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上海科创新地标!1月4日,位于杨浦区淞沪路上的卡拉比-丘广场落成揭幕。主体雕塑为“卡拉比-丘空间”,每条线都是弧形,呈现的是一个六维的开放空间。这与上海数学与交叉研究院门口写满公式的喷泉相呼应,融合了现代设计与数学美感,展现了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卡拉比-丘流形,是以两位数学家欧金尼奥・卡拉比和丘成桐的名字命名的重要数学概念——一种特殊的流形。1954年,数学家卡拉比提出了一个猜想。1976年,丘成桐证明了这一猜想,为卡拉比-丘流形理论奠定了基石。丘成桐也正是因为这一杰出工作,成为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
揭幕现场,丘成桐深情回忆了他与卡拉比之间的故事。“我20岁那年第一次见到卡拉比,他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老先生。我是在图书馆读到他的猜想,他的数学工作非常漂亮,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最美的势场。当时,我的导师陈省身先生想让我研究黎曼猜想,但我的兴趣是卡拉比猜想,因为它能触动我的心,我想要去证明它。”
丘成桐。黄海华 摄
卡拉比-丘流形为何如此重要?卡拉比-丘流形的研究推动了代数几何、微分几何等多个数学分支的发展,为解决其他几何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工具。而在物理领域,不同的卡拉比-丘流形对应着不同的物理模型,其形状和大小会影响粒子的物理性质,如质量和电荷等,为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和物理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此,丘成桐也曾发出“大钧玄秘在,物数竞同归”的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学家发现了卡拉比-丘流形之间的镜像对称现象,即两个不同的卡拉比-丘流形在某些物理和数学性质上存在着惊人的对称关系。这一发现不仅在数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查看原图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