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最久的冷兵器——矛。它的身呈长三角形的样式,銎上阴刻秦篆“孱陵”二字。战争早已止息,如今它默默地矗立在展厅里,遥望着远去的硝烟。
这件矛出土的工地,就是广西平乐银山岭锰矿,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银山岭西北麓的锰矿开采区不断发现有青铜器、陶器和铁器等古代遗物。不过,直到1974年,考古工作者才对墓葬进行正式发掘。
银山岭墓葬中,青铜器的数量比陶器、铁器都多,而其中,最多的是兵器,铜剑、铜钺、铜镞、铜矛、铜斧、铜刮刀等。此外,出土器物既有中原文化、楚文化的特点,也不乏岭南文化和西瓯本土文化元素,这不禁让人好奇,墓葬的主人是哪里的?
有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生活在这一带的西瓯人,也有人说是战国楚地越人,或是西汉前期南越国人,而根据墓葬里出土的多是兵器,还有学者认为,他们是戍边的吏卒。50年来,众说纷纭。
幸运的是,“孱陵”铭铜矛和“江鱼”铭铜戈这两件秦制兵器的出土,让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了点眉目。
铜戈援瘦长,援、胡、内三面都是利刃,内正面细刻“江鱼”二字,是典型的秦篆,笔画纤细如发丝。内背面也细刻文字,但大部分腐蚀,只能识读“廿八年”三字。
这两件秦制兵器,极有可能是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与楚国交战的产物,而后又因统一岭南的战争,流传至平乐。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介绍说:“秦始皇统一岭南的时候,最大的战场就在湘桂走廊。打到这里碰见越人,就是西瓯人。战争相持了三年之久,所以我们写考古报告的时候,关于墓主有两种推断,一种说法是西瓯,另外一种看法我们也讨论过,就是秦始皇平定岭南时秦军的一个驻地,秦始皇攻西瓯的时候,他的前线部队驻扎的地方,所以这两种看法,但都跟秦统一的历史事件有关。”
关于墓主的的推测,也可以从墓葬中大量出土的铁器中得以印证。
这是银山岭55号墓里出土的铁足铜鼎,这件炊具,扁圆的鼎身是铜铸的,而短柱状足则是铜质的,外包一层铁皮,两种金属合铸一器,此外,铁铤铜镞、铜首贴削等铜铁合制器的发现,表明当时的冶铁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银山岭110座战国墓葬中,出土铁器总数达184件,且主要是锄、斧、锛等生产工具。大量兵器和铁制农具的使用,说明墓主生前既有军事作战需求,也要从事农业生产,耕战结合是屯戍卒的特征。有学者认为,银山岭众多外来的器物表明,银山岭墓群早期墓葬所代表的是一种移民文化。那他们从何地移居到这里呢?
根据《史记》和《淮南子》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两次发兵,终于在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在这时期来到了桂北一带。
但是,银山岭墓葬群也出土了大量具有岭南百越特色的兵器,如扁茎铜短剑、铜钺等。
这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靴形青铜钺,形如皮靴,是一件典型的越式器物,因其形状像短靴而得名。它完全不同于中原的铜钺,刃部呈弧形,但是左右两侧不对称,所以,有的学者称这种钺为“不对称形钺”。
这件双重肩铜钺也是西瓯文化的典型器物。
在墓葬中,有铜兵器的墓没有陶纺轮,有陶纺轮的墓没有铜兵器,这也许展现了戍卒们生活的点滴。
据专家介绍,男墓里面有兵器,而且兵器是远程兵器和近身兵器组合的,剑、矛、镞搭配的。女的墓里面就葬一个陶纺轮。专家推测,这些女性可能是屯戍士卒的随军眷属,或是秦屯戍卒娶的当地越族女子。
大量中原移民的到来,加速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在124号西汉墓中发现的一个铜制杖首。在汉代,鸠杖是老人享有特权的象征,是给高龄老人的一种表示吉祥寓意和拥有某种权利的“老年证”。银山岭发现的铜鸠,表明汉代尊老养老的制度不仅停留在帝国的中心地带,在这一时期,中华孝文化已推行到西汉版图最偏远的岭南地区。
在银山岭墓葬,还有各色琉璃珠的出现,这往往被认为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因为同安河从银山岭旁流过,沟通桂江,上通湘漓,下达西江流域,东达南海。
【更多精彩请关注】
1月4日 21:20 广西卫视