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污染产业尝试转身

纺织服装行业一直以来是资源消耗最为密集的产业之一。据联合国环境署数据,该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0%,高于所有航班和海运的碳排放量总和。有预测称,待到2030年世界人口增长至85亿时,服装纺织行业的碳排放量可能会超过石油行业,成为第一大碳排放源。


随着环保与伦理消费意识的增强,服饰行业面临着重新定义“美”的挑战。服装行业供应链长且复杂,企业以自身为起点的ESG实践只是行动的开始,还要带动整个链条的理念更新。

相比To B企业,服装企业离消费者更近,产品是与市场进行直接沟通的良好媒介。如何将ESG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并弥合相关产品供给端与需求端的鸿沟,成为了企业的长期课题。

在2024年12月18日于福州举办的2024年《财富》ESG峰会上,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总经理戴塔娜安踏集团服配采购副总裁林泽强,与贝恩公司全球专家合伙人刘洋,在以“设计思维与可持续时尚”为主题的圆桌讨论环节,分享了对于这些议题的看法和实践。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对话实录。


图片

左起:安踏集团服配采购副总裁林泽强,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总经理戴塔娜,贝恩公司全球专家合伙人刘洋

刘洋:可持续不仅是一种内在美,我们相信它也可以转换成一种外在美。先请二位谈一谈,各自公司做ESG实践的初心和理念。


图片


戴塔娜:鄂尔多斯集团成立于1980年,一路走来很多实践都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有一个小故事——当时我们受邀参加一个关于产品可持续发展的论坛,发现按照一些理论来讲,羊绒碳足迹特别高,对环境的影响特别大。

但我们觉得这与我们所感知到的行业情况并不相符,所以我们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对方说,因为拿不到中国的数据,所以用的都是蒙古国的数据,才得出的这一结论。当时我们豁然开朗,因为蒙古国的牧业还处于比较原始自由发展的阶段,而中国农牧业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我们认为,一定要把这个信息传达出去,把它系统化地做好。在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从集团成立以来,我们做过很多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事情。比如,90年代时我们就去做沙漠治理,以及之后围绕供应链的动作也与可持续发展相关。2018年时,我们决定要以行业为核心,将它作为一个战略去推动。


林泽强:ANTAZERO是我们今年2024年推动的项目,以绿色为理念——首先,做ANTAZERO的目的也是为了响应公司长期对ESG的承诺,我们也有董事会管理这部分工作;第二,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它融入生意之中;第三,ANTAZERO希望可以做一些价值链的改变,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产品废弃再利用,它的logo是一个O形,讲的是整个闭环。

在ANTAZERO店里,除了产品,还有一些材料,每隔一个月会有活动让消费者参与,也有读书角,让大家可以了解更多可持续的知识。做ESG,不是为了做而做,而是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责任和下一代,该去做的事情。

刘洋:在实践ESG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模式升级和转型。特别是服装产品,从设计端到供应端都需要进行绿色转型,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两位如何应对和解决挑战?

林泽强:接手ESG时我说,首先要把基础的事情做好,因为这些能反映ESG到底做了什么,而且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帮人做一件事。除了组织里面,我们还要带动外面的资源。做ESG分scope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scope2(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scope3(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其中scope3是最大挑战点。ESG本身一定要调用现有资源和周边资源,大家有共同目标,可以走更长更远的路。

戴塔娜:我们做羊绒全产业链,从牧场到市场,在这个很长的产业链上,要分析各个阶段发生了什么。比如,在生产加工、零售方面,与大多数服装企业相似,包括最后消费使用环节的碳排放和相关议题,和那么多同行一起,我觉得都不是难点。

对于我们来说,当时很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产业链前端故事梳理清楚,并真实地向外沟通。羊绒受产量限制,属于一个非常市场,你会发现没有太多同行在做这件事,没有太多经验可供遵循,很多都要靠自己去探索。

全世界最大的羊绒生产国就是中国,最好的生产国也是中国,其次是蒙古国,还有中亚一些地区。这样的产业布局下,中国企业需要承担起把它理清楚、讲明白,规划好未来的策略。

我们内部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作为零售业或纺织业从业者,要去理解前端的农牧业,探索更大的农业议题中发生着什么。这对我们而言是挑战,也是有趣的点,我们作为行业外的人,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

2022年,经过两年筹备,我们落地了自己的一个牧场,有更大的空间、自主权和机会去探索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我们与很多牧户保持着密切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取很多关于羊与自然关系的知识,思考如何去看待这种关系,存在于大自然成千上万年的动物,为何到了现在文明社会,会产生被诟病的问题。在这个牧场中,我们做了很多有意思的研究,包括如何提升动物福利、草原的碳汇管理、半荒漠化草原土壤固碳的潜力等。

刘洋:除了供给端,不可回避的还有需求端。调研中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消费者表现了对可持续产品和生活方式的渴求,但在实际采买行动中表现得却又不那么明显,也就是说行动与意愿之间存在一定鸿沟。从二位的角度看,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弥补当中的鸿沟?如何在转型中,通过供给端的转换,变成需求端实实在在落地的商业结果?

戴塔娜:当今市场情况下,能通过可持续议题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和关注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我们不能要求消费者太多。

从整体行业趋势或社会价值观发展的趋向来说,我愿意把它拆解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注意力,时尚行业和服装行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个品牌都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产品千差万别,通过产品做沟通是很有意思的媒介和手段;第二个层面是如何看待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很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产品都在发展初期,品牌需要给予创新产品和技术一定空间,给它一些与市场沟通的机会。

另外,企业和品牌本身有责任去管控好新产品和技术在整个体系中、应用过程中的成本,与市场价格做均衡。而且,我们应该有信心,通过规模化应用,成本会降下来,所以我们内部定价不会给可持续发展特性的产品加更多的钱,更多地是从产品的美和功能性去考虑它在产品矩阵中的定位。

林泽强:我们整合了很多外部资源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比如“山河计划”,与奥运会管理委员会一起组织,以徒步的方式,边走边捡垃圾,并重新生产。今年的巴黎奥运会,我们用这个项目中的回收材料做了领奖台。

除此之外,在产品端,我们也用了不同方式进行沟通。比如,今年生产的一款风暴甲冲锋衣用了再生塑料,整个生产环节可以节省约1公斤的材料。另外还有一款夹克和一款鞋子,都运用了回收材料进行生产,与传统材料相比,实现了碳排放的减少。可能消费者不明白其中的具体意义,虽然三个产品看起来并不多,但按照我们的总产量算下来,可以节省50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与消费者沟通时,我们会说这等于一个人往返上海北京两地256趟,或等于2300棵树吸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消费者建立减排量的认知。有了参与感后,他们也会对我们的产品有更多的共鸣。(财富中文网)

编辑:徐晓彤


在财富Plus,网友们对这篇文章发表了许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观点。一起来看看吧。也欢迎你加入我们,谈谈你的想法。今日其他热议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