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要点一览

导读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既往也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背景及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异常自身免疫反应有关。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渐深入和检测水平的提高,PBC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s,UDCA)是本病的一线治疗药物,部分患者应用UDCA治疗可达到临床缓解,而应答不佳患者更容易出现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等严重不良结局,同时乏力、皮肤瘙痒、骨代谢异常等伴随症状也是临床上困扰患者和医生的难题。


一、PBC的自然史


PBC自然病史可分为4个阶段。①临床前期:AMA阳性,但生化学指标无明显异常;②无症状期:有生化学指标异常,但没有明显临床症状;③症状期:出现乏力、皮肤瘙痒等症状;④失代偿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临床表现。在缺乏UDCA治疗的情况下,无论症状如何,与健康人群相比PBC患者的生存期都显著缩短,无症状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从50%~70%,而有症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有症状开始为5~8年。UDCA治疗可显著改善PBC患者的预后,尤其PBC早期患者中UDCA治疗后生化应答者的生存率与普通人群相似。


二、PBC的临床特征


早期PBC患者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乏力(可见于40%~80%的患者)和皮肤瘙痒(可见于20%~70%的患者)是PBC症状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出现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的一系列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及肝性脑病等。PBC还可出现胆汁淤积症相关的临床表现,其中骨代谢异常可导致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可导致夜盲、骨量减少、神经系统损害和凝血酶原活力降低等。另外,PBC血清生化学特征、免疫学检查、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学分期也有其疾病特异性,具体可以参考国内外指南及相关共识。PBC患者胆管影像学检查通常无明显异常,但是,怀疑PBC的患者应进行腹部超声或MRCP检查排除肝外胆汁淤积因素和肝脏肿瘤。


三、PBC的诊断


参考《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满足以下3条标准中任意2条即可诊断PBC:

①存在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证据(主要是ALP和GGT升高),且影像学检查排除了肝外或肝内大胆管梗阻;

②血清AMA/AMA-M2阳性,或其他PBC特异性自身抗体(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阳性;

③肝活检有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和小胆管破坏的组织学证据。


四、PBC的治疗


一线治疗:UDCA是PBC的一线治疗药物,推荐剂量为13~15 mg·kg-1·d-1,分次或一次服用。研究表明UDCA可以改善PBC患者生化指标、延缓疾病进程,并延长无肝移植生存期。


二线治疗:约有40%的患者对UDCA治疗应答不佳。生化应答不佳患者,可联合奥贝胆酸(Obeticholic acid,OCA)治疗,剂量为5~10 mg/d。对于目前或既往有肝硬化失代偿事件(腹水、肝性脑病、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凝血功能异常及持续性血小板减少者,禁用OCA。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使用OCA,需严密监测疾病变化。对UDCA应答不佳的患者,也可联合苯扎贝特(400 mg/d)或非诺贝特(200 mg/d)治疗。不推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使用贝特类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肝病学专家委员会.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4,40(09):1757-1766.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