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市“小日记”撬动“大治理”,“数字民情”让基层治理更高效精准

20世纪90年代末,浙江嵊州市雅璜乡党员干部主动走进村民家里、走到田间地头了解民情,用笔记本记录民情,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想方设法尽快帮助解决,这种做法被形象地称为“民情日记”。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嵊州调研考察,提出“让‘民情日记’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实效”。在传承中丰富、在发展中完善,这一诞生于田间地头的“民情日记”,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金字招牌。

“小日记”撬动“大治理”、续写新故事。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储存等高新技术不断被引入到基层工作中,嵊州“民情日记”升级为“数字民情”。“民情日记”平台、“企情日记”平台以及“民情码”“民情大脑”等新型的“民情日记”不断涌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数字民情”极大提高了“民情日记”在民意征集、民情分析和民情处置方面的新效能,使“民情日记”常写常新,不断激发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有效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向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让基层治理在实践中更高效、更精准。


图片
浙江嵊州市驻村指导员带着“民情日记本”走访群众。


“数字民情”推动民意征集走上快车道

信息化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跨越时空和部门层级限制的特点,为系统高效收集民情提供了重要技术条件。

——建立“民情日记”数字化平台。早在2011年,嵊州市就以腾讯微博为主要载体,推出“镇、村、户”三级联动的“民情微群”服务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成为党委、政府体察民情、关注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平台。

进入新时代,“民情日记”数字化手段全新升级,为方便乡镇村社干部、网格员日常走访,嵊州于2022年上线“民情日记”数字化平台。党员干部通过手机开展常态化的走访群众,可以将走访获得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汇总,从而建立永不流失、实时更新的民情档案。

目前已建立涵盖退役军人、残疾人、低保户、“一老一小”等标签的数字档案71万余份。此外,在“民情日记”平台上,基层党员干部还可以将走访获得的诸如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困难救助等信息及时上传至平台,依托于平台可以清晰显示民情诉求解决的进程,极大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

“小高啊,侬是交通局的,我们经常去王坛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买菜,公交车不方便。”谷来镇马溪村选调生高照一边听村民说,一边在手机“民情日记”APP上记录下这个问题。

很快,高照对接绍兴、嵊州交通运输部门和公交企业,讨论能否开通从谷来镇到王坛镇的直达跨县域公交线路。2023年7月7日,从嵊州市谷来公交站开往柯桥区王坛公交站(北)的807B路跨县域公交正式开通,村民从谷来到王坛的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十几分钟。

——构建“企情日记”数字化平台。针对小微企业较多的情况,嵊州市将“民情日记”的服务对象从村社扩展到企业,于2023年正式上线“企情日记”数字平台。

这一应用平台全面贯通12345、110、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和企业舆情管家等相关业务系统,实现了涉企警情、案情、舆情、访情和问题诉求等8个维度的企情数据一舱概览、一端统管,多维度汇集形成“企情数据池”。

截至2024年10月,平台内已归集各类企情事项3万余条,精准绘制5500余家企业数字企情档案,采集录入企业问题诉求、建议意见623条。

——开发“民情码”小程序。为方便企业、群众反映问题,2024年上半年嵊州创设了“民情码”数字采集方式。企业、群众通过扫描“民情码”可以一键扫码反映问题,党员干部可以一键扫码开展走访服务,真正实现了“一码在手、便捷无忧”,为村(社区)居民、企业、党员干部等不同主体及时反馈民情提供了重要渠道,也提高了民意征集的系统化水平。


图片
嵊州开发的“民情大脑”数字平台


“数字民情”成为党政科学决策的好参谋

只有对民情进行快捷分析,才能及时了解群众最关切的问题。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大量民情数据的快速汇集和实时精准分析,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嵊州将数字技术作为快捷分析民情、企情的重要手段,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不断升级转型。

——通过“企情日记”平台精准归集分析企业需求。嵊州充分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以“企情日记”平台中的企情数量为基本依据,兼顾企情应急性、敏感性、紧迫性等特点,动态生成高、中、低三级企业“需求指数”,逐一对应红、橙、黄“三色预警”,并自动梳理分析、统计汇总普遍存在和反复发生的共性问题,实现了企业诉求从“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

“民情日记”驻企指导员在了解到比亚迪公司急需在短期内投资建设新的电池生产线项目时,嵊州市委、市政府主动与比亚迪公司对接,充分发挥“企情日记”作用,成立驻企服务团队,为项目量身打造了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体系,36天内完成洽谈签约,28天完成项目预赋码,23天完成一期590亩土地政策处理,实现项目顺利提前进场开工,所有配套设施全部按期交付。

这一项目从签约到正式投产仅用时10个月,被誉为“嵊州速度”,体现了快速精准感知企业需求,从而帮助比亚迪项目顺利落地投产。

——通过“企情日记”平台精准归集分析涉企舆情。嵊州小微企业占多数,相较于上市企业,小微企业对网络舆情的感知和把控能力较弱。

针对这一情况,嵊州依托“企情日记”平台,通过购买外包服务,将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的评论信息推送至“企情日记”平台,平台自动将评论分为正面、中性、负面3个维度,实现对涉企舆情风险的快捷精准分析。

——建立“民情大脑”数字平台,精准分析预测民情。2023年,嵊州开始建立“民情大脑”数字平台,并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运行。

这一平台整合了民呼我为、绍兴市浙里兴村治社、嵊州市“企情日记”和“枫桥式”协同治理等多个数字平台的资源,打通并接入政法、公安、民政、人社、住建等24个部门数据。通过“民情大脑”数字平台可自动生成“民情热力图”“民情分析报告”“民情指数”,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政府部门精准服务群众提供重要参考。


图片
嵊州市驻村指导员深入村庄产业基地了解产业发展情况。


“数字民情”加速民情收集、分析、处置

“民情日记”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快捷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嵊州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民情处置中,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高效联动的闭环处置网。

首先,将线上“民情大脑”数字平台与线下民情服务中心相结合,助力民情闭环处置。2024年,嵊州市社会工作部打造了市、镇、村三级民情服务中心,以此为主阵地,依托“民情大脑”数字平台,通过“民情码”及时完成事件上报、签收、分流、答复,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工作闭环。

其次,依托“企情日记”平台,助推企情处置更高效。嵊州按照企情事项难易程度落实平台办、流转办、联合办,对一般咨询事项直接由“企情日记”平台全天候智能导办;对非公安事项通过平台一键推送至“枫桥式”协同治理应用分流转办;对疑难事项由事权单位组团协办。同时,成立企情督办小组,对复杂企情“一对一”跟踪盯办、挂账销号,确保落地处置到位,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企业舆情处置成为维护企业品牌形象、助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2024年3月,“企情日记”平台的“舆情烽火台”板块抓取到在外省官方投诉平台有关嵊州企业的负面舆情。警企会客厅工作人员立即与嵊州企业负责人取得联系,并与投诉顾客核实情况,发现投诉与事实不符,顾客在投诉平台上发表声明,澄清了误会,从而成功解决了这一涉企负面舆情,为企业挽回了声誉。

再次,依托“民情日记”平台,促进社区治理更高效。嵊州自2023年以来在“民情日记”平台下开发了“先锋亮旗”应用场景,将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共建部门和驻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靠前服务的先锋任务。通过驻社工作组派单、居住地干部抢单和共建部门接单、完成任务交单的模式,实现共建机制闭环,干部完成任务还可以获得“先锋积分”兑换奖品。

2024年7月“先锋亮旗”功能升级,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小事的同时,也帮助社区解决一些大事,充分显示了数字技术在促进社区高效治理方面的强大能力。

“民情日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当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民情收集、民情分析和民情处置安装了加速器、铺就了快车道,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精准化和精细化水平。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6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浙江嵊州市“小日记”撬动“大治理”,续写新故事——“数字民情”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更精准》
作者 |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向春玲 李赟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