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考公,普通中年人毫无兴趣

全文2686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七个省市公布了2025年公务员考试信息,其中四川、上海、浙江、山东、天津、江苏、北京七个省市放宽报名年龄至40岁,但需满足特定条件。

02然而,普通中年人在35到40岁之间考公务员的难度极大,竞争激烈,录取率仅为1.76%。

03随着经济形势不佳,体制内裁员或转编现象逐渐显现,部分公务员岗位面临降薪和优化。

04事实上,放宽年龄限制的举措主要针对应届硕士、博士生等特定人群,普通中年人难以享受到这一待遇。

05未来职场可能将摒弃以年龄为唯一标准的选人用人观念,为不同年龄段的求职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 / 羽侃(微信公众号:东针)

前一段时间有个关于公考的事情很火,还冲上了热搜。

一直想发点内容,拖到现在。

事情说的是:“公务员考试年龄上限提到40岁”。这事儿火的很莫名。

到我12月中旬重新撰稿的时间为止,暂时了解到的,已经有四川、上海、浙江、山东、天津、江苏、北京七个省市公布了2025年的公务员考试信息。

除了北京,其他六个地方都说,只要符合条件,报名年龄可以放宽到40岁。

不过这个“放宽”是有前置条件的,得满足一些特定的要求。

图片

比如上海,如果你是应届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或者是想报考工会、妇联这些单位的,年龄就可以放宽到40岁以下。

像江苏,普通岗位要18岁到35岁,但如果是硕士以上的应届毕业生,或者是想考村里的党组织书记这些职位的,年龄也能放宽到40岁以下。

其实这事儿早在2024年9月深圳的事业单位招聘时就有苗头了,那时候深圳的好多岗位就已经把年龄要求放宽到40岁。

“很多人”便都盼着国考和省考也能跟着放宽年龄限制。

甚至最好是不设限制。

但不设限,还轮得到普通“中年”吗?

难道真·35岁被裁,40岁考公?

1、被炒热的话题

按我看法,这压根就是一小撮人特意翻炒出来,甚至加把劲炒热的话题。

没有高技术、高学历的40岁“老干部”能干啥?养老吗?

认真翻一下以前的招考公告,这种对特定人群放宽报考条件的事,十几年前就有了,不算新鲜。

大家千万别被话题中那个特别标注的年龄给迷惑了。

实际上,普通人想在35到40岁之间考公务员,简直是难上加难。

这些年疫情和经济形势都不太好,大家都希望能找个稳定点的工作,旱涝保收的那种。

你看,2020年、2021年和2023年,虽然算是国考难度比较低的年份,但整体的报录比也达到了40:1。

就拿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来说吧,总共有261.3万考生进行了报名确认,但真正参加考试的人数只有225.2万人。

就算这样,最终招录的人数也只有3.96万人。算下来,参考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57:1,录取率仅为1.76%。

一些热门岗位的竞争比例,甚至能达到上千比一。

比如2024年浙江地区的国考报名中,有个岗位的报录比就达到了1846:1。

想考上公务员,那可不是光靠运气就行的。你得付出大量的努力和准备。

图片

除开数据体现的客观竞争因素,还有各种人情世故的“比斗”!

越是偏远的乡镇和农村,就越明显。

有些地方,每当村长换届的时候,像是在上演现实版的“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

能当上村长的人,往往都是当地有头有脸、有背景、有手腕的大佬。

普通人?还上年纪了?想都别想,根本没有机会。

再来说说应届生岗位吧,谁家好人会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35岁“高龄”了,不求温饱,不事生产,跑去读研究生、博士,研究“申论”、“行测”?就为了考个公务员?

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糊口的,谁还有心思去上学?

所以普通人考公务员,其实最难过的就是那道35岁的坎儿。

大三、大四那年,参加国考是应届生最好的机会,一旦错过了,后面的路就难走了。

要是再找了工作,交了社保,普通的应届生身份就没了,年龄上去,考公的难度就更大了。

城市、乡镇、农村都一样,年龄、学历、背景,哪个不是拦路虎?

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还能搏上一把,有家庭有的普通中年人,哪来这个心思?

2、体制内裁员或转编

体制内的岗位早已不再是人们口中的纯“铁饭碗”,没本事的人想混日子是越来越难了。

以前,公务员招录有个“35岁门槛”,让很多年纪稍大但经验丰富的人才被拒之门外。

现在放宽这个年龄限制,就涉及到机会的重新分配。

随着经济下行,各行各业都感受到了压力,“裁员”一词,也出现在公务员们的案头上了。

早前,山东那边率先打响体制内裁员的第一枪,裁掉10万事业编人员,直接转为企业编。

有一说一,看到这个数字,我不觉得很可惜,只觉得吃白饭的人还是蛮多的。

图片

具体裁掉哪个年龄段的人群,也没有披露,所以无从得知。但大概率不是那些中年人。

国内的事业单位早就开始企业化改制了,得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关系混日子。

各地财政都因为经济形势不佳而负债累累,连发新债都得靠中央帮忙。这样一来,养不起那么多体制内人员的情况就越来越明显了。

看看这两年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裁员那是常有的事。

体制内虽然不好直接说“裁员”,但也在想办法降低成本,比如追回往年的年终奖,号召公务员去银行贷款给自己发工资……

荒诞事一件件,都很有“奇谭”的味道。

这些都是变相的“降薪”。

早在2018年,中央就出台过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精简人员。

河南那边因为财政收入和支出差距太大,也得靠中央补助,所以也开始了事业单位的精简工作。

他们按照“531”比例来精简,就是事业机构得精简一半以上,事业编制得精简三成以上,其中财政拨款的事业编制还得再精简一成。

图片

这样一来,很多“空壳单位”、“僵尸单位”就都得撤销了。

现在很多省市都在想办法减少体制内的负担,让民营企业来承担一部分人员成本。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裁员和下岗再就业。

只是大家都想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罢了。

一介普通中年人,真幸运考上了,没有实打实的能力,最终也只不过是被“优化”的一员罢了。

况且,按照现在时代发展的趋势,考公也未必是个唯一(很好)的选择。

3、兴致寥寥的普通中年人

年轻人无须觉得压力山大,要知道,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普通。

这所谓的“年龄放宽”,其实只是给极少数人开的小灶。

比如河南、山东这些地方,说是把公务员招录的年龄限制调到了40岁,但人家那是专指应届硕士、博士生。

换句话说,你得是还在学校里头啃书本的高材生,而且还得是今年刚毕业的那种,才有可能享受到这个待遇。

可我们大多数人呢,早就过了应届生的年纪,也早就告别了校园生活。

除了应届硕博生外,还有两种情况下可以突破35岁的年龄限制报考公务员。

一是特殊奖励获得者,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重大工作中获得省辖市市以上党委、政府或省级以上部门表彰的人员。

但这类表彰往往针对的是村官、社区工作者等基层工作者,对于普通企业上班族或灵活就业人群来说,几乎不可能获得。

二是特殊职业人群,如基层乡镇公务员和街道公务员岗位,允许村两委干部以及社区干部在40岁之前报考。

这些岗位往往位于艰苦的西部地区或偏远地区,对于普通城市的打工人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所以,面对现实,承认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没有那些高学历的光环,也没有那么多立功受奖的机会。

这条放宽年龄的路,再普通不过的中年人基本上是走不通的。

年轻人更多还是在和同龄人对有限职位开展高烈度竞夺。

就算真有机会去考的,也得想想自己愿不愿意去考。

毕竟,那些放宽年龄限制的岗位,要么是基层乡镇公务员,要么是街道公务员,工作环境和待遇可能都跟中年人想象的不太一样。

还是要回归理性看待这事儿。

别一看网上说什么年龄放宽了,就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或者觉得压力骤增了。

不过这举措的象征意义还是有的。

图片

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职场正在逐步摒弃以年龄为唯一标准的选人用人观念,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这一变化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相契合的,随着大众“职业生涯”的延长和职场流动性的提升,职场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为不同年龄段的求职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公务员招录放宽年龄限制的举措不断推进,职场的“拆围”“破壁”也将继续向纵深发展。

或许到十年八年之后,年龄将不再是限制中老年获得工作机会的唯一因素。

也就是说,“有机会活到死,做到死”!

本文作者 | 羽侃

审校 | 童任

配图来源 | 百度、网络图片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