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预测2025年智能驾驶将迎来拐点,认为这是小鹏汽车最好的机会。
2.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小鹏汽车进行了组织变革,包括换85%的部门负责人,以提升研发和营销能力。
3.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在智驾方面领先,但与其他车企之间尚未拉开很大身位,仍需努力。
4.除此之外,何小鹏认为,随着高等级自动驾驶的普及和无人驾驶开始探索,道路安全将发生质的改变。
5.最后,何小鹏期望未来的交通工具会像机器人一样思考沟通行动,小鹏汽车将在这体系中探索和引领。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小鹏汽车广州总部,创始人何小鹏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密密麻麻插着四十个红色图钉,代表小鹏已经进入的四十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12月19日,何小鹏指着这幅地图向南方周末记者说:“这幅地图承载了小鹏下一个十年”。
“未来十年小鹏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海外,未来一半的销量将来自海外市场;二是AI,小鹏必须成为一家领先的AI科技公司;三是汽车,不仅包括传统汽车,还涵盖飞行汽车和机器人,都是汽车框架的一部分”。
自从2022年发布G9失利之后,小鹏汽车确实经历了漫长的谷底,何小鹏也承认,过去两年“销量下跌,股价下跌,士气下跌”。
G9是小鹏汽车的滑铁卢,大众中国CEO贝德瑞曾表示,“G9虽是台好车,但成本贵了25%。”正是遭遇了G9的失利,小鹏汽车开始大刀阔斧变革,原本11名高管最终剩下2人,并引入车圈“铁娘子”、前长城汽车总经理王凤英。
2024年8月是小鹏汽车的转折点,随着新车Mona Mo3和P7+的逆袭热卖,小鹏重回新能源品牌销量榜前三。2024年第三季度,小鹏汽车发布了最强财报,总营收突破百亿元,同比上升18.4%,环比上升24.5%,毛利率大幅提升至15.3%,创下单季历史新高。
当提到小鹏汽车过去几个月的逆袭时,何小鹏压住了嘴角的笑容,“2024年比以前好,但还不够好”。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汽车产业其实是一个长周期产业,产品从研发到发布要两到三年时间,2024年看到的成绩实际上是过去两年努力的结果。
他在自己办公桌的正前方挂了一幅书法作品——“行稳致远”,每次抬头都能看见,“像这幅字一样,最重要的是走得稳,才能够走得远,我们要的是复利的加速度”。
何小鹏预测2025年智能驾驶将迎来拐点,而这正是小鹏汽车最好的机会。过去十年,哪怕最艰难的时候,小鹏汽车也从未主动裁过智能驾驶的团队。如今十年磨一剑,小鹏汽车能否扬眉吐气?2024年12月19日,南方周末记者对何小鹏进行了专访,探讨小鹏汽车的蜕变与未来的机会。
换了85%的部门负责人
南方周末:小鹏汽车2024年有哪些改变?
何小鹏:一是正在从技术产品到用户产品,在用户沟通和营销传播方面花了更多力气。另一个是管理,特别是横向管理。第三,以前更关注产品研发,2024年更多考虑研发以后的环节,把中后环节拉齐了。比如,供应链制造环节以及OTA运营服务环节等。
南方周末:从以技术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何小鹏:提口号容易,但执行很难。要不断布道,布道还不够,换了大量相信这个道理的人。我们进行了组织上的变化,使他们能够执行。现在只能算是艰难地执行,不属于很轻松地执行。要让大家信你,让伙伴信你,让员工信你,让用户信你,提高势能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南方周末:怎么检验是不是真的拥抱用户了?
何小鹏:最重要的是通过横向的方式去检查每个部门,否则每个部门绝对会说我做了,而且做得比他们都好,可当真去看他做了什么,那个衡量标准可能都不对。要去看他的协作部门对他的反馈。如果有问题,给他三个月时间,提高了15%,竖大拇指。提高30%,拼命鼓掌。如果6个月还没有动弹,那就不行了。
做好用户体验方面,我们花了好多力气,不能只看汇报只看数据。那个数据都是领导需要什么数据,一定能做出什么数据,这样的数据没有价值。我每个月起码花一整晚去听各个团队各条业务线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做得最不好的那三个来我这里喝咖啡。用最难喝的咖啡让他喝。然后这三个人,印象会极其深刻,让大家永远不想做最后三名。
南方周末:管理上有哪些调整?
何小鹏:过去18个月内,二三十个一级中心,换了85%的负责人。很少有公司会调整85%,但我们这样做了。我们调整了组织阵型,在岗位职责边界上做了很多调整。
南方周末:过去这两年转变中,收获了哪些有价值的经验?
何小鹏:太多了。比如,涅槃首先是从自己开始,而不是从要求别人开始。第二要深度思考,改变格局。第三,思考完成之后,要对过程进行监管,否则很多想法没有能力执行,或者没有有效执行,都是一句空话。
南方周末:改变过程中是不是要否定过去的自己?
何小鹏:有句老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难道代表过去错了吗?不一定。过去维度不够,现在站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去。不一定否定了自己,代表的是自我迭代。
南方周末:2025年可能进入淘汰赛的阶段,小鹏凭什么可以血战到底?
何小鹏:2024年到2027年都是淘汰赛,未来三年淘汰会进一步加剧。要活下来第一要有一定规模,第二要有一定利润,第三要有一定优势。品牌是优势,技术也是优势,用户喜爱度也是一种优势,这三个条件,小鹏都有优势。
另外,过去两年,我们是从下坡往上坡走,从暴风雨里面往外走,我们团队抗压能力会比较强。未来,我们这些经历过暴风雨的人,后面从稳步走到快步走过程中,会走得更远。
2024年最重要的目标是把势能拉起来,2024年势能已经开始缓步向上。所以,2025年到2027年,小鹏走出淘汰赛,从概率上,肯定是前三。
南方周末:新能源汽车的激烈竞争对整个行业或者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何小鹏:对国家绝对是好事,由多变少,少就能大,如果大加上研发好、质量好、全球化好,就变强了。如果我是一个行业的管理者,我肯定希望下面有一群强者。现在都是要高质量发展,全球化的、有科技含量的、有实体智能制造的组合,我认为这才叫高质量发展。
“2025年技术拐点一定会到来”
南方周末:2025年智驾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需求,你观察到哪些新趋势?
何小鹏:2025年智驾会变得非常重要。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变的经验是,一个区域内只要超过了10%的用户,就会进入到一个拐点。我们最近的计算显示,2024年有高阶智能硬件的车超过了10%或者接近10%,但是软件能力还不足够。随着硬件能力的普及,软件能力的提高,2025年技术拐点一定会到来。
一旦技术拐点到来,每年的增长不是10%、30%这样线性增长,它是指数级增长,百分之几百增长。2025年,我认为很多用户不一定马上用智驾,但他一定会买,可能买来观察一下再用。过去,买车对比的是油车跟新能源车,2025年对比的将是智驾的车和非智驾的车。
南方周末:关于智驾,目前行业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何小鹏:我觉得过去智驾没做好,最重要的是能力不行,只要做到了,那一定是颠覆性的。对于用户来说,我认为一个是提高上限,比如说百公里接管率的变好,另一个是提高下限,把安全的问题解决好。随着端到端大模型的推出,上限和下限正在指数级提高。
我举个例子,2021年,才有高速路的辅助驾驶。2022年,才有高清地图带激光雷达的城市级辅助驾驶。2023年底,才有多个城市的城市内辅助驾驶。2024年底,基本上所有城市所有区域都可以开。到了2025年及2026年,我相信智驾技术的指数级成长会让所有人一下子意识到智驾原来那么重要。
南方周末:这种指数级进步是端到端大模型带来的吗?
何小鹏:它是其中的一环。你可以认为,过去是一个只能专注局部范围的专科医生,端到端是在一个很广的范围内,不断向95分进步的全科医生,我相信绝大部分用户最后会选全科医生。
南方周末:小鹏智驾怎么样可以到达第一名?
何小鹏:我们在智驾上虽然领先,但和其他车企之间还没有拉开很大的身位。如果几年后,小鹏汽车不用自己开,或者基本不用自己开,又轻松又安全又舒服,这个时候用户就能感受到差别非常大。
南方周末:随着智驾大面积普及,道路安全会不会发生一个质的改变?
何小鹏:对。下一个5到10年,随着高等级自动驾驶的普及和高等级无人驾驶开始探索,我觉得自动驾驶在安全、效率和体验这三个环节,都会有巨大的变化。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超过一百万人因为车祸死亡。一旦普及无人驾驶之后,我们认为安全性会超过人的10到1000倍。
第二个是通行效率,现在很痛苦的是早晚高峰,大城市平均时速只是40公里,自动驾驶会提高平均通行效率提高,可能到70公里。如果有无人驾驶,就不会有那么多酒驾,甚至没有酒驾了。我觉得下一个10年,真的可以做到。
“老人跟小朋友,可以智驾出门”
南方周末:AI汽车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种?
何小鹏:今天绝大部分人,很难想象AI跟汽车的耦合。就像二十多年前,孙正义讲软银的愿景时,他说不要多讲,因为讲出来,别人会觉得你很疯狂。
将来的汽车上面会有一个巨大的算力单元,它可以帮助汽车去做很多你现在想不到的事情,改变我们的出行和生活。10年后,也许老人跟小朋友,随时可以智驾出门。这是我们其中的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如果做到了,会有非常多连锁反应,产生更多更有趣的出行和生活场景。
那么这些场景是什么?我觉得3到10年之间会越来越清楚。今天不要想得太清楚,就像2004年,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候,还是诺基亚时代,2007年出现了苹果手机,直到2010年iPhone4出现,当时也不会想到移动互联网,会如此深刻改变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一旦到达技术的转折点,改变将超出想象。
南方周末:2024年是小鹏汽车10周年,再过10年,小鹏会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何小鹏:科技可以带来平权,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一百多年前,发明了汽车和飞机,很多人生活因此改变。我的想法是,能不能改变得更深刻一点?我觉得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是立体的,会像机器人一样思考沟通行动。所以,小鹏会在这个体系里面去思考和探索,但今天我们还离得很远,所以我们坚持路一步步走,车一公里一公里往前开。上一个10年,我们期望成为未来出行的探索者,下一个10年,我们期望成为未来出行的变革者,或者叫未来出行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