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珠海校区建设25年 培养超10万名优秀人才

图片

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张恩豪

从建设至今,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以下简称“中珠”)一直在创造奇迹。1999年9月,中大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合作建设中珠,圆了珠海人的“大学梦”;2000年1月,中珠正式开始建设;2000年9月,中珠落成并开学,创造了新建校区从开工到开学的“广东速度”;2015年,中珠启动新一轮全面建设,校园面貌日新月异……

25年来,中珠“向海而生,因海而兴”,与珠海共生共荣,成为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典范,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杰作”。近日,记者来到中珠参加媒体开放日活动,了解这块版图酷似“竖琴”的校区如何再续新音。

交叉学科为人才培养赋能

珠海校区是中大面积最大的校区,总占地面积3.571平方公里。步入海风吹拂的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宛如巨龙的教学实验大楼,仿佛身处一座学术航母与海滨花园之中。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珠的魅力还在于这里引进培育了多位青年珠江学者、教学名师,培养了一批批杰出校友。目前,中珠在校生超1.1万人,教职工1582人,其中专任教师986人,包括两院院士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7人。

学校建设须得“地利”之便,作为毗邻南海的校区,中珠如何利用“天生”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在‘办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发扬中大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学风校风基础上,珠海校区重点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介绍,珠海校区学科布局的集群特征明显,对接珠海“4+3”产业布局,发挥珠海“接天临水依山傍海”的环境区位优势,聚焦“深海、深空、深地、深蓝”,打造了大海洋学科专业集群、电子信息学科专业集群,并加强文理基础学科建设。

学科交叉,是中珠发展的关键词。例如,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优越的海洋科研条件、深厚的海洋研究历史,积极推动海洋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人工智能+深海”“人工智能+大数据”“人工智能+医学”;加强人文社科力量协同,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开展深入的区域国别研究和高端研究人才培养,构建覆盖本硕博的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体系。

哲学系(珠海)是中珠特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自建系以来,我们确立并凝练了‘跨学科、重比较、国际化’的特色,着力培养复合型高水平哲学人才。”哲学系(珠海)主任、中大“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陈建洪表示,该系在近几年新增了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元伦理学等前沿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打通本硕博课程,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跨学院、跨专业选课,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跨界与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化办学为学校聚能

“珠海纳百川,有容乃中大”,中珠在建设伊始就具备了开放的气象和国际化的办学格局。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中大发挥珠海毗邻港澳面向世界的开放前沿优势,积极推动珠海校区与港澳和国际的交流合作。”高松介绍道。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就是国际化合作的成功典范。该学院由中大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成立,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核领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前,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紧缺人才,已培养出500多位中法合作硕士,其中84%的毕业生在一次就业时选择留在本领域。2023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中山大学时,曾在演讲中称赞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是中法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

国际化办学离不开国际化人才。近年来,中大通过“预聘-长聘”制,按照“高水平、国际化、少而精”的原则,从全球范围内选聘了众多优秀人才,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国际学术经验。

以哲学系(珠海)为例,该系共引进60多位教师和科研人员,全员三分之二以上来自海外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该系通过全英课程群建设,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内外高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开设专业全英课堂,配备资深或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学生前沿学科知识。

高松校长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发挥珠海的城市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与全球高校的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借助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等平台,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不断提升珠海校区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海洋科研优势为学校蓄能

在浩渺海面上,一艘有着独特流线型外观的科考船停靠在珠海高栏港三一海工码头,它便是被工作人员亲切称呼为“海洋新物种”的珠海云号。

作为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具备海上“智能敏捷立体海洋观测系统”调查能力,同时还手握着多项第一:第一张中国船级社智能航行传播证书,第一套全国产混合动力及吊舱推进系统等。据船长孙福泉介绍,2023年9月珠海云正式入列至今,已圆满完成了20余次考察任务,最长航行时间超过30天。

船舱之内,张贴的两封分别来自中大大气科学学院和物理学院的感谢信吸引了记者目光。信中写道:“珠海云号科考船以其卓越的科考能力、先进的探测设备以及智能化的设计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福泉表示,这不是个例,众多中珠师生曾登上珠海云号参观学习,深入了解海洋科考的魅力。

而依托大气科学学院管理的海洋科学考察中心所负责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也吸引了不少中大学生参与其考察实习任务,在船上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技能。2024年“中山大学”号海上作业时间超过230天,航程超过2.5万海里,科考区域涉及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

作为大国重器,“中山大学”号同时还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获批珠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被誉为海上“移动校园”。

中珠还拥有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等一系列先进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戴永久表示,南方海洋实验室与中大海洋学科群在中珠形成了融合的、一体化发展的海洋科技创新基地。“中大和南方海洋实验室培养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才,加速提升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力争建设成为代表国家水平的海洋科技战略高地。”

校地协同创新向社会释能

作为与珠海“同生共存”的大学,中珠一直致力于深入对接珠海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更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珠海校区成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创新引擎”。最近5年,中大每年有超过70%的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很多人进入了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福祉高度相关的行业或者领域。

珠海正处于产业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阶段,新兴的科技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不断涌现,同时文化旅游、会展等服务业也蓬勃发展。中珠培养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凭借其跨学科知识结构,为不同产业提供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智力支撑。

高松提到,中大正在积极参与以珠海市高新区为核心的珠西科学城建设工作,拟在3-5年之内建成高水平珠澳转化医学中心及珠澳转化医学研究院,以此为牵引支撑带动珠海市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医疗人工智能等大健康产业发展。

经过廿五载的建设和砥砺发展,中珠已成为办学水平一流、环境设施优良、文化氛围浓厚、管理模式日趋成熟并充满特区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滨海校区,已为社会培养出逾10万名优秀人才。

高松表示:“未来,珠海校区将为珠海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提供支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珠海校区必将在中大新百年里再谱华章,继续成为珠海的亮丽名片和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