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传》:相伴二十余年的“画友”,常读常新

图片

《芥子园画传》(1979年2月发行版)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在我的书柜里,有一套出版于1979年2月的《芥子园画传》,是由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第五次印刷的版本。我的书柜六门七层,不少书都是匆匆读罢便束之高阁,《芥子园画传》却不然。我会时时翻阅这本书,阅读次数不下百遍。对我而言,这套《芥子园画传》不仅仅是本书,它更像是相伴我二十余年的画友,见证我点点滴滴的进步。

初得画传,如获至宝

我在部队大院中长大,院里有离退休老同志长年教授书画,儿时的我一放学便跑去跟着学。或许是因为老师常常鼓励,我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暑假,我闲来无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踩着凳子翻姥爷的书柜,想看看以我当时的身高触不可及的书。踩上凳子后,目之所及的是书柜中间偏上的位置,而那个位置恰恰摆放着书画篆刻等艺术类书籍。我从中抽出一摞书,拿到书桌上翻看。在翻阅了几本书后,《芥子园画传》一下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相比于书柜里的其他画谱,《芥子园画传》所展示的绘画技法更全面、更详细,有的图式虽只有寥寥数笔,却极具美感和表现力。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芥子园画传》中展示了很多当时我尚未学习过的技法,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在我的恳求下,姥爷同意将书送给我。拿到《芥子园画传》这本书后我如获至宝,常常看得如痴如醉。

临摹画传,学习技法

我对《芥子园画传》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最初是追求形似的学习阶段。我按照《芥子园画传》的编排顺序进行分解练习,也就是只画某一元素,如只画树、石。我先是练习了树法、叶法、石法、皴法、山法,继而练习点景人物。我仔细观察样图和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宣纸上照样画下来。当对临多遍还无法做到形似时,我便把硫酸纸覆盖在书上,用铅笔描摹几遍,然后再用毛笔在宣纸上练习。在分解练习较为熟练后,我尝试着将几种元素合在一起,把山石、树木的穿插关系弄清楚。对着书临摹多遍后,我摸到了笔墨技法的一些门径,但还谈不上意蕴,只能算得上形似。

随着对《芥子园画传》的深入阅读,我愈发体悟到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根植于自然,作画者需要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观察,力求画作中表现出自然事物的真实状态和气韵。即使是本无生命可言的石头,也可展现气骨。

讲解画传,教学相长

经过多年学习,我的作画水平得到一定认可,受邀在机关单位、老年大学、北京重点中学开设课程。在课程中,我总会谈及《芥子园画传》,讲解临摹技法等相关知识。

实际上,在讲解《芥子园画传》的过程中,我也收获颇丰。从前自己学习《芥子园画传》时,更多是听老师讲解。当自己站上讲台,为了把《芥子园画传》讲解清楚,需要更完整、系统地梳理、总结《芥子园画传》的相关知识。我尽可能多地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材料,更深入地了解《芥子园画传》产生的历史背景、编纂过程、版本流变情况。同时,我还将《芥子园画传》置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绘画教学发展脉络中,关照其历史价值和作用。由此,我对《芥子园画传》的理解更为深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芥子园画传》所阐述的画法详尽、画理精辟,是一本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韩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