陪同,无法交流沟通,需要救治,你不能让大夫来签这个字,总得有人负这个责,就由总值班来签这个字。另外,去急诊,有时候会出现推诿病人的情况,这时候去找总值班,总值班就会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医院的一个原则,是不允许往出推病人的,为什么?尤其是三甲医院,患者既然来了这儿,这儿已经是他最后的保障了。用我们院长的话说,哪怕死也得死在急诊,不能死在半路上,死在半路上家属是无法接受的,得病死人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半路上出事,这个是无法原谅的。所以,总值班就是在非工作时间履行行政职能,这个权力还是挺大的,包括签多少钱的单子,最后临床都要认。甜菜:您担任总值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特别的患者?王戈多:这个就太多了,有一个事儿让我觉得有点儿温馨又有点伤感。那天,我正好是总值班,就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打电话过来,我说你有啥事,她说没啥事,想咨询点问题,然后我就给她解释。但她一直在和我聊,我说,老人家,这个是值班电话,老占线不行的,我得挂了。挂了以后,她又打到另一个传真的电话上,当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没什么患者,我们就一直聊了有两三个小时,老太太才终于把电话挂了。最后,老太太说,我给你转点钱吧,你把你手机号给我。王戈多:对,我说老人家,不能这样。这位老太太原来是一个厅局级干部,退休了,有两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儿子在国外工作,几年才回来一次,上一次见面还是老伴儿去世,另一个女儿在北京,一年也就过节放假可以见一下,所以,她一个人很孤独。这之后,有时候我就想,因为我也有孩子,培养孩子到底是优秀好,还是不优秀好,培养得优秀了,是给世界培养的,如果我孩子不优秀是不是也挺好的,至少可以膝下承欢。养老,以后肯定会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甜菜:在这本书里,也看到了您写了各种各样的医生,看到了在他们身上存在的人性真实和残酷的一面,其实医生也是人,虽然在医院见多了生死,但是他们也会有困扰,得抑郁,有的医生得了绝症选择了自杀,所以也想请您分享一下,见惯了生死,有没有影响医生们的生命观和死亡观?王戈多:这是肯定有影响的。在医院,我很喜欢和老主任们聊天,每个老主任都是一个故事。比如,我们医院急诊科的主任,那是看生死看得最多的主任之一了。他之前和我提过,他最后悔的事情,是他老母亲病重时,选择了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就是人已经没有自主呼吸了,要从喉咙这里切开插管辅助呼吸。他说,那时候他已经知道完全没有抢救的必要了,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这么做,想争取一下,最后的结果也还是离开了,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你说他看透了没?他天天看生死,他看透了,但他看破了吗?没有,他连他父母的生死都没有看透,更不用说他自己的生死。医生就是生活在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面对患者的时候,是医生,如果他自己家里面有人生病,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患者家属,有些选择也并不一定多么理智,这不是完全由他的职业或学识来决定的。甜菜:这本书里还出现了一类人叫“器官协调员”。大家听说过器官捐献、器官移植,但可能没有直接见过器官协调员,叶老师的《蝴蝶之家》里,也写到过一个器官协调员的故事,叶老师能和我们谈谈这个器官协调员的故事吗?叶小果:在《蝴蝶之家》里有一篇叫做《生命摆渡人》的故事,讲的是器官协调员的故事,器官协调员就像医院、患者还有捐献者三者之间的一个摆渡者一样。在医院、捐献者和受捐人之间设置器官协调员,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捐献人和受捐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是避免后续可能产生的矛盾,所以,受捐者和捐献者基本上是不会认识的,有些捐助人请求能不能和受捐人建立一个联系,如果可以见见面,他就能想起逝去的亲人,但这在制度中是不允许的。这位受访者做这个工作已经做了几十年,平时是24小时不关机的,有个背包,随时准备出发。因为器官捐献通常是非常紧急的,不同器官有它的时效、最佳移植期限,而有些捐献还是异地的,比较远的。比如,上次有个新闻里说,从广州到深圳,直升机30分钟就送达了。器官捐献是一个特别功德无量的事情,有时候一个捐献人可以拯救好几个人、好几个家庭。在分享时,这位受访者还提到一个现象,就是高学历的、城市里面的人群捐助比例没有低学历的、农村出来的人群高。甜菜:戈多老师,在书里也分享了器官协调员相关的故事,特别触动我的是,在那个故事的结尾,您说,您也去做了捐献登记,能谈谈您接触过的器官协调员吗?王戈多:我一直认为,在器官捐献上,很多事情是不能靠觉悟的,要靠制度来保障,我们国家也考证、了解过欧美发达国家是怎么来保证器官捐献的。据我了解,目前国内每年差不多有几十万例器官缺口。而现在最常见的器官捐献是什么?是妈妈给孩子的捐献,一年大概有40万例,捐赠肾脏,因为肾脏是两个,捐一个另外一个还可以正常使用。而父亲给孩子的捐赠数是2万例。所以为什么说母亲伟大,是她完全不会顾及自己的身体,不顾及生命地爱自己的孩子。器官协调员隶属于各个省的器官调配中心,器官调配中心一般是红十字会下的一个单位,为了避免存在的风险,都是由调配中心来决定哪儿需要。这个过程的花费巨大,基本上一台手术要六个人来做,这六个人也得养家糊口,费用从哪儿来?只能是器官移植,由受捐者来出手术的费用等。还有直升飞机的往来运送,这里面都是成本。刚才叶老师提到,高知人群捐献的比例要小于农村人,为什么?我想这里是有一定的经济原因的。器官捐献是无偿捐献,名义上是不可以给钱的,但是会补偿一些丧葬费,以丧葬费的形式给到一些补偿。我没有做过专门的调查,但可能这里面有一定的关系。甜菜:书里还吐槽了不少医疗剧,尤其是国内医疗剧里“知名”的保大还是保小的这种桥段。王戈多: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会出现的。按照医疗原则,如果有危险,孕产妇肯定是优先救的。甜菜:也发现医院还有一个常客,就是警察,书里出现了几幕是医生在诊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就会报警,警察来破案,有点像医疗悬疑剧,但这里悲剧居多。王戈多:我们总值班有一个规定,如果遇到枪伤、刀伤、中毒的,不管是哪种中毒的患者,比如百草枯(一种农药),哪怕是食物中毒,也都要报警。王戈多:也要报警。中毒最常见的是集体性中毒,这种大家平时感觉好像不常见,但在我们医院,一年总能遇到一两次。有一次我在总值班的时候,来了七八个工人,是灰老鼠中毒,就是肤色变成灰色的了,跟灰老鼠一样,是在工地上亚硝酸盐中毒引起的,炒菜大叔把工业盐当食用盐给撒进去了。工人中毒以后,老板可能答应了会给大家赔偿,所以我要他们的身份证号打算报警的时候,工人就说,你不能报警,你要报警,我们立刻就走,警察来了也找不见人。就只能先把他们安抚下来,让他们先住下,再想办法报警。甜菜:大家喜欢看医疗剧,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其实对真实的医疗环境并不熟悉,只是生病偶尔才去医院,而且医疗剧整体给人的感觉也很治愈、温情。王戈多: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医疗剧是《豪斯医生》,这个医疗剧很经典,确实体现了美国医疗的特点,而且会让人感觉到人类的基本感情是相通的。我看着那个五十多岁的老主任,大半夜护送病人过来,寒风中满头大汗,还得接受家属的质疑,突然想起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八个字。
——《医院是座动物园・上什么山唱什么歌》
说到医疗剧的治愈、温情,很多人说,看我这本书总觉得比较灰暗,我来解释一下,在我工作中,遇到的95%以上的事情都是很光明的,大部分的故事都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但这样的东西写出来一是没有故事性,二是写出来不足以让我们警醒。我们只有凝视深渊的时候,才能反思自己,同时,我们要去面对生死,就是让我们到最后那一刻的时候有一些心理准备,不至于过于失望或过于失落。所以,这里面写得很多事件都是我遇到的一些极端事件,但更多的都是非常温情的。
王戈多:面对死亡,农村可能会比城市更豁达一些,因为农村有四季轮回、四季更替,也会杀猪宰羊,人们对生死要看得更透彻一些。比如我的爷爷、爷爷的父亲,他们都是在很早的时候,自己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给自己选坟地,我和我父亲也会谈死亡,他有时候会跟我开玩笑,说等我不在了,你就把我埋在哪儿哪儿,地儿都指好了,还说旁边有个地儿,是你的。我觉得更早去接受这些的话,可能会更从容地面对死亡。在更远的古代,我们的先人是不忌讳谈死亡的,有些皇帝一登基就开始选陵寝,但现在死亡好像慢慢变成了一个有点禁忌的话题。
山西之前是有临终关怀中心的,在肿瘤医院,开了一段时间,效果一般,很多人并不愿意在临终关怀中心走完最后一程,要么还想抢救一下,要么想回到家里自生自灭。真正能得到临终关怀的人是很少的,我曾经见过一个老爷子,他得了重病以后,医院问他还有什么心愿,他说我只有两个心愿,一是让我在家人跟前去世,二是能尽量避免痛。所以,现代医学有设置疼痛科,其中一个分支叫癌痛,癌痛据说是非常痛的,之前我的一位亲人患肺癌去世前,我去看他,那是夏天,他说风吹到我身上就和刀子割一样,估计那可能是一种神经痛,非常非常的痛。我一直觉得临终关怀是一个需要大力发展的学科,但国内临终关怀发展得整体都一般,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个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凸显。叶小果:最近我做了一个采访,很有触动,这个采访对象是过来参加肯道尔国际山地电影节的一位女嘉宾,也是中国洞穴探险的“一姐”,探洞在户外运动中是危险系数最高的五种运动之一。她从2004年开始这项运动,到现在有20年了,刚开始从事这项运动时,她说,对生死、对风险是没有什么预知意识的,看得很淡,但越是做探险,她越来越看重安全问题,她觉得,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人还是要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可以有更多机会去感受、去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王戈多:我自己的感悟,就是要把自己的期待值降低,你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治病也是如此。我们现在总觉得技术发达了,能移植心脏、移植肝脏,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发达,很多的病,尤其是大部分癌症,除了像乳腺癌、宫颈癌这些可能预后比较好,像肺癌、肝癌这些预后都非常不好,万癌之王胰腺癌,一年的生存率可能只有15%。我们要降低对医学的期待,很多问题医学仍然是解决不了的,包括感冒,这都几千年了,我们现在的治疗方法主要还是喝开水、吃药,减轻点症状。所以,我们不要对生活有太大的需求,去活好当下。昨天我来成都去机场的路上,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他的老父亲是看着我们长大的,前天还好好的,昨天早晨上了个厕所就脑出血了。老年人生活的变故总是突然的,从好好的到不能行动、说不利索话往往都是很快的一个变化。所以,我们要降低自己的期待值,把当下的每一天过好,把自己身边的人,父母、子女、妻子、爱人、朋友们安顿好,好好地和大家相处,这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