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苎麻史
苎麻在大竹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东晋常璩于永和四年到十年编《华阳国志》的《蜀志》载:“其宝则有……桑、漆、麻、苎之饶。”《巴志》有“桑蚕麻苎……皆纳贡之”。临江(今重庆市忠县)、安阳(今四川南充)二郡各有……桑麻丹漆布帛……足相供给”记载。当时大竹未置县,但其地理位置在“巴”的范围和在临江、安阳二郡之间。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大竹县志》载:“麻漆以异地各良”“故择其最多者,略举一二:苎麻、靛……茨竹、斑竹。”清道光壬午年(1822)《大竹县志·卷三十九》云:“竹地膏腴,人民富有,衣食滋生,麻稻为首。”把麻列为大竹农作物之首。其商贾编又云:“邑产苎,行巴渝,四方之商,辐辏来集其业贾者,聚于城市,散于乡里,所货之物,皆日用所必需”。
民国十七年(1928)《大竹县志·卷十二》云:“竹地多麻……而县属土皆宜麻,为出产大宗,或以织粗、细麻布,制成漂白及印花蚊帐,贩运络绎,远至沪、汉、西安、云、贵诸省,销售甚广”。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统计,大竹苎麻种植面积达到2.56万亩,占熟地面积的4%,全年产量1.59万担。
历史上,大竹人手工纺织以麻布为主,全手工麻布纤维长,结成织物冬暖夏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故而被称为夏布,曾被历代列为贡布,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
20世纪50年代,大竹县被国务院命名为“苎麻生产基地县”,大竹苎麻作为特色农业经济作物赴中国农民馆展出,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大竹农民代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竹县把苎麻生产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来抓,使苎麻生产得到迅猛发展,苎麻产量、面积跃居全国产麻县之首,常年苎麻产量占全省40%左右,全国10%左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竹县建立起“大麻纺厂”“二麻纺厂”“三麻纺厂”“江水麻纺厂”等一批麻纺加工企业,由原来手工作坊进步为机械加工,随着麻纺企业生产技术、质量大幅度提高,麻制原料﹙半成品﹚远销国内湖南、湖北、陕西、贵州、云南、江苏、浙江、上海、广东、香港等地,国外苏联、韩国、日本等国家。80年代中后期,苎麻生产进入鼎盛时期,苎麻种植最高年份(1987年)面积达近30万亩,产量2万吨,产值2.05亿元;麻农总收入最高年份(1986年)达1.3亿元,成为大竹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大竹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致富,先修路,富了还要富,苎麻是棵摇钱树”。苎麻的广泛种植有效地保持了大竹的生态环境。
进入90年代后,全国苎麻市场疲软,大竹县委、县政府引导麻农重推苎麻品改,淘劣扩优,苎麻单纤维支数达到1800—2300支,苎麻面积保持在15万亩左右,面积、产量仍位列全国之冠。1991—2000年,大竹苎麻品种质量不断提升,每年以4000亩—6000亩规模逐年轮换,到2003年全县优质率达86%。2004年,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大竹县“中国苎麻之乡”称号。
2010年,大竹县获中国纺织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优质麻纺原料基地。2012年始,大竹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苎麻基地建设和品改项目。苎麻品改给广大麻农带来真正实惠和利益,促使麻农要求品改、自觉品改,到2012年共建优质苎麻基地20万亩,全县总面积达22万亩,品改后优质率提高到96%。同年,“大竹苎麻”荣获“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石河镇获“全国优质苎麻之乡”荣誉称号;金桥麻业有限责任公司荣获首届“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命名“四川之最”称号、麻纤维纺前加工和纺纱最大规模首强;“蜀锦牌”苎麻布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四川名牌”称号。
2020年7月21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大竹苎麻“一县一业”工作启动会在大竹召开。
2020年,大竹县苎麻产业纳入国家“一县一业”试点,挂牌成立全国首个苎麻产业工作站;成立大竹县苎麻新材料产业发展推进办公室,着力推进全县苎麻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大竹县竹阳苎麻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市级苎麻现代农业园区。
截至2023年,大竹县有麻农4.76万户,种植面积13万亩,约占全国的40%、全省的60%,是全国保持得最好的优质苎麻原料生产基地县。同时随着县内纺织企业不断增加,麻料需求量不断增大,大竹县由原麻基地逐渐转变为苎麻深加工产业集聚地,70%以上的麻料可在本地完成交易。
苎麻是大竹县的特色产业,也是大竹“五张名片”(苎麻、香椿、糯稻、白茶、绿竹)之一。在大竹县,苎麻这一缕“中国草”正迎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变局。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