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简论》重排,马国凡寄语:理解成语忌“望文生义”

图片

《成语简论》增订本(1962年版) 辽宁人民出版社

图片

《成语简论》(2023年版增订重排本) 商务印书馆

编者按:《成语简论》的初版时间为1959年,作者是现今已93岁高龄的马国凡,他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成语研究第一人,书稿是马先生教学心得的概括整理稿,出版之后广受欢迎,曾多次印刷。本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是该书稿1962年增订本的重排本。

明确了为什么要学成语之后,就要进一步从成语的意义、读音、字形三方面来掌握它,其中意义一项更为重要。成语中有许多古代的词和部分古汉语语法结构,不注意就容易和现代用法弄混。

走马观花——“走”是古义,古“走”等于今“跑”。

无稽之谈——“稽”是查考的意思。

惩前毖后——“毖”是小心的意思,“毖后”就是警惕将来。

怙恶不悛——“怙”是坚持的意思,“悛”是改正(过错)的意思,“怙恶不悛”是坚持错误,不肯悔改。

囫囵吞枣——“囫囵”是整个的、不加分析的意思。

草菅人命——“菅”本是一种野草,这里的“草菅”是比喻轻视,把人命看成草一样轻贱。

以蠡测海——“蠡”是瓢,比喻见识浅陋。

有些成语容易写错,其中许多是由同音误解造成的。如将“滥竽充数”误写成“烂鱼充数”。“滥竽”和“烂鱼”同音,“烂鱼”在整体意义上也还说得过去,就是好鱼和坏鱼混在一起也能顶个数。但“滥竽”中“滥”原指水溢出,引申指不加选择、多余的、失实;“竽”是一种簧管乐器。“滥竽”字面上是多余(吹奏)乐器。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其中充数,后来齐湣王即位,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掉。了解确切的含义就不会误写。又如“有口皆碑”误写成“有口皆杯”,“碑”“杯”同音,意思大不相同。“碑”指记功的石碑,引申指称赞、赞扬。“有口皆碑”即人人称赞之意。再如“变本加厉”误成“变本加利”,“厉”“利”同音却不同义。“厉”指猛烈,“本”指原来。“变本加厉”犹见比原来更猛烈,与“本钱”“利钱”无关。

总之,从形、音、义三方面来掌握成语是必要的,对其中字形与音义和现代有出入的地方要特别注意。

学习成语时,应该注意掌握它的整体意义,但是,对一部分成语来说,只掌握整体意义是不够的,必须理解内部成分的意义。否则,就如囫囵吞枣,产生隔靴搔痒之感。

成语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一看就可以懂得它的意思,像“一清二白”“乱七八糟”“颠三倒四”之类;有的成语可能只懂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虽然不太懂,却也可以从已懂部分悟出它的意义来,像“好高骛远”“化险为夷”“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类;有的成语字面意义可以懂,但和成语的整体意义相去甚远,不大容易联系起来,像“鲁鱼亥豕”“举案齐眉”“图穷匕见”“含沙射影”之类。

由于成语的上述种种复杂情况以及学习者本身对成语理解程度的差异,学习时就不能不分别对待了。

一般说,对上述第一种情况的成语,不必逐字推敲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只要掌握整体意义就够了;如若把成语分开来推敲,反而弄得支离破碎,有损原义了。

对上述第二种情况的成语就不能采用前一种办法了。这类成语的意义,虽然可以掌握,终究不够落实。由于对其中个别成分的意义不了解或不太了解,自然就影响到对整体意义的理解。以“好高骛远”为例:一般都知道“好高骛远”的意义是“脱离现实,追求过高的目标”。知道这个意思的人,不一定能清楚地说明“骛”是什么意思。如果能够知道“骛”的本义是马在奔驰,这里引申为“追求”的意思,那么,毫无疑问,对成语“好高骛远”的整体意义理解得会更确切些、更深刻些。记得有个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成语是“无故受牵累”的意思,但为什么城门失火一定是池子里的鱼遭殃呢?这个问题恰恰说明了第二种情况中成语存在的问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池”不是水池子,而是护城河。“池鱼”就是护城河里的鱼。城门失火,当然要就近取水灭火,护城河是离城门最近的取水处,这样护城河里的鱼自然就要遭殃了!所以这类成语的“难点”必须突破,这是掌握这类成语的关键。

对第三种情况的成语来说,字面意义的解释只是了解成语的第一步。这类成语都带有典故性,这就必须了解它的“背景”。从字面上看,是什么东西“含沙射影”呢?是一种叫作“蜮”的虫,也叫“短狐”“射工”“祝影”。据说“蜮”这种虫“汉中平年内,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江人以术方抑之,则得沙石于肉中”。不管事实上有没有这么厉害的虫,作为“暗中害人”意义的体现者的成语“含沙射影”却存在下来了。“暗中害人”的意义是无法单靠字面意义了解的。这类成语只从字面上理解可能产生“望文生义”的恶果。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马国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