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村事|朱家场镇混寨村(上)

玉屏投稿邮箱:weiyuping1984@qq.com


开栏语

  在岁月长河中,每个村落都有历史故事,它们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照亮了村庄发展的脉络。从即日起,“微玉屏”开设“村史村事”栏目,从历史事件到村落人物,从古老传说到时代新篇,与大家共赴一场溯源之旅,于村史村事中寻根、共鸣、前行。本期一起走进朱家场镇混寨村。



混寨村

  混寨村位于朱家场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16公里,距玉屏县城约4公里。东接谢桥村,南邻红花村,西连杨柳村,北靠洪家湾村。面积7平方公里,共辖小溪、上黄榜、下黄榜、新屋、中寨、草坪、堤背后、上杨柳8个村民组。

图片
《生态梯田》於江摄

  混寨村历史文化悠久。唐武德年间,混寨村以中心寺为起点逐步发展壮大。期间经过多次战乱匪患,延续至今1600余年。

村寨历史


(一)村庄形成

  唐武德年间,一位常年在外游方的和尚路过此地。见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在一片雾色空蒙中透出一股灵气。他找了一个地势较高处坐下四顾观察,不觉进入梦乡。梦中,一位老者对他说:“你游曳四方的目的不就是想找一个落脚地吗?眼前就是一块好地呀。”

  和尚醒来,寻思着梦中老人的话语:既然有师父的点醒,就在这里落脚吧。于是,他四处化缘,募建寺庙。不几月,寺庙于唐武德三年九月十三日在混寨八角垅建成。

  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川籍和尚慧悟被蒙军追杀逃避于此,重建此寺,取名“中馨寺”。此后就近耕地自营,寺庙也逐渐成型。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宋和尚主持中馨寺。他以庵田大量出租佃种,相继引来川、湘、黔的农民耕人,以佃种谋生,逐步安家在此。这是入住此地最多也是最后众姓农家。

  从此,该地依托中馨寺和不断开垦的良田、丰富的水源,李姓、黄姓、杨姓等从周边不断迁徙而来。从最初的洪、侯两姓,到现在的二十多个姓氏,形成了如今的混寨村。

(二)村名由来

  据说,混寨最初叫“宝莹”,今人知晓不多。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川籍出家和尚慧悟来到现在的混寨,见这里山清水秀,轻雾常绕山峦,遂改名“蒙寨”。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宋和尚主持中馨寺,川湘黔就近的农民来此以佃种谋生,逐步安家,姓氏较多。宋和尚戏言:“此地应称混寨。”有人问其意,宋和尚随言:“混字之意,左边之水,是敢同江山丽美,昆则同与日月争辉。同表一体,甚好。”众无异议。“混寨”之名沿用至今。


自然景观


(一)生态梯田

  混寨水资源丰富,在村中心地势较为平坦,周围山丘环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聚宝盆”。混寨河流经之处土地肥沃。几百年来,经无数代的开垦耕种,约760亩良田集中连片,阡陌纵横。从中间位置向四周缓缓而下,层层叠叠。是周边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

  混寨梯田有三个季节景色极佳。首先是花朝二月,700多亩油茶花盛开,天地万物,一片生机。其次是孟夏四月,引水灌田,水天一色。最后是仲秋八月,稻谷成熟,遍地金黄,极为壮观。

(二)混寨瀑布

  混寨河自由村北向南流淌,在桥塘南端出现峭壁深渊,水流急泄而下,形成了天然瀑布。瀑布宽20余米,断壁悬崖宽约100余米,高70余米,至最低流水处,高100余米。地坑中怪石嶙峋,树草茂盛。平日清流而下,于石林中穿流而淌。画面如玉女织锦,声音似龙啸凤呤。涨水时洪荒之势,如千军万马,溅水如阵雨飞洒四周100余米。

图片
混寨瀑布

  以前这里只是一条由北向南走向的大斜沟。上窄下宽,中间洞坎距烟灯坡处,宽约3米,深约7米,斜沟长约40米,沟出口宽约30余米,落差近50余米。清康熙四十年(1701),中兴寺主持“慧园”和尚组织改庙塘河道,让河流破提,经桥塘流向大斜沟狂泻而下。历经数百年河水的洗刷,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了一个怪石林立,深100余米的地坑,沿石壁而淌的流水瀑布。

  近百年来,当地人目睹这地方变化较大的有三次。1954年夏,洪流暴涨,使洞坎崩裂,约2米多,形成垂直瀑布,高约五十余米,1970年夏,因受大洪水冲击,瀑布高度增至80余米。1986年夏、再次遇大洪灾,瀑布沿壁崩塌厚度约3米,由于崩裂大石堆积于瀑布底部。便该瀑布垂直高度减至70余米,宽度增加。瀑布周围已毁良田约十余亩,烟灯坡消失半边。


文物古迹


  (一)中心寺。又名“中馨寺”“中兴寺”“忠兴寺”。据《思州府志》记载,忠兴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历史上四毁五建。武德三年九月,一不知名僧人来到宝莹建寺。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川籍出家和尚“慧悟”十二世为避战乱,在此复建寺院,取名“中馨寺”。明神宗初年(公元1572年),“慧空”的和尚在原址扩建寺庙,更名为“中兴寺”。康熙十五年冬(公元1676年),吴三桂心腹马宝的部下以“从哲和尚”的身份,在蒙寨中兴寺驻扎,扩寺宇造门楼,改寺名为“忠兴寺”。康熙三十年,“慧圆”和尚主持忠兴寺,新建主殿五间,两旁各建厢房三间,前有陪殿的四合院。光绪己卯年间,“慧云”和尚主持,又一次修整完善了寺庙规模。光绪三十年,宋和尚主持忠兴寺。此时的忠兴寺,有县府的关照,忠兴寺广开良田,成为县府产粮屯粮之重地。民国十九年,玉屏国民县长杨正凡曾带动部分师生“打菩萨”,寺庙遭受冲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县政府将寺庙地产归公,忠兴寺名存实亡,实际成为国民政府粮仓。留有几个不知名的和尚协助政府看管粮仓库房。1949年,玉屏国民政府为阻挡人民解放军快速西进,于11月4日授意忠兴寺护卫人员几人放火烧毁了忠兴寺粮库。2000年12月,地方民众自发筹资移址复寺,名称为“中心寺”。是依据《玉屏侗族自治县志》记载得名。

图片
《中心寺》於江

  (二)古银杏树。银杏树被当地人称为“白果树”。混寨古银杏树位于原中心寺院门左旁,现混寨村活动中心院内,树龄五百五十多年。相传在明成化年间,“中馨寺”主持慧空和尚分别在寺庙进院路两旁种植两棵树,右侧是柏树,此树高度树杆粗与银杏树相同。1977年为扩建混寨学校,柏树被砍伐。左侧种植的是银杏树。银杏树历经数百年,原高五十余米,树杆繁茂粗壮,三人牵手围抱有余。1977年因扩建学校,银杏树主干上端被砍掉二十余米。右侧副干于2016年夏,被大风吹断十余米。2017年,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将此树作为一级古树挂牌保护。

  (三)古井。混寨地下水资源丰富。历史上,村民一直饮用泉水,就近掘井取水。全村共有古井及泉水点十三处,现尚存古井六口。2000年后,各地大量汲取地下水资源,大部分古井受影响,发水量减少,水质变差。后来,全村各户通自来水,绝大部分农家饮用桶装水。

图片
《石拱桥》於江

  (四)石拱桥。混寨石拱桥坐落在混寨中心寺旁小溪之上。此桥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忠兴寺主持慧圆所建。慧圆和尚改庙堂河道,让河流破堤直下,几经治理中心寺后面河滩变成大批良田。原寺前沿途通道被阻断,慧圆筹资修建石拱桥,未命名。石拱桥用精料石块垒砌而成,拱形,桥底跨度一丈二尺,桥高丈许,桥面宽度1.18丈,是当时“蒙寨”东北部乡邻通往玉屏的唯一通道。此石拱桥自建成至今近350年历史,经历数十次洪流冲刷(三次洪水翻桥而下)未见损坏,现尚存完好。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于2022年挂牌保护,未定级。

  (五)混寨防洪堤。混寨河经常泛滥成灾,殃及两岸农田。清中后期,当地村民捐资出劳沿混寨河建长约2千米长的河堤,以围护数百亩良田防止洪灾。河堤总平面呈长方形,堤高1.5至2米不等,上部宽近1.2米,用石块及鹅卵石垒砌。至今仍发挥防洪护田作用,现已用水泥覆盖。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于2022年挂牌保护,未定级。


欢迎留言分享
共述混寨村史村事


编:季佩佩 校:杨可佳 徐雪 审:赵林 覃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