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的“银龄志愿者”你身边有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 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如今,陕西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走出家门,成为志愿服务的一员,成为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利用所学所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近日采访了3位社区里的“银龄志愿者”。

数据

陕西46.3万名老年人参与“银龄行动”

其中有3000余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参与“银龄名师”乡村教育服务活动

1万余名老科技专家深入基层宣传宣讲1.3万场

1.2万名老医务工作者开展义诊活动930场

陕西还成立各类“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有35万名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扶贫济困、矛盾调解、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90岁

李均让:用快板传递正能量

“人到老你不要烦恼,忧愁多了催人老,常锻炼能抗衰老……不要攀不要比,咱可不要自己气自己,少吃点盐、多吃点醋,少打点麻将多散步……”2024年12月18日下午3时许,西安市红缨路附近的朱雀佳苑小区里,90岁的李均让正给小区里晒暖的老人们表演快板,他通过幽默且富有哲理的语言,向周围的老人传递着正能量。

曾在华东军区司令部当报务员

1934年,李均让出生于陕西蓝田农村家庭。1951年,在学校动员下,刚初中毕业的李均让和十几名同学选择参军入伍。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发报收报。从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华东军区司令部当报务员。

1959年,李均让从军队转业到上海市安装公司工作,后调回西安,开始在陕西省设备安装公司工作。

李均让1961年结婚,爱人马玉芬是公司劳资科同事。如今,他们的两女一儿均已成家立业,孙辈们也都很有出息。不论是儿子媳妇还是女儿女婿,对他们老两口都非常照顾,让他们真正享受到了晚年的幸福和欢乐。

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

带领老年志愿者服务社区居民

1994年,李均让退休。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选择发挥余热。他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带领老年志愿者队伍,服务社区居民,帮助身边的人。

“我不想给社会添麻烦,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还有些力气,还能做些事。”2007年起,李均让担任公司离退休第一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17年。

李均让年轻时便喜爱快板,退休后,他并没有放弃这项爱好,而是将其融入到志愿服务中。在社区活动中,他常常自编自唱快板,讲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传递生活的力量与希望。他的快板不仅讲述着生活的琐碎,更融入了许多正能量主题,鼓励社区居民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每当有机会,他就会在社区中表演快板,用这种方式传递着生活的乐趣和对大家的鼓励。

如今,李钧让是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红缨社区2023年组建的“红·星汇”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队长。2024年,90岁的李均让被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红缨社区评为优秀党员。他微笑着说:“我觉得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为大家服务的人。大家一起努力,社区才会更好。”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 文/图

63岁

郑驰:校园门口守护平安

最近,在西安市曲江第七小学门口,每到放学时分,总会出现一抹熟悉的身影。他戴着红袖标,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流中维护秩序。他是63岁的郑驰,西安市雁塔区曲江街道登高路社区的志愿者。

退休后当上了志愿者

1961年,郑驰出生在兴平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童年在一个特殊的大院中度过。高中毕业后,郑驰进入西北橡胶厂,成为一名炼胶工,后来考取了东风轮胎厂职工大学,毕业后,回到西北橡胶厂。他设计的轮胎成功通过了美国相关机构的检测,为厂里赢得了极大的荣誉。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斜胶胎逐渐被子午线轮胎取代,工厂因资金不足无法完成技术升级,他下岗了。42岁那年,在同学的邀请下,郑驰前往广州,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他在那里过了近20年,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广阔机遇。

2021年,郑驰正式退休,60岁的他决定回到西安生活,因为唯一的女儿已经在这里成家。一次偶然机会,社区发布了志愿者招募信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三年来,郑驰参与了上百次志愿服务,包括护校行动、垃圾分类、文化宣传、疫情防控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名登山爱好者,郑驰每次登山都会捡拾游客遗留的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垃圾。他此前还参加了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的“生活垃圾分类徒步登山拾荒公益活动”。

2024年底,郑驰参与最多的活动是社区护校行动。在放学高峰期,他准时站在学校门口,维护秩序、疏导人流,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尽管这是件看似简单的工作,但他总是认真负责,用微笑迎接每一位过往的家长和学生,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眼中熟悉的身影。

志愿服务让退休生活更加丰富

郑驰感慨,志愿服务不仅让他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还让他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外,郑驰还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发布在社交平台上,逐渐积累了几万粉丝,成为了一名网红博主。

尽管已经做了三年的志愿者,郑驰并没有停下脚步的打算。相反,他希望未来能用更多的方式去帮助社区。“现在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环境保护等,我们这些退休人员完全可以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登高路社区书记党鑫表示,登高路社区志愿者队伍总数153人,其中退休人员24人,“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当中,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不仅能充实退休生活,发挥余热、传递爱与关怀,还能建立更广阔的社交网络,拓展社区参与能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 文/图

86岁

兰玉文:组建“哨子队”护社区安全

为了维护小区治安,兰玉文组建“哨子队”;多年来积极组织和参加陕西省红十字会老年志愿者工作站的各项公益活动,直到耄耋之年,还在努力发光发热。

在农村当过干部

来城里当上家委会主任

2024年12月27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见到了86岁的兰玉文老人,如今,她在家照顾老伴,住在西安市新城区尚朴社区省工信厅家属院。

“我是陕西富平人,从小生活在农村。”19岁那年,兰玉文经人介绍和丈夫结婚,丈夫在西安工作,她在农村拉扯大了两个儿子。兰玉文说,自己性格泼辣,在农村一直担任干部,“久而久之,大家都很信任我,我在村里组织什么活动,大家都很支持。”

1982年,兰玉文来到西安,结束了和丈夫多年的异地生活。“我没有正式工作,但我闲不下,就操心起小区的事,当了小区的家委会主任。”兰玉文说。

2012年,附近的几个小区经常出现盗窃案,兰玉文很着急。“我想了一个办法,戴着红袖章,拿着哨子,在几个小区巡逻,看见可疑人员就吹哨子。有次我正在巡逻,有个盗贼听见哨子声,吓得翻墙跑了。”兰玉文说,看到吹哨子巡逻有效果,越来越多居民自发加入进来,成立了“哨子队”,大家排好班,轮流执勤,治安明显好转了,“随后,我们小区的‘哨子队’成了典范,整个社区的院落都成立了‘哨子队’,为居民的安全保驾护航。”

给乡村学校筹集资金

去儿童村捐款捐物

兰玉文还是一名热心的老年志愿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加入了陕西省红十字会老年志愿者工作站,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我老家的一所乡村小学,条件差,我们经常筹集资金、学习用品给学生送过去。在蓝田县葛牌镇,我们还有一位定点帮扶的残疾老人,筹钱给他安装了义肢。此外,我们每年都会去儿童村,捐款捐物,陪孩子们过节。”

谈起老年志愿者工作站,兰玉文说,这里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上世纪90年代,我们的老站长王文荣通过电台向全省人民发出倡议,希望大家为地震受灾的地区奉献爱心,我和其他一些老年人都是听到倡议去参加公益活动的。此后我们就经常组织公益活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需要帮助的人或者集体的信息,核实情况后,伸出援手进行帮助。”

2004年6月,省红十字会正式接收这个自发的群众团体为其下属基层组织——陕西省红十字老年志愿者工作站。从此以后,这群老年人做慈善工作的动力更大,工作方法也步入正规化,成为全国独树一帜的红十字老年志愿者队伍。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文/图

陕西省红十字会:志愿服务为退休老人带来了积极的体验

2024年12月26日,陕西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部长张艳丽表示,目前全省共有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607支,注册志愿者人数达84670人。

张艳丽表示,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提升,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选择加入志愿者行列,用余热温暖他人,增添社会温暖。他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继续发挥自身价值,他们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对于社区和社会都是宝贵的资源。

“退休老人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还能为社区提供重要的公共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张艳丽表示,志愿服务不仅对社会有益,也为退休老人带来了积极的个人体验和生活意义。通过奉献爱心,他们获得了个人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同时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延续了“老有所为”的理念。

“我们应该鼓励和创造更多适合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活动。”张艳丽说,“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与智慧,也能够让他们在奉献中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

后记

在这些老年志愿者看来,退休并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老有所为”。采访中,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多特别,但正是这些普通的退休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余热生辉”的真正含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区需求的增加,像李均让、兰玉文和郑驰这样的志愿者,正在用他们的余热为社会增添温度。他们的故事值得更多关注,也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这场社会温情的接力中来。 袁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